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铁道兵传奇
    6021
    0

         铁道兵传奇      

    陈赣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接受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教训,国家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战略后方,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三线”建设由此拉开帷幕。所谓“三线”,是当时全国的战略区域划分,一线是沿海沿边,二线是中国中部,三线地区基本上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三线”建设为地处秦巴山区的鄂西北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1964,毛主席发出建设大西南的号召,经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于196512月勘测设计,襄渝铁路从湖北襄樊起,经十堰、安康、万源、达县、广安等地,线路全长837公里。

           1977年初,陕西省旬阳县棕溪区关口公社展元大队,大山里的村庄。三三两两低矮的干打垒房和茅草房,散布在汉江北岸半山腰,村里村边,玉米地、小麦地、红薯地、瓜菜地,房前房后,核桃树、橘子树、柿子树,枣子树,村后高山巍巍,村外群山绵绵,汉江似一条玉带,穿群山而过;对岸还是高山,山上数个小村,翠阴掩映。两列高山,一条汉江,向着天边延伸......展元村地势倾斜,难见较为平坦开阔的场地。一条工程施工砂石便道,尘土飞扬,穿小村而过,路上边,驻扎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一师五团汽车二连军营,占地约四亩,停车场,最大的一块场地,其余有连部、四个排营房、炊事班、卫生室,饭堂兼会议室,会议和政治学习的场所,全是干打垒房或者油毛毡芦苇席铁架搭建的简易棚。连部,三间旧房,约70平方米的干打垒。

        “报告,连长,外面有老乡找。”  通讯员进来。

        “请进来。”

        “王连长好!”

        进来两个人,一个中年妇女,聋哑人,胆小害怕的样子;一个年轻姑娘,邻村小寨村赤脚医生隆学秀,有点拘谨。

        “老乡您好,请坐,通讯员,倒水。”

        “有什么事吗?”

        “……”隆学秀欲说不敢说。

        “老乡,有事请说,是我们的战士有违反纪律吗?”

        “没有没有!王连长,这是我三妈,聋哑人,我堂妹隆学艳瘫痪在床,两腿两手都僵硬了,疼痛难忍,区卫生院治不了,要我们到县以上大医院去,我三爸早不在了,三妈聋哑,弟弟还小,家里没有能力,妹妹怕是要等死了……”。

        “这样啊,县城还没通公路,100多里啊。”王连长。

           1977年,陕西旬阳县,全国极少数几个没通公路的县城之一。

        “是啊是啊,那个,那个,部队治病不要钱吧,我们想请您派车送我妹妹去团卫生队治疗,求您了,连长!要不然……我们……实在没有办法了。”

        “这样啊,”连长沉吟了一下,“这样,我们连卫生员医术不错,我让他去看看,我相信他,他就是卫生队派下来的。”

        “也好吧,谢谢连长,谢谢连长!”

        “通讯员,你和老乡去找卫生员小肖。”

        “是!

          19693月,铁道兵第1师进入湖北境内展开襄渝线施工。下半年,中央军委调从越南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13师,进入湖北境内施工。年底,铁道兵第8师从成昆线调入四川万源。中央决定铁路从襄阳修到重庆,命名为襄渝铁路,对外代号2107工程。襄渝铁路是由襄成铁路襄阳至达县段和渝达铁路组成。

           1970年,襄渝铁路中段开工。一季度,中央军委调动成昆线撤下来的铁道兵第10师进入陕南旬阳,又将驻扎在福建的铁道兵第11师调到陕南安康;二季度,从越南战场回国的铁道兵第2师被调入陕南紫阳。至此,襄渝铁路建设工地8个铁道兵师全部调动部署完毕。   

        距离汽车连三四百米的斜山坡上,一栋低矮的茅草房,阴暗狭小,没有窗户,17岁的隆学艳静静地躺在床上,四肢瘫痪已经一个多月了,棕溪区(棕溪镇)卫生院束手无策,建议到县以上医院去。到县以上医院去?县城100多里地,还没有通公路,举目无亲,医药费、住宿费、吃用费哪里来?父亲没了,母亲聋哑,弟弟还小,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谁来陪护?隆学艳茫然地瞪着草房屋顶,似乎那里有她的答案在。                            

        “学艳。”

        “姐姐。”

        “学艳,部队卫生员给你看病来了。”

        “嗯……”隆学艳挣扎着想要欠身。

        “你不要动。”卫生员肖高武、堂姐隆学秀赶快制止。

        “我看看。”肖高武。

        仔细检查并认真分析了隆学艳病情,肖高武说,“这种四肢瘫痪应该是患风湿病而引起的,治疗比较棘手,但是可以试试针灸、按摩推拿、中药治疗。不要担心,我会尽量想办法的。”

        “麻烦您了。”隆学秀。

        “……”隆学艳和母亲。

        “还疼吗?”萧高武。

        “好多了。”隆学艳。

        隆学艳家,昏暗的茅草房,一盏白炽灯,发放着昏黄的光线。

        村民本来都是点煤油灯桐油灯的,襄渝线铁路施工,铁道兵汽车连和铁11连进驻村里,免费为每户村民安装了电灯。

        一周了,针灸、按摩推拿、中药作用之下,小隆病情有了神奇的好转,疼痛有了明显的缓解。

        年轻的卫生员肖高武,入伍前是江西省药科学校工农兵学员毕业,毕业后分配在武宁县人民医院工作,1972年冬入伍后在团卫生队专业培训八个月,开始在团卫生队护士班担任卫生员,不久针灸室一位江苏老兵退伍,小肖接替针灸室,自费退款买来针灸、按摩推拿、中医药等方面的书籍努力自学,19753月被派往驻扎在展元的汽车连担任卫生员,遵王连长命令,为解除小隆的痛苦,每天身背药箱出诊,现学现卖,就拿小隆试手,还真创造了奇迹!!

        两周后。

       “学艳,好些了吗?咦,膝关节肘关节可以稍微弯曲了!”隆学秀又来看望妹妹了,动情地说,“卫生员,太谢谢您了!”

        “谢谢!……”隆学艳哽咽着。

        “不谢,还早啊。”

        肖高武所在汽车连,主要任务是保证襄渝铁路施工运输重任和全团后勤保障运输需要。连长王留柱,河南籍;指导员江银州,安徽籍,同驻展元村的还有兄弟连队铁11连。

        大山中的展元村,生活极其困苦,山上除了些稀疏小灌木之外别无出息,农作物主要是红薯、玉米和小麦,老百姓只有早晚两顿红薯或玉米糊度日。部队进入之时,不通公路,部队进驻所有的筑路机械和后勤保障全靠汉江水运,机帆船遇上急滩,水急上不去,江边半山上村民来支援,一二十人用纤绳喊着龙船调号子硬拉着上去。

        两个月后。

        “报告!连长,指导员,小隆能下地移动了。”肖高武。

        “好哇!小肖,好样的!”连长指导员非常高兴,“军民鱼水情,你为部队长脸了!”

        “隆学艳能下地移动了!”

        消息迅速传遍了展元村,村民奔走相告,络绎不绝前来探望,连长指导员也代表部队来看望小隆,鼓励她向病魔作斗争,尽快康复!

       “谢谢!谢谢!谢谢连长指导员!谢谢卫生员!谢谢解放军!”隆学艳、堂姐隆学秀、村民们不停地感谢着,母亲不能说话,但激动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流淌......

        襄渝铁路东段为鄂西北丘陵低山区,中段为秦岭巴山区,西段为四川盆地丘陵区。铁路穿越武当山、大巴山,沿华蓥山南下,铁路要在仙人渡、旬阳、紫阳3处地方跨越汉江,九跨东河,七跨将军河,33次跨后河,在北碚跨越嘉陵江进入重庆。沿线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地势险峻峻。全线桥梁716座,隧道405座,桥高隧长,工程任务艰巨。全线由铁道兵组织施工,共部署了8个师、6个师属团、2个独立团,分别为第1、第2、第6、第7、第8、第10、第11、第13;6个师属团是第11、第20、第21、第23、第60、第70;2个独立团是汽车团、机械团。铁道部2个工程局,以及配属施工的民兵与学生等军民。工程建设高潮时,83万多人参与大会战。铁路施工条件及其恶劣,尤其是陕西境内,交通闭塞,物资缺乏,数百公里长的铁路沿线没有公路,没有电力,施工初期,工程和生活物资主要靠肩挑背扛。资料显示,担负大巴山隧道的施工部队,在公路修通前,每人每天在山道上往返40公里,用人力搬运了1800吨物资。    

          19731019日,襄渝铁路全线接轨试通车。19786月,襄渝铁路全线通车,正式交付运营。

        英雄的铁道兵为襄渝铁路建设付出了巨大代价,有一篇报道描述:“铁路每推进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几乎时时在发生,山火、爆破、翻车事故几乎天天都有”。仅铁一师在修筑十堰市境内的襄渝线过程中,就有175名指战员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长眠在武当山脚下老营烈士陵园里。烈士都是在爆破、塌方中牺牲的,年龄最大的是副营长邓永明,还有掩护战友牺牲的二等功臣李安普。

          19773月,卫生员肖高武要退伍了,临走,小肖开好了后续继续康复的中药药方交给隆学艳和隆学秀,教给她们康复锻炼身体的方法,请隆学秀督促。小隆一家和村民们千恩万谢,百般不舍,含泪送别解放军卫生员小肖......

        肖高武退伍不久,与战友的来往信件中,得知隆学艳已经康复,能出门放羊了,非常欣慰!

           这一年,汽车二连所在铁道兵一师五团宣传报道组的一篇通讯《小隆重新站起来了》刊登在《铁道兵报》,报道了解放军某部卫生员医治驻地瘫痪小姑娘的传奇故事,武汉军医大学一位外科专家见到报道,感到惊奇,致信请教,信件从报社转寄到汽车连,江指导员又将信件和报纸一起寄给已经退伍回乡的肖高武,肖高武又回信与专家交流心得。

           2018106日。江西九江武宁冬泳协会发起人名誉会长肖高武在“江西冬泳”微信群倡议,为纪念铁道兵成立七十周年,重走襄渝线,约骑襄渝铁路线巴山蜀水,放浪形骸天涯,江西宜春冬泳协会副秘书长陈赣林响应了,山东菏泽籍汽车连老战友,副连长刘凤祥响应了。

        ……

        骑行第9天,旬阳县城至白河县城,距离93公里。今天是老刘老肖寻访故地的日子。

        上午沿着汉江而下,在旬阳县棕溪镇渡口摆渡过江,寻访当年流血流汗战斗过的棕溪镇展元村,老刘老肖建设襄渝铁路时所在铁道兵一师五团汽车二连营地。

        乡道公路旁边,一条便道之字形而上,十分陡峭,自行车推行而上都十分困难,这是汽车连当年汽车回营地上去停车场的路,几乎75度倾斜坡度,震撼!老肖说,铁道兵厉害吧。

        “核桃树!”

        路边核桃树,老刘老肖一眼就认出来了,老“熟人”啊!亲切!

        坡上,是一处相对平坦的三四亩地大小的场地,老肖老刘指指点点,这里这里这里,是我们汽车连停车场,是炊事班,是活动板房会议室和饭堂,是卫生室,是四个排宿营地,是连部……连部的老房子还在,保存完好,里面堆满村民杂物,老百姓在连部门口操场上盖起了一栋新楼,面向公路右边不远处是11连营地,再过去路下边,是村小卖部。两人情绪激动,回忆当年铁路建设的点点滴滴,回忆驻地老百姓与部队的种种交往,还记得很多细节。老肖记忆尤深的是,村里缺医少药,部队经常接济药品,指导赤脚医生,亲手治好了村里小姑娘隆学艳的四肢瘫痪疾病,小隆因家庭经济条件不能去极远的县城治疗,老肖用针灸、按摩推拿、中药治好了她,这个事迹,当年还刊登在《铁道兵报》上,一时传为佳话!

        询问当年熟人,赤脚医生隆学秀嫁到旬阳县城,隆学艳嫁到西安城郊,弟弟隆孝成还在,但不在家,村里老人曹大志告诉了联系电话。

        老陈被老肖老刘的深情感动,也默默的观察着,想象着当年铁道兵战斗生活,感同身受,引起深深的共鸣! 

        ……

        骑行第11天,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老营烈士陵园,老肖老刘来这里专程吊唁襄渝线铁路工程牺牲的战友。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三人走进烈士陵园,在大门处,牌坊处留影,然后直奔陵园深处,在众多烈士墓碑之中寻找战友:山东郓城籍战士刘慎中、江西瑞昌籍战士邓见军。战友墓前,老刘动情地念叨着,战友啊,你们为了国家三线建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看你们来啦,我们怀念你啊!!老肖哽咽着,默默的抽出香烟摆在墓碑之前,凝视着战友的名字,忍不住抽泣着。老刘老萧无比庄重地对着战友行着军礼!!老陈深受感动和教育,也默默地向烈士致敬。老陈是同龄人,当年参军体检被刷下,引为此生最大的遗憾!

        无数革命先烈在我们的前头牺牲了他们的生命,我们还活着!享受着阳光、自由、家庭、事业、幸福!念及此,老刘老肖感慨万千!        

        下午,穿过五山镇当年铁道建设施工专门开凿的运输便道起点的750米隧道,沿着便道一路下坡,又专程寻找到当年站岗的武当山隧道哨位前,老肖央求看守隧道的铁道保安老人,让我们尽可能靠近隧道哨位,站到铁轨上合影留念;专程寻找到当年卫生队营地,凭吊一番;专程到当年团部所在地现在的五山镇镇政府门前合影留念,了却了多年的怀念心愿!

        一天的骑行在寻访,吊唁,凭吊中度过,意义非凡,感动非凡!

          2019424日,江西九江武宁肖高武、罗金生、江西宜春陈赣林应呼和浩特老年骑行协会骑友景喜凤之邀,骑行陕西、四川、重庆,临行时,景喜凤等五人因故遗憾地取消了行程。

        老肖老罗老陈三人依照计划,自行车托运到延安,25日一日游观光黄河壶口瀑布、南泥湾,26日开始骑行,早晨前往宝塔山、王家坪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杨家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旧居观光,上午十点,离开延安,往西安方向骑行……

           428日,到达西安。

        “喂,哎,我是肖高武,我们到了,在安远门地铁站口附近……嗯,好,发个手机定位。”

        “隆学艳派小儿子开车来接我们了。”

        “肖叔!您好您好!”

        “小隆,你好你好!”

    左1是隆学艳丈夫,左2是隆学艳,右1是隆学艳儿子,右2是学艳儿媳妇,小女孩是隆学艳孙女。

           42年前的铁道兵卫生员与部队驻地陕西旬阳县棕溪镇展元村瘫痪小姑娘,穿越时空,在西安长安区魏寨街道办彭村见面,他们是一对神奇的医患双方,谱写过军民鱼水情神奇篇章,流传在铁道兵建设襄渝线驻地村庄传奇故事的当事人。

        肖高武、隆学艳紧紧握手。老罗、老陈与隆学艳老伴、儿子儿媳妇、小孙女一家见证了这动人的一刻,拍下了难忘的照片。

           ......

        说不完的故事,忆不清的细节,道不尽的感恩,大家合影留念,把盏言欢,唏嘘感慨......

    (左1是骑友罗金生,右1是骑友(文章作者)陈赣林(宜春中学教师)。)

        襄渝铁路线上,十万铁道兵、数十万民兵、无数当地人民留下了无数的动人故事,流下了无数的鲜血、汗水,留下了很多烈士的生命,一个个烈士陵园无声的诉说着军民建设铁路的艰辛、奉献!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2019.06.21


           责编:方迎欣《白浪情》

     




    12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