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收藏
  • 举报
    X
    《你好,李焕英》中的“毛病”
    2870
    0
    《你好,李焕英》持续火爆,我看出“毛病”。用手机看一遍,没有热情再看一次,所谈缺失就未必准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一、贾晓玲为了让母亲“长脸”,买了一张假的高等院校录取通知书。往重的说是品行不端,往轻处说是太幼稚。当地的风尚,贾晓玲是知道的,考上名校要大摆宴席,收受红包,甚至举行庆祝活动。这个谎未免扯大了。贾晓玲提笔签院长的名字,毫不犹豫。事情败露,没有悔罪,还戏说让母亲多“收礼”。李焕英对此丢人的行径没有批评教育。这不是慈爱,而是溺爱。母女很难说可爱。


    二、李焕英与王琴买电视机,两个人并肩,还有10台足以都有份时,发生谁前谁后争执、肢体冲突。从剧情看,是李焕英稍稍在前。相持不下,贾晓玲出场,“撒谎不脸红”地先是说自己失明,在营业员给她推荐收音机时,又继续骗取同情,说弟弟、哥哥失聪,获得仅剩的一台电视机。这不是智慧,而是狡诈。正确的做法是真诚地讲道理,请在场的顾客评理,争个输赢;或是同事间应有的谦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充满类似的“权谋术”,不择手段,胜者为王。


    三、全厂第一户使用电视机,观者云集。王琴到场,她为没有赢到电视机而急火攻心,嘴角起泡。本来。李焕英排在前面占点理,后来贾晓玲的计谋让王琴败北。从品德方面评价,二人扯平了,五十步笑百步。拳击比赛,胜败双方相拥和好,断不能再踹失败一方的拳脚。李焕英则是几分得意:“你上火了。”“你嘴里有股味。”还有一位工友和贾晓玲帮腔:“我以为是谁的鞋子,熏人。”刻薄如此。厚道、善良的态度是怜悯王琴“病了”,安慰对方,让王琴别着急、总会有电视机,而不是嘲弄、嫌弃同事。


    四、有个女工鬼剃头,即脱斑。大姑娘爱美,为此伤心。本来,这是人的生理缺陷,尽量不“曝光”。电影四次特写“斑脱”:一次女工向李焕英母女诉说;一次女工母亲、女工、一条狗(孰不可忍)皆“脱斑”;再次贾晓玲的排球击打到“伪装”过的“斑脱”;最后一次是女工用帽子遮盖“缺陷”,慢镜头如王者归来,一阵风将帽子吹落——真是个哪壶不开“揭”哪壶!而这个人物的“病患”,并不是剧情必需的,纯粹是我们很多的文艺作品常有的拿别人的痛苦寻开心的伎俩。不知道观众中脱斑是何感受?我不忍睹。


    五、沈光林与李焕英划船,沈光林带了一盒毛豆向李焕英示爱。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中小城市的大厂厂长、很体面的儿子,一盒毛豆要“珍藏”3天干什么?是为了制造笑料“拉肚子”。船上,镜头长时间对着沈光林憋屎的“丰富、变化”表情、滑入水中排泄后的轻松、愉悦……湖光山色的情侣船上,沈腾的演技越高,屎尿的臭味越大!哪里有一点美感。


    六、李焕英与贾文田恋爱3年,形影不离的“闺蜜”贾晓玲竟然神不知、鬼不觉,谁相信?当发现李焕英与贾文田的结婚证时,也不知道贾文田何许人也?当即拉扯着李焕英去离婚——这可是大事情!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当然,有精神障碍或是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人会。



    七、沈光林是厂广播员,教唱歌时,大概是发音不标准,遭受全体人员讥讽、抗议,打扫卫生的保洁员也在舞台上拖地,以表达不满。生活中鲜有这样的的事。广播员又不是人事、财务的实权部门;老厂长仪表堂堂、也不乏才气的公子,清水衙门谋一个职位招惹众怒,这老百姓不是反对特权,而是特“刁民”了是不是?不好吧。



    八、李焕英喜欢幽默、喜欢别人逗她乐。贾晓玲、沈光林精心导演二人转,也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意思。我没有弄明白那个二人转之“一”为嘛不上场?沈光林在台上怪模怪样走一圈又一圈,台下没有人笑。最后,贾晓玲救场,开始二人转。怎样博得李焕英红颜一笑呢?沈光林跌倒在地,罩裤脱落,漏出大红秋裤,于是,舞台下,李焕英和广大观众们才笑作一团。这都是什么趣味?低级趣味。我们的艺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样低俗的表演:拿无聊当有趣,以别人的出丑、难堪而当乐子开心?这里又是一例。


    八、以穿越时光与年轻的母亲相遇,这是一种艺术手段。这部电影的使用,并不成功。李焕英看着贾晓玲面熟,认为是亲戚“李乐莹”,这是不符合常识与科学的。世界上很难找到母亲认不出儿女的。母亲罹患失忆、失明等疾病,往往最后能“认得出”的只有儿女。我的同事老年痴呆多年,现在能认识的唯一亲人是女儿。李焕英、贾晓玲“辞别”年头很短,“不相识”还谈什么母女情?这种“穿越”亦真亦幻,观看时脑子很累。亲情电影,少用技巧,多些实在故事,自有感人的力量。反之,花拳绣腿的花架子,缺少内核,生命力不会长久。


    还有许多不尽人意处:电影结尾,李焕英希望女儿“健康快乐”就好。其实,李焕英是希望贾晓玲出人头地的,电影开头就想月薪“9万”高过王琴女儿“8万”;“你什么时候给妈长回脸”。人物的思想前后矛盾。老厂长在排球赛上讲话,戴上眼镜,摸了几个口袋,忘记带讲话稿了,只讲了一句“比赛正式开始”;生活中哪个老厂长都能随随便便“我讲三点”的。李焕英、沈光林划船时,不知道李焕英、贾文田在不在恋爱阶段?贾晓玲说“别人第一句话是爸爸、妈妈,我是‘再来一碗。’”婴儿咿呀学语,先发单音字,第一句话“再来一碗”,这有违常识的话也不知道她想寓意啥子……与影片主题关系不大、生拉硬扯“凑进电影中的片断,存在的“毛病”不老少。


    贾玲出演自己的真实故事,有演技,动真情,哭笑都有感人心魄的魅力。张小斐饰演李焕英,大众的外形,纯情的气韵,张弛有度的表演,可圈可点。这是电影最成功的地方。春节长假有闲,疫情不能与亲人团聚,又“宅家”憋很久,奔电影院是最好去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父母、失父母,都能从电影中获得莫大慰藉;还有我所不熟悉的“资本”的运作,媒体的推波助澜,贾晓玲娱乐圈多年积攒的人脉(冯巩露脸)……票房一再攀高,这是不能复制的“成功”——现在衡量人与艺术品的成功,大都用金钱来做标准。
    其实,这是错误的。
     


     
     


    3
    打赏
    收藏
    点击回复
        全部留言
    • 0
    更多回复
        你可能感兴趣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