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军旅生涯
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
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
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
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离别了天山千里雪,但见那东海万顷浪。
才听塞外牛羊叫,又闻江南稻花儿香。
同志们(哪)迈开大步朝前走啊
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这首由黄荣森作词、郑志洁作曲的《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从我入伍之日起一直唱到退伍,唱足了四个春夏秋冬,唱足了1400多个日日夜夜。就连退伍之后的20多年,我依然深深地记得这首歌的歌词。我所以对这首歌情有独钟,是因为我觉得当铁道兵的选择没有错!是因为铁道兵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战胜一切困难!是因为铁道兵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不断进步!
1976年2月21日,正是我20周岁生日的那一天,我和我的新战友们一起,乘坐井岸至广州的客轮,告别了我的家乡,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次日早上,我平生第一次坐上京广线的专列向山西省太原市的方向奔驰。负责接兵的首长张国华告诉我,从北京通往太原的京原铁路就是我们铁道兵四师修筑的,其中横岭隧道全长就有3000多米,永定河桥全长800多米。未来几年,我们团还肩负着修建太古岚线隧道和架设汾河1号、汾河6号桥梁的重任。
从广州到太原,路上走走停停,足足走了四天四夜。但我睡得很少,心里老是琢磨这样一个问题:我到底能不能干得好,如果干不好,我以后回去怎样向父老乡亲交待?又怎样履行在送兵大会上代表新战友向父老乡亲许下的诺言?
2月25日下午,列车终于到达了太原市上兰村,这就是我们进行三个月新兵训练的地方。车门打开时, 但见满山遍野都是皑皑的白雪,高大的树木找不出一块绿叶,仿佛一夜之间,南方和北方就变成两个绝缘不同的世界。这里看不到青山绿水,听不到鸟语虫鸣,更找不到花的影子、春的气息。还好,这里的人气还比较旺,你看:上兰村的姑娘们头上系着鲜艳的红布,脖子上绕着各式的围巾,身上穿着像充了气一样鼓胀胀的花棉袄,一个个脸蛋就像一个个粉红色的大苹果,她们三个一群,五个一堆。有的刺绣着精美的鞋垫,有的手挎着别致的菜蓝,有的微笑着向来自祖国南方的兵哥哥们招手致意。虽然,这里没有战争年代那种“支前”的情景,却也充满着军民鱼水情的气氛。我悄悄地对战友说:“这个最漂亮的姑娘绣的鞋垫肯定是送给我的,你们谁也别争!”我这么一说,战友们都乐了。当兵人不敢奢望什么,但起码还有种精神寄托吧!
我们训练的地方就在上兰村的红光厂,这里靠近汾河边,每天都听到汾河的水哗啦啦的响。新兵连分班以后,我很快被山东籍的老班长赵其奎“相中”,经过评选,我当上了新兵一连第十班的副班长,任务是按照“严格训练、严格要求”的指示,每天带着战友们复习老班长教过的军事动作,搞好班里的内务,抓好班里的政治学习,学好军队的条令条例。 其实当兵最辛苦的是新兵训练。我们训练时正值寒风刺骨的初春,每天在这里摸爬滚打,大多数的战友都长了“箩卜仔”(北方人叫冻疮),这玩儿不仅长在脚趾上,就连耳朵、手背也不放过。我的手背就肿得个大馒头,耳朵也冻破流出黄水来了。
新兵连的生活是艰苦而有意义的,也是最能锻炼人的意志和毅力的。这个基础打得好,到连队也能干得好。6月初分到老连队的时候,天气热得很,为了考验新兵的意志和毅力,首长偏要带我们翻山越岭抄近路下连队。当时仅有50公斤体重的我,背着几十斤的行李和步枪,水壶里没有一滴水,又渴又累,累得头晕眼花,只好扶着一棵青松树暂时停留歇息。后来我拿出一支牙膏往嘴里挤,果然清凉提神,最终走完了20多里的山路来到连队。君别笑,虽然我没申请“专利’”,但是用牙膏解渴确实是我的一大“发明”。
最初,我被分配到八九三一七部队一营五连,这是专门为施工连队提供机械服务和后勤保障的连队。在这里,我当了几个月的防爆机车司机,开的是在轨道上运送石渣的那种不用方向盘的电瓶车,每天还要轮流挑着几十斤柴油上半山腰。 1977年年初我算是“转了一个运”,那天我刚下班回来,排长薛彬生就通知我:“小梁,把衣服洗干净,把行李收拾好,明天上午到团部政治处报到!”我一听说要调到团部,还没问清楚干什么工作就先向首长敬了一个军礼:“是!坚决执行命令!”。第二天,我被安排在政治处宣传股,与江苏的王开忠、浙江的程连户、应永强、山东的徐凤春一起组成八九三一七部队新闻报道组,经常下连队采访,组织官兵开座谈会,到施工现场体验生活,积极报道部队的好人好事、先进典型,被评为铁道兵报的优秀通讯员。
1979年,部队精简机构,师文工团、团报道组一律撤消,一营副教导员宋尚勤亲自把我带去二连,同时把二连的文书换了下来,由我去接任。老实说,这项工作虽然很适合我,但我总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到部队当兵,谁不希望进步?但由于我入伍不到三年就调了三个工作单位,我的入党问题一直不好解决。当文书又很难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为了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每天一早就起床打扫军营大院的环境卫生,还把连队的洗手间清洗得一干二净,有的新兵见我做事这样卖力,悄悄地议论说,这个文书是不是脑瓜有问题?这样的事都是我们新兵干的,他抢着干是什么意思?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心里暗暗骂道:你们这些“新兵蛋”,来连队不到几天就说三道四,不识好歹,你的脑瓜才有问题呢!他们怎么议论我可管不着,最后还是凭着我的表现入了党,还先后9次获得部队的嘉奖。
其实,说谁的脑瓜有问题都是开开玩笑而已,我觉得,我们铁道兵家园个个都是好样的,战友的深情厚谊是永恒的。我赞美英雄的铁道兵,是因为铁道兵的艰苦创业精神、团结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从大兴安岭到五指山下,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从内蒙古草原到金沙江畔,从长城内外到天山南北,从高山深谷到戈壁沙漠,从渺无人烟的原始森林到空气稀薄的雪山高原。凡是在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环境艰苦的情况下修筑的铁路、隧道、桥梁,几乎都是我们铁道兵干的。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我们铁道兵的身影。长期以来,我们英雄的铁道兵战士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居山野、住帐篷、迎风沙、斗严寒、顶烈日,破万难,征服了无数的悬崖峭壁,闯过了无数的激流险滩,创造了无数的惊人业绩。在解放战争年代,我们铁道兵不畏困难,英勇奋战,“大军打到哪里,铁路修到哪里”,为辽沈战役、平津战役铺平了道路,立下了战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铁道兵不怕牺牲,顽强战斗,在美帝国主义出动近6万架次飞机,投下19万多枚炸弹,严重破坏朝鲜铁路的情况下,冒着战火进行反轰炸抢修,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铁道兵乐于吃大苦、耐大劳,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祖国修建了50多条铁路干线和支线,共计12300公里。我们英雄的铁道兵部队从1948年7月在战火中诞生,至1984年1月撤销并入铁道部,经历了35年的战斗历程。35年来,我们有多少战友战死在敌人的炮火下,有多少战友牺牲在塌方的山洞下!我虽然没有经历过炮火的洗礼,但我见证了和平年代铁道兵家园为国捐躯的一幕幕!每当我想起战友的尸体从山洞里抬出来的时候,每当想到部队的救护车呼啸而来的时候,我的心就在滴血,我的眼泪就禁不住夺眶而出!
亲爱的朋友请你想一想,当你携妻带儿兴高采烈地到祖国各地旅游观光的时候,当你坐上舒适的列车在祖国的铁道上奔驰的时候,当列车穿越深长的隧道跨过雄伟的大桥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我们的铁道兵战士为此流过了多少的血汗,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这铺满鲜花的大道正是我们的铁道兵家园披荆斩棘用汗水、用鲜血、用宝贵的生命换来的呀!那个时候,他们拿的是每个月只有6元钱的津贴费,他们享受的是每一天仅有7角8分钱的伙食费!他们没有考虑过索取,他们只知道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他们讲的是实实在在的奉献!他们是共和国的忠诚卫士!他们是共和国最可爱的人!但是,牺牲了的战友再也看不到今天的繁荣,再也无法分享今天改革开放的成果了。战友呀战友,我们曾经在一起共苦,但我们不能在一起同甘,我真的不知道用什么来告慰你们,就用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插曲《怀念战友》来寄托我对你们的思念吧:
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故乡,
当我离开它的时候,
好象那哈密瓜断了瓜秧……
瓜秧断了哈密瓜依然香甜
琴师回来都它尔还会再响。
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
就象那雪崩飞滚万丈,
啊,亲爱的战友,
再不能看到你雄伟的身影、和蔼的脸庞
啊,亲爱的战友
你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作者系原铁道兵四师第十七团二连文书现工作单位:中共珠海市斗门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联系电话:0756—5523470 13825660176发稿:201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