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趣谈铁道兵老战友贺应明创造的高超纪录
2016-05-23 10:47:44 浏览:29479次 【

趣谈铁道兵老战友贺应明创造的高超纪录

 

我们1962年重庆入伍的铁十师老战友,从1992年的参军30周年纪念聚会至今,大小聚会已经举行了多次。最初,战友们把纪念性的聚会定为3年一小聚、5年一大聚。实际上,人数较少、情话性的聚会经常都有举行。或者过年过节了,或者有战友过生日了,或者有战友从外地来渝了,大家都要聚一聚。聚在一起忆当年,回顾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和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总是越说越有味,越说越觉得聚会应该更勤一些,联系通知参加的战友更多一些。于是,从2011年开始,大家约定:参军纪念的聚会,每年举办一次。

2015年的聚会,是参军53周年纪念会;战友们年龄最小的都已经进入古稀。聚会中,战友们回顾在部队的日子,那可是说的有滋有味,不时还有一些互相打趣助兴。我发言的时候,回忆了几位老战友的趣事;其中特别提到贺应明战友的一些事迹。贺应明战友在当铁道兵期间,创造了两项虽然不见经传,却也堪称冠军的“纪录”,那还是很令战友们赞叹、佩服的。别小看这几项并不起眼、也不轰动的“纪录”,我相信即使是在全铁道兵家园中间,恐怕也是少有、罕见,甚至是唯一的。所以我把它整理成一篇回忆录,贴上铁道兵家园的网站,让大家都见识见识,看看原滋原味、最接地气的铁道兵精神是什么样子。

 

(一)当上铁道兵,他一个月长了40斤。

 

贺应明战友报名参军体检时,身高是1655,体重是88斤,明显是个瘦子。说起来笔者更瘦,身高164、体重84斤。为什么?三年大饥荒,国家经济困难,老百姓吃不饱啊!笔者在以前发过的回忆录曾经写过,我们这一批战友是在战争一触即发、国家紧急招兵,热血青年纷纷应征的形势下勇敢入伍的。因此,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全部是“城市兵”;第二,相当一部分人是投笔从戎,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贺应明战友就是其中佼佼者之一。第三,还有一个特点,大多数人都是瘦子。针对这个问题,国家把征兵体检标准下调3公斤,把陆军体重45公斤合格下调为42公斤合格。笔者体检时,医院护士把磅秤标尺移动到42公斤刻度,那个秤砣似起非起,也算是勉强合格。

贺应明战友报名参军时是西师附中(即现在的西南大学附中,地处重庆北碚,有名的重点中学)的应届毕业生。虽说是投笔从戎、而且人长的很瘦,但是在他身上却没有常人想象的那种文弱“秀才”的影子。因为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在嘉陵江边长大。劳苦人家的孩子从懂事开始,就要干体力活;挑担、拉车对于他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他常常在寒暑假或者课余时间去干力气活,挣点学费。重庆建设工地上常见的抬连二石(铁道兵所说的条石)那样的重活,他也能胜任。所以在中学里,他被选成了班里勤工俭学的劳动委员。

既然都是瘦子,穿上军装的第一个强项,就是能吃;因为参军前大家的粮食供应定量都很低。贺应明是应届毕业生,定量是每月30斤。笔者就更惨了,小学教师,18斤定量加3斤工种粮,满打满算仅仅21斤,还不够半个月吃(那时,煤矿井下采煤工人定量最高,是54斤。像我们班的杨显林战友,采煤工,身体就很壮实)。当兵的定量是多少?40斤。不过从征兵地到老部队驻地,路上行程这一段时间是不讲定量的。军列每到一处军供站,食堂里吃饭基本上是管饱、尽胀。所以呀,军列奔驰之中,不时地就有人向接兵干部喊:“我要屙㞎㞎!”军列车厢大多是60吨货车车皮,中间开门,两头都隔成上下两层、铺上苇席;新兵战友上去放开背包就成了通铺铺位。为了安全,车厢门拦有一个爬往上层时用的梯子。躺在上层铺位的人要屙㞎㞎,从梯子下来,由两个新战友拉着双手,屁股撅到车厢外拉大便,重庆话叫“屙吊岩屎”。吃得多就拉得多,一天拉两次的是大有人在哟!(嘻嘻,笔者的肚子小,肠胃功能也差,只拉一次,不好意思。)到了老部队不久就体检复查,笔者一过磅秤,93斤!但是,医生说我心脏有杂音,差一点把我退回地方去(他问我早操跑步累不累?我坚定地说不累。要是说累的话,可能就得打道回府了)。半个月长了9斤,也没有把我退地方;我心里暗自为自己庆幸。当时,并没有十分留意别人长了几斤。贺应明和我不一个班,他长了多少,我可是一直不知道的。

10年以后的1972年冬天,我随接兵小分队到山东梁山去接兵;在新兵团训新兵期间到连队了解收集训练情况。我们49团三营新兵连的连长、指导员汇报说,有一个农村兵新战士创了纪录,一个月长了28斤。他们说玩笑话,感慨这位新兵比猪还长的快!又过了40年,重庆老战友聚会时我讲这段趣闻,贺应明战友马上回答我说:“那不算多,我一个月长了40斤!从88斤长到128斤!高文星更多,是42斤!”呵呵,我差一点惊呼起来!咱们铁道兵重庆战友创造的这一纪录,恐怕真的应该算是全军第一也!

 

(二)装卸卡车,他一手抱一袋水泥。

 

能吃不是本事,能干才是英雄本色。刚参军我们能吃、长的快,根本就是补亏。因为参军前瘦,那是3年全民大饥荒饿的。我们这批重庆城市兵,吃饱之后立马显现出令人竖大拇指的吃苦耐劳、善打敢拼的勇武精神。

虽然我们是临战前的应急入伍,但是军列没有把我们拉上前线,而是意想不到的被拉到了首都北京。虽然我们是铁道兵,但是我们也没有立马去修铁路,而是参与了国防建设的保密工程。现在说,两弹一星,那时候只知道可能和火箭有关系。我们铁十师,从抗美援朝回国之后到了大西北,修的铁路要保密。干什么用?后来放了原子弹才知道和它有关系。我们49团从西北到北京,团部驻五棵松。全团三个营:一营驻南苑东高地,二营驻云冈。我们三营营部和九连先驻团部,后移防到永定路,离铁道兵兵部仅几百米。所以,九连是当时离铁道兵兵部最近的连队。

我们担负的大多是一些杂项任务和零星小工程。而总的工程单位是总参五院,总院下边的一分院在南苑、二分院在永定路、三分院在云冈。任何人进出分院大门,都必须凭出入证;进出分院里面的一些楼,即便是加挖电梯基坑,还要办临时的出入标签夹在出入证里。分配给我们铁道兵施工连队的这些杂项任务中,也包括有装卸、搬运一类的工作;比如,从在五路的军用火车站搬运钢材、水泥到分院。因为我们是部队、是军人,即便是这样平凡的任务,干起活来也跟打仗冲锋似的。笔者记得,强运水泥,一辆解放牌汽车装80袋(4吨);班长掐着表,我们装一车仅用8分钟。大家喘着粗气,重庆话叫“气齁八齁的”。我身体很弱,每次只能费力地抱起一袋;而我们班的杨显林两手提起一袋就往汽车上扔。

贺应明就更不简单了。别看他个子不高,他可是每次搬两袋,一手一袋哟!肉不白长,饭不白吃,很为我们重庆兵争面子。

在我们49团之前,承担五院这些工程的是工程兵的一个团。根据二分院的反映,我们49团的素质和战斗力大大超过他们。因此,五院曾经提出,将我们团从铁道兵调出,并归他们的编制。这个提议反映到罗瑞卿总参谋长那里,铁道兵领导不同意,说铁道兵同样需要高素质的部队。据说,是铁道兵副政委王集成前去罗瑞卿总参谋长那里据理力争的。他俩是曾在一起的战友,关系很好;一个个子高,外号“罗长子”;一个个子矮,外号“王矬子”。争的结果,我们49团仍留铁道兵。这时也恰好,毛主席发了“三线建设要抓紧”的指示,铁道兵要把十师包括49团调往成昆线。于是,我们49团千里大转移,于19649月到了四川峨眉。

 

(三)360斤的钢拱圈,他扛起来走了50米。

 

贺应明能干,进步就快。参军两年多,他光荣的入了党,还从列兵到排长,连升了五级。升得快也算一项纪录吧;咱们这批重庆兵,升得这么快的当然不止老贺一人。但是要知道,那时候升得快全凭实实在在的干!部队有一句打趣的话,叫做“挣表现”。当铁道兵,如果怕苦怕累,偷奸耍滑,那就不可能升的快。表现不好泡病号的,部队也有打趣的话,叫做“压铺板”、“晒地瓜干”;这样的人当然就不想入党提干。反正不管怎么说,咱们当兵那会儿,是全军全国学习雷锋的年代,可没有听说过入党提干像如今搞“市场经济”、军队经商这些年,竟然要花钱,成了买卖!

要说表现,咱们重庆的这批战友的表现那真是可圈可点;五好战士,技术能手比比皆是。到了成昆线,我们这一批战友全是经过全军(1964年)大比武的真资格的老兵,不论升的快的还是升的慢的,都是工作中的骨干、技术上的师傅、对新战友传帮带的典范。

为了修成昆线,铁道兵扩兵10万。1964年冬季征兵补充到部队的1965年新兵,应该说是修成昆铁路出力最多的一批兵。从那一年起,服役期从原来的3年改为5年。补充到49团的这一批战友,基本上都是农村兵,城市兵很少。主要来自温江地区和成都附近区县,像郫县、金堂、什邡、广汉,新都以及成都金牛区等等。这批来自农村的战友也很能吃苦耐劳,不惧重干体力活,以能挑善抬而引以为豪。他们听说贺应明排长是来自重庆大城市的城市兵,免不了心里想就,他人也不高马也不大,看不出有多大能耐。于是就找机会要比试比试,来个挑战赛。赛什么?最简单的就是掰腕子,贺应明是掰遍全连无敌手。单手比不成就比双手,来个双手扭扁担;结果,一条最结实的扁担被扭成了两半。在百家岭隧道工地上,战士们提出要和贺排长比谁最能挑重担。灌混凝土用的石子儿,有战士一肩挑起了两挑(4筐),问贺排长敢不敢?贺应明二话没说,叫大家摞起四挑(8筐),用大抬杠挑了起来,引来战士们一阵欢呼和惊叹!大家一时兴起,要比一比谁能把隧道打拱用的钢拱圈扛起来。一根钢拱圈大约4米长吧,重有360斤啊!经过比试,全排战士没一个扛得起来。贺排长把手一挥,叫战士抬起来放到自己肩膀上;他不仅扛了起来,而且还走了50米!

这样的比赛纪录,不知道咱们铁道兵别的部队有没有、有多少?这样的排长,这样的铁道兵干部,战士们能不服吗?作为参加过修建成昆线的老铁道兵,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成昆线就是用这种精神修起来的呀!

 

(四)高层首长挑选警卫参谋,他去西工指转了一圈。

 

扛钢拱圈之后不久,贺应明被提升为49团二十五连(就是我们刚参军时的老九连,1965年扩编改为二十五连)副指导员。原来的副指导员刘明章任指导员。刘指导员是1949年参军的老首长;贺应明刚参军进九连时他就是副指导员。刘指导员是个热心爱才的领导,眼看贺应明从战士成长提拔为自己的副手,他从心里高兴!老带新,老新联手,连队搞的红红火火,各项任务完成的很出色。

1966年的春夏之交,地处峨眉三峨山下的百家岭隧道快要贯通了。连里忽然接到电话通知,叫贺应明立即赶到西昌,去铁道兵西南工地指挥部报到。组织部门的指示说的很清楚,领导机关看上贺应明了,要调他去给首长当警卫参谋。跟哪位首长?李井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三线”建设总指挥。当中央一级首长的警卫员,先试用,再提拔。刘指导员好舍不得呀!但还是向贺应明表示祝贺。好干部谁都想要,连里是留不住的!

告别了营、连首长,告别了连队和战友,贺应明按时来到了月城西昌的邛海边上。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保卫部领导没有带他去见首长。在问完他探过亲没有之后,安排他先回重庆探亲,警卫任务等探亲回来再说。咱们这批重庆兵参军时国家规定服役期是三年,临近满期却一下子改为五年。贺应明服役将满四年,西工指安排他提前探亲,也是一个意外的喜悦。

但是更让人意外的是,探亲回到西工指,警卫任务仍然不能落实;指挥部的首长们已经基本上见不着。因为红卫兵开始大串连,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在西昌,贺应明能见到留在工地指挥部机关的首长还有一个,就是副政委刘建章。刘副政委这时候每天用餐,也得自己到食堂站队打饭了。贺应明陪同刘副政委到邛海游过一次泳。他俩边泳边聊,游到邛海深处;刘副政委还夸嘉陵江边长大的贺应明水性好。自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哪位首长了。

“走资派”首长们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候,贺应明可是闲得无聊的时候。那时候,军以上机关文化大革命可以有“造**派”,可以搞“四大”;师以下部队则不搞。贺应明在指挥部机关谁也不认识,更没有兴趣参与那里的“运动”。闲的无所事事,天天加深着他对老部队首长和战友们的思念。西工指保卫部的李部长知道他的心思就对他说:看来这运动一会半会不会结束,首长也回不来了,你又没有正式调入机关,干脆还是回去吧。于是,贺应明在工地指挥部耽误了好几个月转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了49团。

(五)后记

战友们曾经打趣贺应明,要是没有文化大革命,咱们这批战友里面他可能升的更高、升的最快。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警卫参谋嘛,不说高灯之下,就说干部级别,至少也是正团。

不过老贺可是把这一段看的很淡很淡。

回到49团,他曾经担任过女子民兵连的连长,后调任群工股干事。转业回地方后,曾任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中央在渝单位)工会常务副主席。咱们重庆战友参军30周年聚会,请他们单位提供过场地,他是战友会的发起人和筹委会成员之一。

今年是战友们参军54周年;照例要举行聚会。贺应明战友仍然是筹备组成员。现今七十有五的贺应明战友,已经扛不动360斤的钢拱圈了。他说:“社会上不是每个人都有战友,更莫说我们当铁道兵那么艰苦。艰苦战斗生活中结下的战友深情,永远值得纪念。每一次聚会我都参加,每一次聚会都会加深战友们的感情。”

 

(备注附记)

1,一个月长40斤体重,得吃多少饭?当时士兵粮食定量一个月40斤,够吗?

一方面,连队有一些库存,对新兵会多照顾一些。另一方面,还要搞一些副业,例如每个连队都在营区附近开有菜地,建有猪圈养猪。新战友也有饭量小,吃不完定量的。贺应明所在的四班,有原来在地方就粮食定量高的战友。比如刘国良,参军前是煤矿井下工人,定量54斤;在重庆吃的大米饭,到部队在北京吃窝窝头不习惯,咽不下,就让给战友吃。有战友能一顿吃10几个窝窝头甚至更多的。所以长的快、长的多就不奇怪了。

2笔者1968年在《铁道兵》报社学习时,和当时负责日常出报的张希尧副社长(曾任李寿轩司令员的秘书)聊天,听他说过报纸宣传被找毛病的事。

文革初期,造**派对军队报纸也有吹毛求疵、挑毛病上纲上线的。例如,把一张报纸透过阳光找毛病。那时报纸第一版常常是大幅毛主席像。第二版常常有大批判文章,有什么“走资派”、“叛徒”……之类的字样。发现这种的字样透到了毛主席像脸部,于是就声称该报纸对毛主席不恭,“用意恶毒”等等。另外那时是铅字排版,铅字架上的铅字按字典的偏旁部首排列。捡字工人不小心检错了字,校对又没有发现,也会惹来麻烦。例如《铁道兵》报社的铅字架上,为了捡字快一点,把毛主席语录“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前两个词组铅字是放到一起的。工人捡下来放进字版合放反了;印出来成了“全完”“底彻”为人民服务,于是被抓辫子声讨。还有把“革命闯将”捡成“革命闹将”、甚至把毛主席和革命群众的“血肉联系”捡成“血债联系”的,更是成了罪过。《空军报》出现这些问题,汇报给了林彪。“林副主席”特做批示,不要把技术问题上纲上线,这才过关。

除了这种形式主义的揪错,也有找宣传方向等方面问题的。例如《铁道兵》报抗美援朝在朝鲜时,表扬两位抢修铁路的英雄人物。扛枕木,一个是“老黄牛”,能扛3根;一个是“牛犊子”,敢扛2根。《铁道兵》报(当时叫《铁军报》)一报道,这两位英雄就不敢每次扛1根了。结果很不幸,两位英雄都累死在了战场上。有造**派认为这是《铁道兵》报的历史罪过。

笔者的本回忆录讲贺应明战友扛钢拱圈的等纪录可是真的事实。如果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我们这位老战友不会被笔者的新闻报道压垮、压牺牲吧?


全部评论(0)
  • 忆当年曾经是一名优秀的铁道兵战士—程修德想当年: 身着戎装保国家,铁道兵: 劈山筑路在天涯;汗水淌:共铸钢铁大动脉,碧血流:汇入江河润华夏;成昆线:筑路英雄未歇馬,援襄渝:烈士忠骨葬秦巴;汗未干:中央..

    浏览:30456次 评论:0
    2016-10-31 16:07
  • 火红的青春、难忘的岁月 明天七月一日是建党九十五周年,也是我宣誓加入党组织三十八周年。值此喜庆时刻,我回想起那风华正茂的时期在铁道兵部队入党的经历。试着用拙笨的笔写出来以同战友们一起追忆那火红的青春岁..

    浏览:30231次 评论:0
    2016-06-30 21:19
  • 趣谈铁道兵老战友贺应明创造的高超纪录我们1962年重庆入伍的铁十师老战友,从1992年的参军30周年纪念聚会至今,大小聚会已经举行了多次。最初,战友们把纪念性的聚会定为3年一小聚、5年一大聚。实际上,人数较少、情..

    浏览:29480次 评论:0
    2016-05-23 10:47
  • 铁道兵基层部队篮球比赛 他的解说堪比当今的名嘴——记我的铁道兵老战友田维垣铁道兵基层部队有篮球比赛吗?那当然!铁道兵战士不只会修路、架桥、打隧道,打起仗来冒着轰炸抢修运输线。其实咱铁道兵无论文化、宣传..

    浏览:34693次 评论:0
    2016-03-12 23:30
  • 成昆线上的攀枝花-----那到处生长着攀枝花树的渡口市,是我四十多年前修筑成昆铁路时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当年年少不知苦和累,更不知忧和愁;“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安家。不受文化革命的干..

    浏览:30303次 评论:0
    2016-02-03 16:40
  • 安阳的初冬虽然也和其它北方城市一样,被浓浓的雾霾所笼罩,寒风沿着太行山的峡谷吹落下来,令我们这些从京城过来没来得及加上羽绒服的年长人有些寒意,但比起北京还是稍有些暖意。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请示、研究,..

    浏览:33084次 评论:0
    2015-11-13 10:41
  • 我与张春玉的短暂之交一一悼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 最近我在铁道兵家园网看到硬骨头战士张春玉逝世的噩耗,顿感无比悲痛,他是我们铁道兵的英雄,他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激励和影响着几代人。我作为老铁人..

    浏览:31718次 评论:0
    2015-10-27 21:03
  • 铁道兵时期的总部办公楼远景 2008年落成的中国铁建大厦刘建国 摄铁道兵时期总部大院一角铁道兵时期总部大院一角花园般的中国铁建大院刘建国 摄花园般的中国铁建大院刘建国 摄花园般的中国铁建大院刘建国 摄□ 陈远谋..

    浏览:43391次 评论:0
    2015-10-24 15:23
  • 从《襄渝记忆》看襄渝铁路郑建军在“三线建设要抓紧,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下,如火如荼的三线建设波及13个省。其中有这样一条铁路,被誉为代号2107的秘密工程,如果不建起来,毛泽东主席“睡不好觉”,并要把..

    浏览:32521次 评论:1
    2015-09-13 18:10
  • 天山祭坛(配乐诗朗诵)写在铁道兵五师23团战友奔走重建烈士陵园作者:铁道兵第五师医院 代丽华 这里应是有鲜花的地方, 这里应是有苍松翠柏的地方, 这里应是有雕塑般墓碑的地方, 可是没有。 只有被40年的风沙削..

    浏览:30458次 评论:0
    2015-09-04 20:05
  • 悲歌一曲思春玉赵友发最后一位著名的铁道兵英雄——“铁道兵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因病医治无效,于7月2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4岁。噩耗传至,晴天霹雳,战友春玉,一别辞尘;亲朋心碎,战友洒泪,泪哀英雄,呜咽忠魂;..

    浏览:30127次 评论:0
    2015-08-18 13:10
  • 2015年7月31日至8月6重返了曾经战斗过的大兴安岭嫩江至漠河铁路沿线,感慨万千:加格达奇是我四十几年来魂牵梦绕的地方。2015年建军节的前夕我终于回到了那片让我日思夜想的黑土地。一下火车加区战友热情真诚的欢迎仪..

    浏览:34480次 评论:0
    2015-08-16 10:23
  • 7.巴亭广场,越南的政治中心第二天,也就是4月31日清晨6点,我们就早早起床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当天的游程较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好在交通管制之前进入市区中心,要不然就要等到9点以后才能进城了。这样,我们就有幸..

    浏览:31987次 评论:0
    2015-07-15 13:27
  • 6.河内,40年前就想去看一看的地方嘉林机场,是河内近郊的一个重要机场。那一天,我们的车第一次开过安员大桥,向着河内方向驶去。桥很长,也很宽,形式却和这条铁路线上的其它桥梁一样,当中是铁路,两边走汽车。桥..

    浏览:30189次 评论:0
    2015-07-13 19:48
  • 5. 下龙湾,难忘的老兵联谊会中午,在离北江不远处的一个路边餐馆吃罢中饭,我们的旅游大巴就离开了一号公路向东而去,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下龙湾。下龙湾位于广宁省下龙市附近,属于东京湾西北部海岸的部分海湾。..

    浏览:30758次 评论:0
    2015-07-09 13:46
  • 4. 白水大桥,是我们亲手将你建造站在陵园所在的山顶上,就远远可以看到一座大桥。它的桥墩高耸入云,桥梁延绵上千米,将两座遥遥相隔的山峰连接在一起。这就是当年由我们援建的白水大桥,是24公里改线铁路的一部分..

    浏览:30320次 评论:0
    2015-07-07 13:47
  • 3. 谅佳,烈士陵园祭忠魂汽车在公路边的一个小村口停了下来,下一项行程,就是到到谅佳烈士陵园祭奠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大家纷纷下车,带上从同登购买的花圈与香蜡,向村后的田间小路走去。先趟过一条小河,又走..

    浏览:30506次 评论:0
    2015-07-06 15:08
  • 2. 谅山,有两座大桥让我们惦记谅山,这个越南北方离我国最近的省份和城市,早已为差不多全体中国人所熟悉,当然也为我们这些当年在越南生活和战斗了多年的老兵们所熟悉。我作为一个汽车兵,在任务最繁忙的时期,一..

    浏览:30969次 评论:0
    2015-07-05 11:06
作者专栏
  • 老鼠爱上猫

    注册时间:2022-07-10 20:57

  • xJThfvckALUEg

    注册时间:2022-04-21 13:55

  • YCGlqyMfuexzkm

    注册时间:2022-04-15 08:54

  • ECABdTRLyJHn

    注册时间:2022-04-12 09:25

  • kVJeORUZpWdD

    注册时间:2022-04-05 02:0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20123号
Powered by qibosoft Code © 2018 qibosoft

联系电话:18075603283 邮箱:327789046@qq.com

©永远的铁道兵 ©铁道兵家园

湘公网安备 43070202000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