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流年似水。故乡对于一个游子来说,是养育我们成长的土地和我们为之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地方,在我们内心植入了自然的感情、值得深深眷恋的情感的寄托的心灵的归宿。这份感情,挥之不去,情郁于中。
和许多支边青年一样,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唱着《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曲转战在天山脚下的,我也和凯歌声中进疆的第一代兵团人一样,作为新疆的建设者与戍边人,几十年来在祖国的这片热土“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新疆作为我们的第二故乡,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我们精神上的象征难以割舍。新疆,对于我们这些老兵而言,远远胜于自己的出生地,成为我们生命的摇篮和灵魂的栖息地。我们对于新疆的热爱,赋予了真正的“乡土情结”。
前段时间,一位退休以后回上海定居的朋友来信说,他非常想念新疆,怀念新疆的许多朋友的往事,字里行间诉不尽对新疆的眷恋和牵挂,颇有“醉里不知身是客,误把他乡作故乡”的意味。
作家韩少功说:“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我注意到,一些通过高考走出新疆并在内地就业的学子,他们在微信里时时刻刻关注着新疆的一切消息,充满了对“故乡”的恋情。
记得有一位网友曾这样留言:“一路追逐,当那高耸入云的山峰在丈量着我们的意志,当那泥泞的小道在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当那崎岖的山路在阻碍我们的脚步,故乡就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给我们送来清凉的慰藉,让我们一往直前。”
是的,每一个游子都会对曾经依偎在它怀抱的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发浓烈。
日前与一位朋友聊天,他说:退休了,我在考虑如何安居养老的问题,看周围的一些人纷纷都在做着从小县城进大城市或者是“孔雀东南飞”,要么“叶落归根”的游戏,也就心血来潮,想回故乡安居养老。可是回去住了一段时间,觉得很不习惯。他突然发现故乡对于他来说却是那么陌生,他这才明白,自己心理认知的故乡是新疆。这颗游荡的灵魂到底在哪里安顿呢?几个回合下来,他最怀念的是自己工作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新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回到库尔勒养老。
其实,认识自己故乡的办法就是离开它一段时间。时间是检验认知度的唯一标准。女儿在内地上班,她经常在电话里和我聊起故乡,每每提起库尔勒总难以抑制故乡的感情。那登高眺望市貌的龙山,那碧水穿城的孔雀河,那整修一新集休闲健身娱乐与一体的滨河旅游带,那三河贯通的沿河两岸,曲径环绕,绿翠掩映,乍一看,酷似香港之一隅,更可观的是新开发的安居楼盘栉比鳞次,错落有致,新崛起的市民健身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大剧院等现代时尚的文化设施,雄浑大气交相辉映,营造出一派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新城景象。
值得骄傲的是昔日名不见经传新疆小城库尔勒,在一代又一代部队复员、转业军人和支边、援疆的建设者手中,变成了闻名遐迩的石油新城,我们的故乡——库尔勒,一夜成名。现在越来越多的新疆人对故乡这个概念有了新的理解,能够心安理得地对别人说:“我们是新疆人”。
这就是故乡情结,这儿注定是能够让人的灵魂安顿的地方。
(作者单位:新疆库尔勒市巴州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