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征文】遥远的山村——谨以此文悼念李放安战友
2010-08-01 12:21:50 浏览:32800次 【

遥 远 的 山 村
——谨以此文悼念李放安战友

五月的一天下午,突然收到西安战友果玉峰发来的一条短信:“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李放安死啦!”
“谁?李放安?”我问。
“咳!就是宣传队那个我们陕西剧团的啊!翻跟头的那个小孩。”
是他!我眼前蓦然浮现出一个形象:中等身材、大脸盘、牙的中间有点泛黄、一口地道的陕西关中口音的大孩子。
我陷入沉思。
那是我们部队到青海后的第三个年头,我们团演出队又从基层连队物色了一批新兵,其中有个孩子很会翻筋斗,就凭那一串跟头,他进被挑中了。刚进来时,应该还不满20吧。平时他活泼爱动,显得十分淳朴稚嫩,逗人喜欢,久之,在队里大家都亲切唤他“小李子”。
我和小李子的关系,与演出队的其他战友们不同,我们曾有过一段独立的交往——到一个小山村里给村民们做了两天的文艺辅导。那个情景,历历在目,至今难忘。
那年的7月,我和小李子一起下到三营八连体验生活。除了和连队战友们一起参加劳动,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给连队的文艺骨干搞培训,并顺便帮助他们排几个节目。一天,我们正在连队的小礼堂排练,进来了两个面色黝黑的蒙古族青年,站在一边津津有味地观看,门外,栓着一黄一黑两匹蒙古马。一会,当我们歇息的时候,他们用生硬的汉语对我们说,他们村里要搞文艺,邀请我们去他们那里,帮助他们也搞搞文艺辅导。小李子激动地连声说“好哇好哇!”,我也很高兴——当兵快四年了,还从没有直接和当地的老百姓接触过呢!这可是军民团结的好事!给连里说了一声,我俩一人一个,在俩蒙古青年的帮助下,笨拙的爬上马鞍,坐在那俩蒙古青年的背后,抱着他们的腰。待我们坐稳,他们一甩马鞭“駕”——马儿蓦然起蹄,我们一个趔趄,向他们村驰去。
马儿载着我们,在草原上奔驰着。高原的蓝天像用水洗过似的,是那种令人陶醉的纯粹的深蓝,蓝天下的草原,犹如碧浪般涌动,各种不知名的花草,散发着一种像熟透了的苹果的芬芳。小李子在马上情不自禁地放开嗓门“噢——!”、“噢——!”地大喊,倾泻着年轻的激动。一会,马儿离开草原,进入了一条两边是黄褐色岩石的山沟,弯弯曲曲转过几个山坡,最后突然折进一条很深的山沟,在山沟的尽头,一转,眼前出现一个山凹,山凹的一边坡地上,不规则地散落着一些人家。房子,多数是用泥抹平屋顶的黄灰色的土坯房(青海老百姓普遍居住的那种典型房子),还有几间黑色的毡房,醒目地扎在村落的边缘。每个房子和毡房外面,有用土坯或者木头扎起的篱笆,那是圈养羊群的羊圈。村子中间,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几米宽的村道。正是中午饭的时候,各户黑色的烟筒里升起了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股羊粪的鲜膻味。
刚走进村口,小李子就迫不及待地从马上蹦下来,这里瞧瞧,那里摸摸,满眼的新奇和惊喜。一群人,穿着各式民族服装,老老少少的,围了过来。他们可能也是第一次看到有解放军到他们村,十分兴奋地上上下下打量我们。小李子热情地和他们打着招呼::“老乡们好啊”!并伸手和一些年轻汉子握握手。虽然他们在笑,但笑脸上却分明写满了“他在说什么”的疑问。这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个绛红脸膛的高大汉子,用较为标准的普通话和我们招呼。原来当时正好有一个县委工作队在这里,这位高大粗旷的汉子,就是工作队的成员。他是从甘肃来乌兰的汉族老师。自然他立刻成了我们的翻译。于是,我们和老乡的交流马上顺利起来了。随后,这位汉族老师一直陪伴着我们,给我们当和村民沟通的桥梁,直到我们离开。
中饭是在一个家境富裕的蒙古族村民家吃的,主人很客气,有手抓羊肉,还煮了滚烫的酥油茶。青海的手抓羊肉膻味不浓,有一股特别的香味,沾着佐料很好吃。酥油茶倒有种微微的鲜腥和酸味,一般我们部队的人不习惯。我以前曾经喝过,难受。但此刻主人盛情难却,只得忍着难受,一口一口地抿着,更多的时候是拼命地用小刀割羊肉吃。但意外的是小李子喝起来似乎很适应,用嘴吹吹上面的浮沫,“呼啦”一下,一碗就下去了。喝完了,递碗过去,又是一碗,喝的主人眉开眼笑。 主人一边劝我们多喝,一边还给我们介绍和夸赞酥油茶的好处,强身健体、冬暖夏凉什么的。
我们通过那位汉族老师,打听起了这个山村的情况。这是一个民族杂居的小山村,有蒙族、汉族、哈萨克族、藏族、还有回族,总共也就三十多户人家。村子农牧并存,既有种地的,也有放牧的。这回县里要在他们村办个什么点,想搞节目,所以把我们请来了。
饭后,我们开始给他们做文艺辅导。没有想到,人们居然对此有这巨大的兴趣和热情。除了年纪较大的老人外,中年以下的男女:大哥、大嫂、姑娘、小伙、孩子,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都参加了。在一块较为平坦的坡地上,高高低低地散站了一片,激动不已的叽叽喳喳,笑语渲然。
好不容易,我和小李子帮他们整好队,能够按照我们的口令做立正稍息的动作了。我要小李子先给大家表演一盘,小李子高兴地翻出一串漂亮的跟头,看得他们眼花缭乱,惊叹不已。然后我们开始做辅导。其实做辅导也就是最简单的舞台知识,怎样站啊,怎样放手出手啊,眼睛怎样看啊,脚步怎样走啊等。但就这么简单的,对于这些深山里的人们,还真的是一件难事。你先给他们做一个示范,他们一学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百式百样的,令人忍俊不禁。孩子还好一些,尤其是那些年纪大一些的,又特别的认真,一认真那胳膊腿就特别容易的发僵,有的时候,你还要使好大的劲给他们板正,就像上了锈的铁条一样硬是板不直。对他们说不要紧张嘛,他(她)就说我没有紧张啊,叫你哭笑不得。我们只得不断地给他们示范,不断为他们做矫正。小李子因为太投入,一会儿就弄的满头大汗了。他干脆把军帽抓下来,往裤子口袋里一塞,露出一个圆圆的娃娃头,这边那边地跑动着。整整一个下午,我们才完成了站姿和挥手的辅导。
晚饭后,村里举行了一个篝火聚会,欢迎工作队和我们俩。几跟粗大的整体树蔸被堆放在一起燃烧着,红红的火焰在欢快地跳跃,清冷寂静的山沟,顿时充满了温暖和热烈。一些孩子在跳着简单的圈圈舞,我们和工作队的同志一起和老乡们聊天。一会,一个位蒙古族青年,赭色的脸膛,穿着马靴,站在火堆边,遥望着夜空,唱起了一只古老的蒙古族民歌。那是一首我们从没有听到过的歌曲。青年人那自然高亢、原生野性、又微微带些沙哑的嗓子,演绎着那悠扬、婉转、激越和低回交织的旋律,唱出了遥远、深邃和神秘的草原梦幻——是天边游荡的羊群;是草原上潺潺流淌的小溪;是牧民们转场时牛车的轱辘;是夕阳西下时磷光闪闪的湖泊;是那达慕骏马奔驰的鞭响;是毡房里热气腾腾的奶茶.......。一时间,没有了私语、没有了舞蹈、没有任何响动,时间静止了,只有青年的歌声在漆黑的夜空中飘荡.......。好久好久,我没有回过神来,当热烈的掌声打断我的遐想时,已经找不见那个青年了。后来我问了房东,才知道他是一个长年在草原上游动放牧、刚从很远的牧场临时回家的牧民。
晚上,村里特意安排我们到一户汉族村民家就宿。房东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大嫂,壮硕而端庄,也参加了我们今天的文艺辅导。她还在为下午的学习而兴奋,给我们演示了几个动作,问做的对不对。小李子也非常乐意地为她做了好新的几个舞台动作,并讲解了一些要领。我们趁机和她又聊了一会。她告诉我们,她说从甘肃的天水过来的,这边有亲戚。丈夫在城里做事,平时就一人在家,没什么客人的。今天解放军来了,她特别的高兴。特意让出来她自己的卧室给我们就寝。油灯在跳跃,宽大的土炕烧的很热,室内充满温暖。等房东大嫂一走,小李子在炕上立马做了一个倒立,在炕上用手转来转去。钻进被窝时,他不断地攒着嘴,连连说到:“好舒服,好舒服!”
第二天,我们依然给他们搞辅导,但感觉顺畅了许多。辅导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在舞台上行走;如何亮相;如何使用面部表情;再加上一些流行的藏族和蒙族的典型动作。许是人们的业余生活过于贫乏,这样的活动让他们感到新鲜,人们高涨的学习热情令我们吃惊。不时有大嫂、姑娘、孩子这边招手那边喊叫:“哎,解放军,我做的对不对?”;“快过来快过来,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快结束时,我们让人们将全部的学习内容演练了几遍,还真的像一会事了。工作队的几位同志站在一边观摩,开心不已,笑逐颜开。
下午四点,我们谢绝了工作队和人们的挽留,回连队了。高原上的气候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阳光万里,蓦然之间,乌云密布,变成了一副要“哭”的样子。我们着急了,没有等专门送我们回去的配好了马鞍的马匹回来(到山上去吃草),让两个青年拉来了两匹光背的牧马,像来时那样,抱着他们的后腰就往回跑了。马儿飞奔着,小李子依然很兴奋,在马背上高声的对外喊道:“老刘,嘿,真过瘾哦”!。过瘾是过瘾,但却是难受极了。骑在光秃秃的马背上非常颠簸,比行走在坎坷山道的吉普车的颠簸还厉害的多,加上没鞍子人又紧张,动作僵硬,感觉人都被颠散架了。到了连队,小李子似乎没什么事,跳下马就开始活蹦乱跳的。但我却惨了,两只腿已经僵直得迈不开步子,而且,我的尾椎骨那地方似已经磨破,沾乎乎的,疼痛难耐.......。
...................。
往事,如烟一样飘散于时空的远方。我是先离开部队的,后来小李子在部队呆了好久,回家又经历了哪些人生的风雨起落,因为没有联系,我无从知晓了。没想到今天当我刚知道他的行踪,竟然是他离开我们的时候,真是世事难料啊。在他健在的时候,他是否曾经想到过我们一起度过的这段特殊的人生一瞬,想到那个偏远山村呢?我想,小李子,你我拥有了我们的同辈人没有经历过的一段特殊而美好的时光,虽然极其短暂,但,它曾是我们共同享有的一个精彩的生命片断,是我们俩独占的人生财富。也许,在那无限广漠的天国,你携带着它,会邂逅到那山村的一些朋友......。我相信,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会再次相逢,我一定邀你一起,重回那个遥远的山村........。
小李子,你能听吗?

值“八一”来临,追忆部队生活,谨撰此小文,纪念战友01.7.31

全部评论(0)
  • 《相聚中国节》各位首长、战友,铁道兵虽然离开军队序列,但35年修建的钢铁大动脉纵横华夏大地,铁道兵的功勋与精神被媒体和人民广为传颂。明年清明节,中央电视台《相聚中国节》将制作、播放一台缅怀亲人的节目,希..

    河边草浏览:30370次 评论:0
    2019-01-14 21:02
  • 我 是 一 名 铁 道 兵 (铁道兵70年祭)七十年满载岁月没有蹉跎 七十年历史长河浪花一朵我是一名铁道兵我骄傲我光荣军功章代表着老兵的身份我们永远是围绕军旗的星座 聚是一团火化作滿天星相聚时五湖四海分别后东西..

    305239464浏览:29583次 评论:0
    2018-11-13 20:44
  • 致一支队三大队援越抗美老战士的信原中国后勤部队一支队三大队战友们:去年和今年3月,你们先后在江西李亮战友的带领下重返越南观光访问,一路之行肯定会有很多感慨,引起很多回忆。我应战友之托,正在编著一本访越..

    浏览:36729次 评论:0
    2016-05-11 11:11
  • 铁道兵文化现象有感 “铁道兵”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兵种已消失28年了,而铁道兵在全国人民心中,在我们这些曾当过铁道兵战士的心中,她军威犹在,军魂永存。 铁道兵从回民支队一路走来。她经受过抗..

    浏览:36666次 评论:0
    2012-08-13 15:50
  • 当铁道兵无悔我心飞翔当一名英雄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报效祖国,是我小时候的美好追求与梦想。初中毕业后,我回乡务农不久就积极报名参军,但因为未达到征兵年龄而作罢。1970年冬季征兵,机会终于来了,风华正茂的..

    浏览:35365次 评论:0
    2011-03-19 10:27
  • 用鲜血写的请战书 庆祝成昆铁路通车40周年 献给为修建成昆铁路而壮烈牺牲的烈士们 献给修建成昆铁路还活着的战友们 云南省禄丰县一平浪的白虎山隧道,是成昆铁路云南段的硬骨头,拦路虎。 时间紧、任务重,加上多..

    浏览:33528次 评论:0
    2010-08-30 23:21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每当我读到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的这几句时便想起在那军旅生涯的15年里,一次次与我的老母亲离别的情景。 记得第一次分别是在1968年3月7日。那一天,我穿上了..

    浏览:32430次 评论:0
    2010-08-24 20:57
  • 那年上山“打火” 我是1970年12月入伍到铁三师十三团锦州七里河新训。71年初锦州新兵训练结束,我们新兵团就直奔大兴安岭的老部队,我们团正在大兴安岭嶂古线施工。我在施工连队锻炼一个月后便被抽调团部报训队参加..

    浏览:32701次 评论:0
    2010-08-16 10:38
  • 难忘的军旅生涯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 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离别了天山千里雪,但见那东海万顷浪。 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江南稻..

    浏览:35191次 评论:0
    2010-08-12 16:51
  • 遥 远 的 山 村 ——谨以此文悼念李放安战友 五月的一天下午,突然收到西安战友果玉峰发来的一条短信:“告诉你一个不好的消息,李放安死啦!” “谁?李放安?”我问。 “咳!就是宣传队那个我们陕西剧团的啊!翻..

    浏览:32801次 评论:0
    2010-08-01 12:21
  • 维吾尔族小女孩,你现在在哪里? 屈指算来,这是一段已经封存了三十一年的新疆阿拉沟往事。 阿拉沟是新疆天山山脉北麓的一条小河,我们当年修建南疆铁路的铁道兵部队,就驻扎在阿拉沟沟口。 这事发生在1979年的隆冬..

    浏览:32249次 评论:0
    2010-07-31 14:19
  • 我曾喝下那碗垫底酒 记念成昆铁路通车40周年 一九七O年五月,成昆铁路即将全线通车,我奉命离开铁道兵第四十九团民工四连,奔赴襄渝(襄樊到重庆)铁路筹建工作上,在欢送我的聚会上,给养员从乐山市沙湾区买了一些..

    浏览:31907次 评论:0
    2010-06-12 14:01
  • 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战友 四十五、六年前的一天中午,我正在材料仓库的锯木车间洗衣服。一个上衣,肩、胸全是血的人直冲着我叫喊:“氧气!快!氧气!”我第一反应是,白虎山隧道出事了!我对他说:“你在库房门口等我..

    浏览:31951次 评论:0
    2010-06-04 22:30
  • 缅怀战友 我的战友李有智牺牲至今已经39年了、、、、、、 云南铁道兵家园联谊会准备组织铁道兵追寻奉献青春之旅重走成昆襄渝铁路活动。 我在一次偶然的朋友聚会上听说,李有智的遗孀由富民款庄供销社调到昆明西部某..

    浏览:33014次 评论:0
    2010-05-10 23:14
  • 【我最难忘的铁军生涯征文】 难忘的“老头子” 他叫陈长美。 听名字像是个女的,年龄也不大,71年时只有37岁。只因长得黑,背有点驼,显得有些老气,脚上又有脚垫,走起路来踮脚,像个老头儿,所以时间长了,人们便..

    浏览:32317次 评论:0
    2010-04-24 16:06
  • 【我最难忘的铁军生涯征文】惊心动魄的狂风与烈火 公元一九七九年四月十日。 新疆吐鲁番大河沿。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这几天天气昏暗,而且一直在刮风。十日上午风势加大,到中午越来越大。吃过午饭后连队..

    浏览:32354次 评论:0
    2010-04-21 15:22
  • 【我最难忘的铁军生涯征文】重 逢手机象往常一样响了,来电显示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省外电话,我稍有犹豫,到底还是接了,手机里确意外传来非常耳熟但已经是三十多年未曾听到的口音,我不仅脱口而出:是渠教导员吗? 一..

    浏览:33713次 评论:0
    2010-04-17 00:52
  • 我最难忘的铁军生涯军旅岁月铁军情六十年代末,我的家乡承德进驻了很多部队,听说要从内蒙古的腹地修一条新的铁路,经过英雄懂存瑞牺牲的地方隆化,与承德至北京的铁路连接。承德及周边到处都是带“亥”字头的 军车..

    浏览:33946次 评论:0
    2010-03-14 17:08
  • “我最难忘的铁军生涯征文”难.忘.新.兵.连——谨以此文献给曾与我同餐共宿的新兵连战友们毛主席逝世的那年年初,我在县人武部换上簇新而又肥大的军装,带着乡中父老的殷切期望,走进了光荣而艰苦的铁道兵队伍。到如..

    浏览:33595次 评论:0
    2010-02-21 13:49
作者专栏
  • 老鼠爱上猫

    注册时间:2022-07-10 20:57

  • xJThfvckALUEg

    注册时间:2022-04-21 13:55

  • YCGlqyMfuexzkm

    注册时间:2022-04-15 08:54

  • ECABdTRLyJHn

    注册时间:2022-04-12 09:25

  • kVJeORUZpWdD

    注册时间:2022-04-05 02:0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20123号
Powered by qibosoft Code © 2018 qibosoft

联系电话:18075603283 邮箱:327789046@qq.com

©永远的铁道兵 ©铁道兵家园

湘公网安备 43070202000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