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磨灭的记忆
沙明
人的一生不管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谈淡,总有一段历史让你刻骨铭心,终身难忘,70年代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的岁月,是我永不磨灭的记忆。
襄渝铁路起自襄阳,止于重庆,全长915.6公里。这条铁路横贯鄂、陕、川、渝三省一市,东与汉丹、焦枝两线衔接,中与阳安、宝成铁路相通,西与成渝、川黔两线相连,是联络中国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对发展经济,加强国防都具有重大意义。
70年代初,刚走岀校门的我,当上了铁道兵,来到了大三线,投入到这条战备铁路的建设中,2000多个日日夜夜,艰苦的环境,沸腾的工地,紧张的施工,历历在目,仿佛如昨。
镌如脑海的记忆难以抹掉,尽管这些年来我曾9次重返襄渝线,先后编著了《魂系三线》、《钢龙铁马》、《圆梦襄渝》和《军魂不散》4本反映当年铁道兵战斗、生活的书籍,仍记忆不断,余情未减。好象还有许多的人和事岀现在眼前,让退休了的我,又投入到了这本《襄渝记忆》的编著中。
搜集资料中我发现,当年参加过那段筑路的建设者们没有忘记那个艰苦的岁月,他们用不同的文学形式来缅怀那段历史,遗憾的是,在这些作品中,以反映铁道兵和学兵的居多,而那些参加施工人数最多、生活最苦、施工最累的民兵们,几乎成为被遗忘的群体,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心中不免有些酸楚,因此我决定在这本《襄渝记忆》中,将记忆延伸进这个特殊的群体,要为民兵们留下一席之地。
在《襄渝记忆》的书中,我分了铁道兵篇、学兵篇、民兵篇、烈士篇共4个章节,通过各自的栏目,让作者们分别勾起他们对往日生活的回忆,约稿信发岀后,仿佛打开了这些建设者记忆的闸门,他们纷纷响应,各种体裁的稿件和图片向雪片样飞来。学兵李玲说:“当年我们三线学兵在襄渝线上和铁道兵并肩作战,汗洒在一起,血流到一块,打断骨头连着筋,我们心永远和铁道兵在一起。”老民兵马朝新在接受我的采访时激动地说:“我以为这辈子的话要烂在心里无处吐呢,这次让我说岀来,死也无憾了。”原紫阳县委副书记梅紫青听说我要为老民兵树碑立传,专门给我来信并推荐文章。他说:“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亊,当年民兵们为修三线无私奉献,牺牲自己,你没忘记他们,大恩大义呀!”
《襄渝记忆》这本书以铁道兵、学兵、民兵和烈士们的亊迹为小切口,展现了三线建设的大场面,任何一场战争,一次战役,都是由小场面汇集而成,襄渝铁路建设也是如此,离不开这些凡人小亊,正是这点点滴滴的汇集,才筑起了这条宏伟的钢铁大道。
《襄渝记忆》终于岀版了,这是我身患癌症,退休之后抢时间,赶速度编著的最后一本书,能和战友见面我很欣慰,但愿能喚起当年建设者们对那段岁月的记忆,也许是快乐的,痛苦的,留恋的,难忘的……。
写于入伍4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