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文化现象有感
铁道兵从回民支队一路走来。她经受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等战斗的洗礼;她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的考验,为祖国修筑起四通八达的铁路干线,和其他军、兵种一样,为世界和平、为振兴中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数以万计的铁道兵战士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和热血(鲜血)在战场上,在建设中谱写出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在铁道兵军营里凝聚出“艰苦奋斗、志在四方”这一伟大的铁道兵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铁军后代及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勇向前,也一直鼓励我们这些老铁道兵战士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军魂不散。
28年前,我们铁道兵家园没有享受到丰厚的经济待遇,也没有象今天这样的生活条件,喝一杯牛奶也许会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一般也没有牛奶可喝;每月只有6块钱的津贴(一年加一块钱),两年三年或更多几年退伍还乡时,有一、二百元的退伍费就很满足了,有的战士还会带上“腰肌劳损”等职业病回家。那时在部队,电力、机械还不是很发达,修路、打山洞一般靠战士们肩挑背驮,有时在大山区、高原安营扎寨的路还要靠我们去修,就是有机械也要化整为零后背进大山。就是这样的环境,战士们没有一个当孬种,施工中高呼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口号,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战士靠的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吃大苦,耐大劳”的大无畏精神。
28年来,在《铁道兵志在四方》的集结号声中,铁道兵文化方兴未艾。电视剧《铁血高原》的上映,再现了我们铁道兵艰苦奋斗的真实画面;战友们自发地跨县、跨省甚至跨国联谊活动频繁出现,特别是最近几年,老铁们几十人、成百上千的人聚集重返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观光当年的施工现场、寻找当年驻守的营房,为那些牺牲在铁路旁的烈士陵园扫墓,集资为烈士陵园修墓培坟,今年清明还有老兵一行到越南为烈士们扫墓祭祀;各地有的战友还办起了铁道兵网站,有的采访、查阅史料著书立说,……记下了铁道兵不朽的历史。
从老铁道兵们这些文化活动中,我们不难看到了两种独特的情感:
一种是我们铁道兵战士的那种激情和骄傲交织在一起的成就感。在战争的烽火中,在险恶的环境里,他们还是活蹦烂跳的年龄,就写下了遗书出国参战,用青春和热血保证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畅通无阻,多少英烈的尸骨留在了异国他乡;在和平的岁月里,他们(包括学兵、民兵)不畏艰险,用生命和汗水修建了一条又一条的铁路,使祖国的铁路四通八达,多少烈士仍留守在铁路两旁。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祖国有了这横贯东西、竖穿南北的经济大动脉,改革开放、经济崛起如虎添翼。战友们在“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精神的熏陶下的那种激情已融化到自己的血液中,这些成就叫他们怎能不为此感到骄傲呢?
一种是铁道兵家园之间的怀念之情和战友之情交汇成的怀旧感。铁道兵家园们就是在那种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情况下同生死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战友情意,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立的情意与任何一种关系都无与伦比,也是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难以忘怀的战友情;战友们志在四方,爱上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爱上了军营的山山水水,我们这些战友少说也是年过半百了,大部分已进入知天命或古稀之年了,正进入到恋旧的年龄,军旅生活怎能不叫人怀念呢?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尽情享受着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带来的物质成果,蕴藏在我们心中多年的“成就感和怀旧感形成的向往”的激情如火山般地迸发出来,这就有了铁道兵们的上述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是历史的必然。
把这些文化现象提升到理论上分析,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铁道兵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其实是战友们情感的一种表达,以及存在的心理需求。
“铁道兵精神”是这种文化现象的灵魂,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
“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铁道兵文化,发扬铁道兵精神,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