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难忘的铁军生涯征文】
难忘的“老头子”
他叫陈长美。
听名字像是个女的,年龄也不大,71年时只有37岁。只因长得黑,背有点驼,显得有些老气,脚上又有脚垫,走起路来踮脚,像个老头儿,所以时间长了,人们便戏称他“老头子”。他可是个“老铁”老典型了,听人家说,他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还立过两次国际三等功哩,参加了建国初期五十年代成渝线、鹰厦线、黎湛线、廉茂线、嫩林线的建设。六十年代到北京参加四好连队代表会和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会,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他的事迹曾在《铁道兵报》上登过。
那还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他从铁六师修理营的连长岗位上奉调来到师仓库任党委书记兼副主任(正营职)。当时仓库地分两处,重庆中梁山和陕西城固柳林铺。由于襄渝线施工进展重心东移,师仓的主体也相应跟随。实际上就等于陈长美主持仓库全盘工作。
刚开始我们并不了解他的背景,加上他有点“其貌不扬”,再说是个外行管仓库,所以没怎么把他当回事,“行情”不看好。然而我们低估和小瞧他了,凭着他的聪明才智他很快进入了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证明,他是个有思路、有点子、有魄力、善组织、能吃苦、责任心强的人。
到任伊始,他就先从健全仓库各类规章制度,严格各项纪律入手。他主持制定了名目繁多包罗万象的规章制度,使各种物资材料的采购、验收、入库、储存、保管、出库、装卸等环节井研有序,有条不紊。平时经常组织业务练兵,夜里把库房的灯关掉,让保管员摸黑发料,锻炼作风。仓库的管理很得师里和后勤部的表扬,1973年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在仓库召开了先进经验现场交流会,会战襄渝线的各师都派员出席了会议。对部队的管理他特别强调纪律,注意从生活小事抓起。库部机关人员有些懒散,他就抓熄灯、起床和出操等作息时间。每天早上起床响号后他就站在院子中央看谁出操来的最晚,抓典型点名时批评。有时他早上很早起来,在偌大的库区各个角落到处转悠找问题,待大伙起床后,把部队集合带到这里来进行现场教育,效果奇佳。这样使得每个部门、每个人都感到“人人自危”不敢丝毫马虎和懈怠,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为了进一步培养作风,他经常在夜间组织紧急集合和拉练,有时全副武装步行往返20多华里,有时全副武装徒步过汉江。战士们心里颇有微词但敢怒不敢言,可一看“老头子”一瘸一拐地在前边“打头阵”,谁个也没脾气了。为了刺激训练的积极性,他别出心裁搞什么“趣味拉练”,事先派人在距驻地十多里的沿途路边、田边、河边、小树林插上标识旗,然后晚上集合部队搜索,要把这些旗如数找回来,才算完成任务,看谁找的多。这下好,大家累的上气不接下气,没怨言,各个争先恐后。就连配属我们的民兵连也一样组织训练,每个人都拿着木头假枪练刺杀。对于“老头子”的严厉,开始时战士们觉得像“紧箍咒”不自在。所以一旦“老头子”去外面开会,大家可“解放”了,好好轻松一下,听说回来了,又重新恢复了紧张气氛。后来慢慢也适应了,渐渐地佩服起他的招法。
陈长美如此对部队严格要求,这与他的顽强、果断、刚毅 的作风分不开,是长时期铁道兵的战斗和生活磨练的结果,并在平时事事处处得到体现。1972年夏天,一度连日降雨,汉江水位陡涨,严重威胁仓库的安全。当时仓库夹在阳安铁路(阳平关至安康)和汉江大坝的中间,地势低洼,尤其是油库就在坝根儿。那几天部队昼夜守候在河坝上,“老头子”也硬是在办公室坐了三天三夜,指挥抗洪抢险,家属区就在对面,三天也没回去看一眼,饿了送饭吃,睏了打个盹。在他的精心指挥下终于保住了仓库的安全。1973年冬季的一天,我们的邻居铁道部第一工程局机械修理厂的热处理车间发生火灾,部队也立即投入救火。火势迅速蔓延到其它车间,工人们无所措手足,现场有些混乱。这时陈长美同志看到现场群龙无首,自己便毛遂自荐,“越俎代庖”,主动担当起现场总指挥。整个火场的干部职工,部队官兵任由他指挥调遣,他喊破了嗓子,拐腿蹒跚踉跄,浑身沾满了烟灰和消防泡沫。火终于扑灭了,修理厂领导特意前来仓库向陈长美同志表示感谢。
如果只看陈长美严厉的一面,觉得是个铁面冷面人,那就片面了,而另一面就更加值得佩服和感人。他是典型的乍冷实热,外硬内软的人,他朴实、朴素,宽厚、热情,按现在时髦的说法就是“亲民”。他批评你可以让你脸红心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从不轻易处理一个人,而是手下留情,“刀下留人”。就为这一点,有多少战士到现在仍心存感激,忘不掉他。 按传统的说法,认为城市兵不太好管,有些棘手,特别是基层,铁道兵环境艰苦,任务艰巨问题就更突出。然而陈长美与众不同的是他喜欢管城市兵,他说城市兵,农村兵,各有各的长处,就看你怎么管怎么用。当时仓库有锦州市、北京市和广东惠州(原惠阳)兵。他就是利用这些兵有文化、有见识、能力强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单独执行任务,独当一面。但他对城市兵的弱点如懒散、怕吃苦,个别的有傲气等也不袒护。
另外,他对指战员的切身利益、生活福利十分关心。仓库地处陕西城固农村,条件较差,战士们每天装卸水泥、木材、钢筋,弄得很脏,没处洗澡。他硬是组织修建了男女浴池,而且规模很大,连配属我们的当地民兵连和驻地家属都跟着受惠。为了改善食堂的伙食,他经常扎上围裙操起铁铲到炊事班亲自给大家炒菜。为了活跃文化生活,利用各种关系,邀请师里的文艺宣传队、篮球队、电影队,四川苍溪民兵团、陕西西乡县文艺宣传队、友邻空军航测团电影队等到驻地表演和演出。特别是和空军航测团的关系非常友好,他们的周团长经常亲自驾驶伊尔—18、伊尔—14型飞机载着我们体会在空中飞翔的感觉,这在当时的70年代初是难得的奢侈享受。这都是托“老头子”的福。
然而他对自己却是吝啬,低标准。他不修边幅,吃穿都不讲究。自从我认识他那天起,就看见他穿着那双反毛皮鞋,一直到他离开仓库都没换过。他爱人没工作,家里三个孩子,生活也算拮据,但不抱怨。他平时有两个嗜好:抽烟喝酒。抽烟一般都是三毛左右一包的,在当时属中下档。喝酒是好酒次酒都行,但从不一个人喝酒,要么和同事一起边喝边聊,回顾一天的工作,放松一下情绪,将一天的不快和紧张缓解下来;要么就把他批评的下属叫来,利用在一起喝酒的机会进行沟通化解,使受批评者的不满、怨气、恐惧通过这样一番工作烟消云散,轻装前进。其实喝酒是“老头子”的一种独特工作方式和沟通渠道。他从不单纯为了喝酒而喝酒。
1974年初,陈长美同志结束了在仓库三年的使命,奉调回娘家修理营任营长。在修理营也是捷报频传,颇有建树,以“实干营长”为标题的报道刊登在当时的《铁道兵报》上。铁道兵南疆指挥部曾在那里召开经济核算现场会。时任铁道兵司令员、政委的吕正操、陈再道都曾到修理营参观过。后来他又到30团任副团长,也很有成绩。他在仓库的三年是我军旅生涯14年的黄金三年,也是我一生中的黄金三年。每当我回忆和谈起这三年的经历总是津津乐道,乐此不疲,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
陈长美同志转业后到原籍安徽宿州任交通运输公司党委书记,后又到交通局,现已在家含饴弄孙,安度晚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头子了。我每年过春节都要给他拜年。
祝老头子健康长寿。
本文作者原部队:铁道兵第六师仓库转业后工作单位:航天科工集团湖南航天医院(现已退休)通信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枫林三路湖南航天医院
邮编:410205 联系电话:137872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