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的苦、乐与奉献:四、过武夷山;五、选送上学。
1955年春季。铁一师抢建黎湛铁路工程完成。部队立即转到福建南平市。抢建当时最紧急、最重要的鹰厦铁路。部队从江西上饶乘汽车,途经铅山、崇安(今武夷山市)、建瓯,到南平市西芹镇。师部驻西芹。一团驻南平,修建南平车站、南平隧道、杨连弟连修建闽江大桥。当时铁道兵兵部驻在南平市黄金山。
从上饶到南平,中途住三个晚上。可知当年公路是路况是很差的。全部是石子路面。大部队汽车驶过,尘土飞扬。指战员坐在大卡车上,真是灰头土脸。
车过武夷山路段时,风景确是美的。但那年代,不兴欣赏风景。我偶然看见一处路边的岩石上写着:“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值武夷一小丘”。此言不知是那位大人物言,或是那位战士休息时写的。也许有点夸。但却实很美。那年代,没有污染,山青水秀。
南平市在建溪河,沙溪河汇合口。汇合后叫闽江,流向福州。南平当年大部份是木板房。经常失火。一次烧了一条街。铁道兵派部队救火。但抽水机也抽不上河里的水。靠当年南平市特别的自来水,也是杯水车薪。扑不灭。据老百姓讲:两溪汇合后,在江左右两侧山顶上各有一座塔。正好是个“火”字。南平是坐在“火”中。所以经常失火。
据说1958年大跃进年代。郭沫若诗人到南平考察。对“火”字又给予了新注解:南平市大跃进热火朝天。
当年的自来水管是大毛竹打通,一根一根接。拐弯处用杉木凿洞转向。毛竹破裂漏水时,一般不用停水。维修工用竹蔑条加楔子就可以修好。现在肯定见不到了。
从军的苦、乐与奉献:五、选送上学。四年学习毕业。
1955年8月,我从师部施工技术处施工科,调到三团民工指挥股,任收方计价员。跟技术副连长曹国忠中尉及几位战士,到晋江民工中队。带民工。1956年6月前后,一师工程完成。三团给了我嘉奖。一师立即奉命前往云南,修复昆明至河口米轨铁路。
也是6月前后。铁道兵根据工程任务,需要大量技术干部。经过考核、考试,挑选了一部份优秀士兵,送到地方院校代培训。我幸运地选送到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学习。一师选送约十人。8月下旬,由南平岀发前往学校。
全铁道兵共选送了83名士兵,一名准尉。到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学习。其中朝鲜族战士有约十人。分两个班。纪律严、学习严。三门功课不及格,或一门功课补考不及格,留级。立即回部队。学制四年,到毕业时,只有37人毕业。
原来学制是三年的。为提高教育质量,就从我们那年开始,改为四年。铁道兵兵部配二名中尉军官,负责管理。告诉我们按学员待遇:第一年津贴费不变,第二年提一级,第三年再提一级。第四年提升为军官。伙食费18元。
1957年大鸣大放。结果把我们上述的待遇,全鸣放掉了。
鸣放的观点:大家都是学习,将来毕业都是为人民服务。我们学生只是免伙食费12元。铁道兵班的学生,每月十几元津贴费,伙食费18元,缴12元。还有服装费4.79元。每班还配一位中尉班主任,又不是跟班学习,浪费人。一位准尉学生,还允许到教员食堂就餐,特殊了。
铁道兵兵部最后决定:四年津贴费不提级(战士每年仍按军龄增加),伙食费减为15元。二位中尉撤回部队。
但作为军人,只能服从,坚持学习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