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回望军旅]铁道兵岁月----风景秀丽的磨滩(一)
2016-07-25 11:26:02 浏览:29370次 【

一 风景秀丽的磨滩


  一 学生生涯的结束

  一九六七年夏天,我从一个学制为五年的军事工程学院毕业。毕业后,立即按规定到铁道兵连队“当兵锻炼”。经半年多时间的“锻炼”后,有关部门便通知我到铁道兵工作。一九六八年五月二日上午,我带着全部家档:一个装有被子、褥子的被袋,一箱书本,一提包衣服,只身来到了设在重庆市北碚区磨滩乡的铁道兵某团第四营营部报到。

  我到达的时候,营部静悄悄的。我碰到的第一个人是胡技术员。当时我还不知道他是个什么官员,只见他穿着一套褪了色的旧军装,没戴帽子,满头是蓬松的头发,像是是好长时间没理过发了。他个子不大,脸上满是皱纹,看样子像是三十岁出头的人。

  我说明了来意,可是他却似乎对我这个陌生的来客感到措手不及,慌里慌张地撂下手里的东西,把我领到一个大房间,说:

   “你先休息休息,喝喝水。”

  然后,他就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里。但是,又像是惦念着什么事情似的,显得很难为情。

  我问:“这里是营部技术组?”

  “对,是的,房子太小了。”

  停了一会,他说:

  “你先休息休息,喝点水。我有点事,我得……”然后用手往外面一指。

  “你忙你的吧。”我站起来答道。

  他走了,剩我一个人独自留在屋里。

  我仔细地端祥着这间大约二十平方米的房间。挨着房门是一扇窗子,窗子底下是一张很大的“桌子”,我在这里对桌子打上一个引号,是说它像桌子,但实际上是一张没有抽屉的大台子。这张台子大约两米长,一米多宽。台子的骨架,不管是横的、竖的还是斜的,通通都是用五厘米见方的方木条钉成的,到处都可以看到铁钉帽。

  台子的台面是用工地上准备做桥梁模板的三厘米厚的木板子拼成的,上面还铺着一块差不多一般大小的金属铝板。台子上靠近窗口的地方凌乱不堪地堆积着各类书本和资料,就像一个小山包似的。台面底下约二十厘米处还有相通的一层。这一层更是乱七八糟地塞着各种各样的东西:图纸、算盘、盒子、报纸、茶缸、皮尺、直尺、信笺、碗筷、球拍、绳子……。

  这间房子的其他三个角落分别放着三张木板床,最靠里面的两张床铺着铺盖,显然有人在用。对着门的一张床是上下两层的学生床,没有铺盖,却放满了大小不一的木箱子。每两张床铺中间的空隙地方放些测量用的花杆、三脚架、塔尺、工作挂包之类的东西。房间上方纵横交错拉着几根粗铁丝,铁丝上零乱地搭着衣服、毛巾、旗子、电话线等等。

  过了一阵子,可能是上工地的人回来了,外面突然人声吵杂。这时,快步进来一个人,他进门就朝着我叫喊:“你来了,好,好,欢迎,欢迎!”

  这是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年青人,高大的个子,黝黑的脸庞,他进来的那一阵子是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手拎着军帽,一手解着上衣的扣子。一看就是一个大大咧咧的人。

  “我姓赵,”他自我介绍道,“叫赵立强。你早饭吃了没有?”

  然后,他朝门外大喊:“小毛,告诉你们班长,叫来几个人,快点!”

  果然,门口马上出现好几个年轻战士。这位自称姓赵的年轻人(我已经判断出他是一位技术员),指着屋里的两层的学生床,大声对他们吆喝:“来,快点,大家把床铺收拾收拾。”接着,指着我向大家介绍:

  “这是我们新来的李技术员。”

  我一听一愣,“李技术员”,我就是李技术员吗?我第一次听到有人称我为技术员!对于我这么一个一直当学生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多么新鲜、陌生、而听起来很不习惯的名字。我仔细地寻思着这一新的名字:“李技术员”,说明我已经莫名其妙地加了冠,那个自由自在的、不负任何责任的校园学生已经和我挥手告别了。

 赵技术员站在桌子旁边手脚不停地忙着他自己的事情,嘴里却喋喋不休地对我说话。他说现在营部技术组只有两位技术员,就是他和我早先见到的胡技术员。此外还有两个技术员目前不在岗:一个正生病住在医院,一个在北碚的十七连当代理连长。他说,本营的工程任务刚刚确定,工地的桩子才从铁道设计院交接过来,但还没有对铁路中线进行复测。营里当前首要任务是先修一条便道,以便把铁路工地和北碚的现有公路连接起来。胡技术员目前负责地亩工作。这里不像大兴安岭,大兴安岭一个人也没有,土地随便用,没人要求赔偿。这里不行了,到处都有房子,到处都种着庄稼,我们修铁路,占用了就要赔偿。所以地亩工作很受重视,上级说一定要把铁路用地画成“地亩图”。这件事由胡技术员负责。我们这几天正忙于确定便道的走向。你来了,人多了,弄得开的话,就得着手搞铁路中线复测了。但说到复测也有一个问题,我们的镜子太老了,对付这么大的工程根本不行。

  他一个劲地说话,根本不容我插嘴。我听他说的,好多是陌生的名词,什么交桩呀,什么复测呀,什么便道呀,什么地亩呀,什么镜子呀,我都感到空虚和迷漫。我知道,这些名词对他们来说,就好像炊事员说酱油、盐巴、辣椒、大料一样,平常得很。可是对我呢,却是一头雾水!

  末了,我对他说,我们学院从一九六五年秋天便开始停课搞“四清”运动,紧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我放下课本已经快三年了,现在又是第一次到施工现场,请你多多指教。

  我不想隐瞒自己的不足:我虽然已在大学里学完了基础课和专业课,但政治运动却耽误了我们的实习课。我知道,缺乏现场实践经验,有时会导致难堪局面的发生。就像上面的陌生名词,可能都是工地词汇,这些词汇是教科书上没有的,不然我不会那么茫然。

  不过,我却十分相信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我想,实践经验算什么?那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过了两天,我便随着营长和赵技术员看工地去。看工地是我们铁道兵施工现场的一个专用术语,即有关领导到工地巡视,以便发现问题,确定决心,一般不需要很多随从人员。

  营长和赵技术员两人都穿着一套当年开春才换装的新军服。由于大雨刚过,天上还飘着小雨点,他们俩又都穿上亮闪闪的长统靴子,再披上军用雨衣,真是一副飒爽英姿、潇洒威武的军人的样子。我图轻快,随便着一套旧军装,再戴一顶大草帽,便跟在他们后面走了。

  我们终于到了“工地”。可是,天哪,这哪是工地的概念!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田园风光,虽然到处是连绵起伏的小山岭,但这些小山岭的上上下下几乎全是绿油油的庄稼。隐没在田野中的宁静的小石板路婉转曲折地往前延伸。走着走着,不时会突然冒出一片青翠茂密的竹林,而竹林里往往是若隐若现的农家房子,

  营长和赵技术员一路比划着,说个不停。因为我对本营的工地和任务还不清楚,还不十分明白他们的谈话,我只是从他们的交谈中隐约地意识到那里是铁路桥梁,那里是隧道,那里是大填方,那里是大挖方等等。有时,赵技术员也突然回过头来,给我指明未来的便道的位置。只是在一次途中休息的时候,他才专门仔细地对我讲了选定这条便道的原则。“便道”这概念这几天我已经弄明白了,它是专门为施工服务的临时公路,公路的等级标准比较低,单车道,施工车辆能正常通行就行。他说:“这条便道基本上与铁路线分居在山岭的两侧,为什么不在同一侧呢?因为同一侧会发生严重的干扰,如:把便道修在铁路的上方吧,铁路一开工,就会把它挖掉;修在铁路的下方吧,工地经常要开挖爆破,车辆的安全便成了问题。

  我默默地倾听着,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我觉得这些话对我这个初来乍到的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知识。

  太阳出来了,眼前是一个雨后的蔚蓝的天空。慢慢的,都感到闷热了,他们俩带的那些长统靴子和雨衣,转眼间都变成了累赘的东西。到了下午,竟闷热得不得了,大家都汗流浃背。这时,营长还力图保持军人风度,一个衣扣都没解开,只不过把雨衣脱了下来,但赵技术员却毫无顾忌地把靴子的长统往下翻,又把两条裤腿一高一低地卷了起来,最后又把军上衣脱了下来,用一根在路上检来的木棍子挑起,扛在肩膀上。搭拉着的两条袖子在他的屁股边上左右摆动……。看到这副样子,我不禁抿着嘴笑,我觉得这个人也未免太不讲究军容风纪了,这像个啥样子呢?军不军,民不民的,如果把这样子选作镜头,岂不成了屏幕上最好的笑料?

  从那个时候起,我便开始陆续上工地去。我记得第一次实际作业是和赵技术员选定一个便道小桥的桥址。那是一个布满砂砾和卵石的小河沟,河床宽约八、九米,河沟西岸是一片稍微平坦的旱地,东岸却是陡硝的山坡。便道必须在这个地方跨过河沟。我不知道我该干些什么,赵技术员说:“我们没带木桩子来。那边是竹林子,你折几根小竹子来吧。”我按他的意思折了一小捆竹子。然后,他卷起裤腿,便跳到水里去。我也连忙把鞋子脱下来,也下到水里去。他说,咱们先把桥梁的方向定出来。一边说,一边指挥着我在河床的两侧插了两根竹子,作为小桥的中心线。然后他又说:“桥的跨度不宜过大,大了找不到那么长的木料作纵梁,选五米比较合适。”说着,我们便顺着刚才确定的方向,又在小河中心两侧插了两根竹子,彼此相距五米。作为两侧桥台的中心点。接着,我们便开始作桥台的“放样”。我问桥台宽度是多少。他说:“便道的路面宽是三米五,桥宽大一点,四米五。桥台也做一样宽。半边就是二米二五,我们来量一个二米二五。”

  这时,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因为没带镜子(经纬仪),与桥中心线成九十度的方向不好定。赵技术员说:“这样吧,咱们拉个勾股弦,三四五,就定出一个直角来。”

  勾股弦定理我当然懂得,但它竟在这小河沟里用上了,这是以前怎么也想不出来的。

  放完桥台大样,才发现桥台的一个台角快要落在河沟的中心了。不用说,这肯定是不行了。要是这样,桥台岂不成了拦河坝?

  造成这样的原因是赵技术员原先在确定小桥中心线时,不是与小河垂直,而是偏了一个角度。之所以偏一个角度,是考虑到便道从平坦的河西过桥后,能在东岸桥头处比较圆顺地沿者陡硝的河岸往下游延伸,而不至于在东岸桥头处开挖太多的土石方。

  既然斜交不成,我们又把竹子通通拔了起来,按同样的步骤重新在垂直的方向上定了桥位。弄完一看,基本没什么大的毛病。于是,赵技术员说:“就这样吧,将来便道设计时,我们再带镜子精确测量一下。”我问那怎么解决东岸线路急弯的问题,赵技术员说:“没有别的办法了,只好在桥头方向开山劈岭,挖它个十几二十米,挖出个足够大的弯道来。”

  我每次从工地回来,便拿出我以前的教科书翻读起来,一种久违了的积极钻研的精神又回到我的身边。我翻了《工程材料》、《测量学》、《桥梁墩台和渠涵工程》、《土力学》,甚至那玄虚不已的《水力学》。我勤奋地读书,并把那些当前最急需的知识一条一条地提取出来,仔细地,有条不紊地腾写在一本崭新的笔记本上。我想,这个笔记本将是我眼下最有用的工具书。

  我的努力是卓有成效的,它使我很快地适应现场日常的事务。但我并不想在这里掩饰自己的不足,我依然还是捉襟见肘。如有一次,我试着设计一个便道的涵渠,本来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涵渠孔径才一米。我把设计图纸拿给赵技术员过目。他一看,笑着对我说:“你看你这里有个问题,你把两个涵渠壁的基坑分开处理,中间留出八十公分不开挖,这叫人怎么干?干脆把两个基坑挖通,都用片石浆砌起来,作成一个整体基础。这样,又省事,又牢固。”我一听,豁然开朗。心想,我怎么这么笨呢,这么显而易见的事情,我却没考虑到。但是,我没过分地责备自己,我自我宽慰地归咎于我的实践的不足。


全部评论(0)
  • 那一年的冬天,我兴奋地换上戎装。闷罐车日夜兼程地把我拉往远方,一个星期后下车,才知道我们到了祖国的最北疆,站在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皑皑白雪上,气温到了零下四十四度还在往下降。新兵连的训练让我第一次紧握真正..

    河边草浏览:177次 评论:0
    2022-07-25 07:41
  • 山西灵邱县的太白山有座云彩岭,山峰险峻,彩云缭绕,林深木秀,风景怡人,山川沟堑架起的铁路大桥,挺拔壮观,云彩岭山下就是我们铁道兵十四师68团3营开山打隧道的施工现场。云彩岭距离灵邱县城五公里,在县城的东..

    河边草浏览:29282次 评论:1
    2018-12-22 09:13
  • 四 施工开始了过了些日子,部队便停止整天学习,开始施工了。工地顿时翻腾起来,到处响着震耳欲聋的风枪凿击岩石的声音。年轻战士紧张地忙碌着,搬石头的,推车子的,你追我赶,好不热闹。晴朗的天空,万里无云,火..

    浏览:29258次 评论:0
    2016-07-25 11:32
  • 三 磨滩巡礼现在,我再回头叙述一下我们的住所。我们铁道兵是专门修建铁路的,是一支不停流动的部队。因此,不像别的部队那样有固定的营房。铁路修到那里,我们就把营房“扎”到那里。如果当地老百姓有合适的空房子..

    浏览:28872次 评论:0
    2016-07-25 11:30
  • 二 “世外桃源”的无奈我必须把当时的情况简单地交代一下。原来,我所在的部队多年来一直驻在遥远深邃的东北大兴安岭地区,在那广袤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修建铁路。一九六八年春天,这个部队才转移出来,四月份抵达重庆..

    浏览:28710次 评论:0
    2016-07-25 11:28
  • 一 风景秀丽的磨滩一 学生生涯的结束一九六七年夏天,我从一个学制为五年的军事工程学院毕业。毕业后,立即按规定到铁道兵连队“当兵锻炼”。经半年多时间的“锻炼”后,有关部门便通知我到铁道兵工作。一九六八年五..

    浏览:29371次 评论:0
    2016-07-25 11:26
  • 无论历经风雨,还是阳光明媚,我们都难以忘怀那段激情燃烧而又刻骨铭心的艰苦岁月,那难忘的艰难岁月已经很久远了,可那份割舍不去的情结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在心里形成了强烈的欲望---我要去!我要去看看当..

    浏览:29731次 评论:0
    2016-07-25 10:56
  • 从军的苦、乐与奉献:四、过武夷山;五、选送上学。1955年春季。铁一师抢建黎湛铁路工程完成。部队立即转到福建南平市。抢建当时最紧急、最重要的鹰厦铁路。部队从江西上饶乘汽车,途经铅山、崇安(今武夷山市..

    浏览:29320次 评论:0
    2016-07-25 09:36
  • 从军的苦、乐与奉献:二、“三天好运” 三、擦枪走火。“三天好运”:1954年12月我从铁道兵第二师军士教导营。新兵训练结束。分配到铁一师施工技术处施工科。从广西玉林,到广西陸川一师驻地。参加修建黎湛铁..

    浏览:28818次 评论:0
    2016-07-25 09:32
  • 十一、援越抗美,无畏、无私奉献青春热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十三师,1965年7月奉命援越抗美,与第十二师58团、工程兵314团、315团、昆明军区舟桥团、高炮630团、14军高..

    浏览:29094次 评论:0
    2016-07-25 04:38
  • 十、援越抗美,六支队630高炮团、61团、62团、师直高射机枪连,对空激烈生死作战630高炮团和61团、62团、师直高射机枪连。部署在奠边府往西庄方向十几公里右侧山上。1967年9月19日、1967年..

    浏览:31195次 评论:0
    2016-07-25 04:33
  • 九、援越抗美,中囯抢建十二条作战公路。质量优良。 中国援越抗美,抢建十二条公路。严把质量关。对越南人民负责。 六支队负责抢建8号、10号、12号三条公路 。总延长400多公里。历时三年二个月。 按中越双方签订的无..

    浏览:28340次 评论:0
    2016-07-24 09:28
  • 八、铁道兵第十三师,援越抗美战场的几件小亊、故亊几件小事,故事 1、两斤盐巴:1966年2月我营营部和五连住在10号公路,K13+000东侧半山腰的森林中。十几个越南中、老年人在我们住地附近,砍伐木材。我们让他们离开我们..

    浏览:32546次 评论:0
    2016-07-24 09:26
  • 七、援越抗美,热带丛林战场,恶劣的自然环境 越南热带丛林战场的恶劣自然环境。点滴: 1、“秘密”的“生物武器”: 据传:越南胡志明主席,向毛主席风趣的讲:“我们有两件“秘密生物武器”,山蚂蟥和马蜂对付侵越美军。只..

    浏览:28416次 评论:0
    2016-07-24 09:22
  • 六、战争生死,营高射机枪连,对空激烈作战 援越抗美,对空作战 1967年3月,六支队抢建完成10公路。部队没有按出国时动员,一年到一年半换防囬国。命令部队转到奠边府抢建12号公路。由于奠边府西庄是越南与老挝边界,进入..

    浏览:28479次 评论:0
    2016-07-24 09:18
作者专栏
  • 老鼠爱上猫

    注册时间:2022-07-10 20:57

  • xJThfvckALUEg

    注册时间:2022-04-21 13:55

  • YCGlqyMfuexzkm

    注册时间:2022-04-15 08:54

  • ECABdTRLyJHn

    注册时间:2022-04-12 09:25

  • kVJeORUZpWdD

    注册时间:2022-04-05 02:0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20123号
Powered by qibosoft Code © 2018 qibosoft

联系电话:18075603283 邮箱:327789046@qq.com

©永远的铁道兵 ©铁道兵家园

湘公网安备 43070202000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