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远的铁道兵(一)
2014-07-18 16:02:02 浏览:42908次 【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会看到多远的未来。

铁道兵的历史已成为过去,但不久远;不散的军魂依然飘香,注定会成为传奇。

在春天的脚步声中,中国铁建与中央电视台倾情合作的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全面开拍。

作为前期工作的一部分,我受命采访西安干休所的老铁道兵。

在古都西安离兴庆公园不远的一个住宅区里,我见到了这些年事已高的老首长们。他们中间年龄最小的已有80多岁,年龄最大的已至93岁。

设若走在大街上,这是一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头,你绝对不会想到他们曾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堂堂将军。岁月的风霜使他们的面容日见苍老,飞奔的年轮使他们的身躯不再伟岸,但他们眼角的皱纹里却藏满了激越壮美的动人故事。

一个人可以逐渐老去,一个群体可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一种精神却会光耀人间,成为永恒。

铁道兵就是这种精神的光荣符号之一,纵贯祖国的钢铁大动脉作证,奔腾不息的大江大河作证,巍巍矗立的绵绵青山作证!

我们就这样成为了这个光荣的见证者、传承者,是为幸。

下面,就是这个证言的叙述——

  采访人物之一张占元:难忘的战斗岁月

张占元,男,1920年8月15日出生,黑龙江绥化人,1945年8月参加革命。历任东北民主联军护路军参谋、铁道纵队通信科长、铁六师副参谋长。

一、参加辽沈战役

我1945年就参加了抗联,是第一期进入过参训队的。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护路军参谋、代理连长、营长。1948夏天,护路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我们的口号是:东北野战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主要任务是切断国民党军补给线与陆上逃路,完成中央“关门打狗”的战略意图,为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提供坚强的后盾。当时有一句话:“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军”,当时新一军最怕的就是我们铁道一纵队。

二、参加平津战役

1948年,我参加了平津战役。当时正打天津大沽口,我们靠火车送弹药,打炮弹不让敌人跑。总部的一个管后勤的政委,带着四个警卫员每个人背着望远镜,来找铁道兵团(我们团长是李成德,李万华是政委)希望抢修铁路。天津盐滩全是水,盐一堆堆像小山。铁路全淹没了,前面几段铁路被破坏了,到处埋的都是地雷(不清楚哪家埋的),铁路得摸着修。他们说必须限两小时内修好铁路。我拿望远镜一看,就看到敌人陆陆续续趟着水走。我报告连长后,连长说可以修。当时是张德奎排长亲自领着兵40分钟就修完了。没有钢轨、没有枕木,就在水里摸。火车带着两车炮弹来了。敌人飞机在天上飞,火车先开一段,再把火车后面的钢轨拆下来,抬到前面放轨道车上送到前面,火车再走,就这样把炮弹送上去了。这时候我们看见前沿部队赶紧过来搬炮弹,火炮摆成三角形,全散开,一齐发射,就把敌人封锁了。我们看到顺利完成了任务,心里感觉很光荣。

三、参加抗美援朝

朝鲜战争爆发后,我们是先遣部队志愿军铁道兵 ,组成人员有一师作战科长,我是通信科长,带上三大部门,后勤的、政治部、司令部的、副营长等少数人。做什么?听说朝鲜敌人飞机与地方特务很利害,研究怎么作战、防特,怎么给水、生活、睡觉。通信怎么办?怎么行军?给部队提供第一手资料。美国特务特别多,他们有侦察手段。白天行军不能集体行动,一个团要分散开走,以防敌人飞机打。我们搞铁路运输要架电台要拉线,铁路离开通信就运转不了。到朝鲜生活,一个班一个粮袋子,我们还要救济当地老百姓,做饭冒烟会被敌人发现。六个飞机打一只狗,不撒手,飞机飞的很低,低至1至2百米,带的风都能把电线拉断,声音很大,开始有些兵很害怕。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兵团各军分成几路跨过鸭绿江,投入激烈勇猛的战斗。敌军在我强有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仓皇逃窜。随后我志愿军第9兵团也相继入朝作战,围歼敌人。此前我作为志愿军铁道先遣队成员先期到达朝鲜前线,此时急需运上给养弹药物资。为了及时抢修被敌人破坏、炸毁的铁路线路和桥梁,铁道兵团第一师于11月6日从辑安入朝,抢修满浦线熙川以北的铁路、通信、给水设施,随着战局的发展,敌军败退,我军向前追击,为了保障军运,铁一师继续前进抢修遭敌破坏的铁路和桥梁。初入朝时与国内解放战争时期的铁路抢修不同,国内解放战争时期的抢修铁路,是大军打到哪里,铁路抢修到哪里。而在朝鲜战场上就不同了,敌人的飞机多,且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力量,前边修了,后边又遭轰炸破坏。形成炸—修—通,反反复复的局面。技术资料不全,有时难以找到,材料来源奇缺,只得就地取材,按材设计。敌机多采取大机群在白天轰炸大车站、大的桥梁,夜间小机群轰炸、扫射、袭扰我抢修部队施工作业。总之,出国作战须克服不可想象的困难。初入朝时未带向导翻译,语言不通,人地生疏,天寒地冻,生活艰苦,一段时间吃不到菜,不少人得了夜盲症,有位战士编成顺口溜:“中国沙拉密(朝语:人),来到朝鲜地,夜间来抢修,白天去待避,艰苦和困难,叫它见鬼去!”入朝后在三个多月的抢修中,把敌人撤退时破坏和敌机轰炸支离破碎的铁路、车站、桥梁、通信、给水等设备,抢修恢复通车。

兵团直属桥梁团、铁道工程总队、铁道兵团第三师、第二师相继入朝参战,共同把朝鲜北部铁路通车里程延伸增大,满浦线延伸至顺川、新成川,到三登,京义线由新义州抢修延伸至平壤以南,东线由顺川经阳德元山延伸到涟川。从而把满浦线、京义线、东线等所遭破坏的铁路线联成一体,保证了铁路军事运输大动脉的畅通,足以能够保障前线作战部队急需的物资得到及时的供应。在反轰炸抢修中的经验是越来越丰富,为躲开敌机的轰炸、扫射,加快抢修速度,在日落敌机活动相对相对减少的短暂时间进行施工闪图,夜间突击抢修,还在抢修现场白天抓住敌机轰炸的间隙,用少量的兵力,坚持分散加工作业,晚上再集中兵力突击抢修,争得更多的时间,给运输通车争得通车小时。不断总结抢修经验,后来创造出“四予”的抢修方案,即:“予测量、予设计、予备料、予施工”,为后来在反“绞杀战”斗争中赢得抢修通车时间,起到了很了不起的大作用。

予测量、予设计,事前把桥梁墩台高度、跨度,或是在被炸后的桥墩、梁等尺寸测量好,并搜集图纸资料,做好予设计的准备。

如一师工程技术干部姜文猷同志,就曾在白天冒险测量沸流江桥遭破坏的桥墩台,当敌机来轰炸、扫射时,他躲在桥梁后边隐蔽,敌机飞走后,便立即出来测量破坏的尺寸、高度,记在笔记本上,以便回来设计抢修方案。起吊钢梁时没有钢丝绳,他便到朝鲜矿山去找借钢丝绳,为抢修桥梁创造了条件。他在朝鲜战场上立过战功,参加过英模大会,也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的英勇事迹推广开来,好多工程技术干部效仿,连排长都学会了这一套办法。要问担任这项任务的人害怕不?危险不?但为了争得时间,加速抢修进度,和打仗送炸+碉堡相类似,为了胜利,所以一个典型人物树起来,千百个典型人物就跟上来,榜样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力量。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这就是我军的光荣传统。

反“绞杀战”,反轰炸斗争

所谓“绞杀战”,是侵朝美军总司令李奇微下的命令,目的是企图切断我中国人民志愿军供应线,使我军前沿的部队无粮缺弹,以达到其取胜的恶毒计划,称之为“绞杀战”。自51年夏季开邕,划定重点轰炸目标,集中空军优势力量炸我铁路、公路咽喉地段至价川,再从新安州、价川分别至西浦构成一个铁路三角地带,三条铁路线与我国口岸相连接,一条是京义线经安东(丹东)入朝新义州;一条满浦线经我国辑安过江连接满浦车站;一条是平北线经我国上河口(长旬)入朝。而“三角地区”成了贯通朝鲜北部铁路东西南北之枢纽,通则四方皆通,断则四方皆断。“三角地区”的铁路线上,大的桥梁有清川江大桥、东大同江大桥、南大同江大桥、沸流江大桥、熙川江大桥等桥梁,大的车站有价川、顺川、新成川、熙川、新安州等大站。

李奇微炮制的“绞杀战”妄图用三个月时间摧毁朝鲜北部铁路系统,彻底切断志愿军后方运输补给线,使我前线部队陷入无弹、无粮,不战自退的境地,侵朝美军动用大部战斗轰炸机和全部战略前线地面部队作战的飞机仅90架次,其800多架次都用于切断朝中军队的后方补给线,所以敌人把“绞杀战”又称之为“阻隔战”、“窒息战”。

新安州、西浦、价川、三角地区是铁路运输的咽喉地段,敌以每日平均五批103架次轰炸,在70余公里的铁路路基上平均每2米就炸一个弹坑,车站上更是弹坑累累,无一处完整地。加上定时炸+的威胁,敌白日炸,我夜间抢修,抢修极度困难,此修彼炸,修了炸,炸了修。人们叫作“难过的29”,“不好过的317”.29即满浦线泉洞车站29公里处,317即京义线317公里处,一度几乎得不到通车时间。

敌军发动绞杀战采用大机群以B26、B29轰炸机,分别又以F84、F86等战斗轰炸机编队配合空袭扫射、投弹,阻我部队抢修铁路桥梁。为使每一列军用物资列车运往前方,都是在反轰炸中实现的。在反“绞杀战”轰炸斗争中,敌空军以大机群编队和小机群支援配合,你来他往接连不断。我高谢炮火、高射机枪射击拦截打个不停,像放烟花似的。在抢修现场,炸+爆炸声、炮声、高射机枪枪声汇成一片特别的交响乐。

同志们在反“绞杀战”斗争中,三天两夜得不到休息,一天吃不上一顿饭是经常的事。炸了修,修了又炸,日日夜夜轮番轰炸,连续抢修。敌机B29投下的重磅炸+、定时炸+、“面集弹”(战士们叫它大把抓),其它飞机投的子母弹、蝴蝶弹(带翅膀),人一碰着就爆炸)、凝固汽油弹、细菌弹,夜间还照明弹照亮。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指战员,就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战场上,经历的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战斗。10个来月的反“绞杀战”斗争,激烈残酷的一段时间,令人回忆起来,那是何等的壮烈。同志们以生命同敌人的炸+、定时弹、机关枪扫射进行了不屈不饶、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的激战,决心意志的考验,为了祖国,为了保卫家园,让祖国人民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让祖国人民放心,让毛主席放心。克服万般困难,难以想象的艰苦。战友牺牲了,连追悼会都来不及开,掩埋完同志的尸体,又继续战斗。那真是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搏斗,斗争的惨烈,都是为了保障前线的同志们打胜仗,为他们运送上一列车一列车的武器弹药、吃的、用的,再苦再累,牺牲流血,也心甘情愿。

为了粉碎“绞杀战”的对策,采取了修迂回线,爬行桥(便桥)即便桥便线等的措施,重点车站易遭轰炸,高桥、大桥更易遭轰炸,通常的是白天炸桥,夜间炸车站。我们的对策则是变大站为小站,避开重点轰炸目标,修筑大迂回线和多修便线、便桥,经常遭受敌机轰炸的火车站一侧,离开几百米,修筑一条绕弯,饶过去的迂回线路,另在别处设车站。便桥、低桥也叫爬行桥,由便线引入便桥,炸后容易抢修,用木龙填片石做墩台,或立排架做墩台,抢修速度快,赢得通车时间。

铁路上的通信线路与铁路并行,同样要遭到轰炸。往往炸车站、大的桥梁便波及到通讯线路,因此也将易遭破坏的通信线路改修成迂回线,避开轰炸、扫射,不中断通话联系,以保证列车运行通联和抢修现场指挥的通信联络,灯、炮、抢修联合作战。即探照片灯部队、高射炮兵部队、铁道兵部队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夜间铁道兵部队投入兵力抢修大桥,当敌机临空轰炸时,探照灯部队搜索敌机,指引目标,使高炮部队火力进入有效射击,打击敌机,命中率高,敌机便不敢低飞、久留,轰炸目标不准备,破坏率低,因之就大大减少了破坏程度,抢修的工程量也就相对减少了。

志愿军新建铁路指挥局所辖铁道工程师第5、6、7、9、10、11师和5000名铁路职工入朝,担任抢建新铁路任务,龟城至价川段按上级要求提前一个月建成通车。价川至殷山段于4月底抢建通车。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特发贺电,指出:“这条铁路修建不仅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金日成元帅也致电表彰筑路部队。

后来我志愿军空军入朝参战,使敌空军伸入我后方轰炸重点目标的战备有了改变,在上空经常发生空战,敌机炸桥、炸车站、隧道等目标大为减轻,使我铁道兵部队有更多的时间抢修铁路,赢得更多的通车时间,从而让前沿部队的弹药、给养、军用物资得到充分的储备。

1951年夏季爆发了大的洪水,铁道抢修部队、运输部队胜利的完成了“保三江”任务,到9月末志愿军百万大军的棉衣就已全部运到并下发。10月下旬,美国谈判代表到板门店时,发现志愿军部队已穿上棉衣,立即露出十分惊讶的表情。同时,志愿军的粮食和弹药供应也基本得到保证,从而使部队可以有把握地完全守住“三八线”一带地任务。

美军第八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他们是建造铁路技术世界上最强的”。

一级英雄杨连弟

南沸流江桥目标大,经常遭敌机反复轰炸。决定一师一团除了抢修正桥外,另修一座便桥,一团一连在登高英雄杨连弟带动下,提前三天完成了任务。使新成川至三登间铁路开通,受到东北军区通令嘉奖。

一团5月11日抵达开城北的汉浦,并立即抢建尤津江便桥,当时最大的困难是材料奇缺,几乎一无所有。为解决材料问题,发动指战员出主意、想办法,这时担任副连长的杨连弟在敌机不断骚扰下,冒着生命危险,凭借一根炸后从桥墩上垂下的钢轧登上一座高大的桥墩上,从桥墩上取下40余根枕木,解决了燃眉之急,杨连弟第二次登高的消息立即传遍各工地,成为巨大的鼓舞广大指导员斗志的力量。

1951年7月,杨连弟所在部队由沸江桥转战到清川江大桥。这座桥位于满浦线铁路线上,每天都有大量的军需物资经过这里运往前方。1951年夏末秋初,经常下大雨,爆发了4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清川江水流速每秒达7米,波涛汹涌,流速湍急,水位最高时与大桥钢梁底面齐平。洪期,敌机趁机轰炸,大桥最严重的是3号桥墩,是用几千根枕木搭成的,枕木垛因之抗洪能力极差,第一次洪峰冲击,桥就垮掉了,支撑着3号墩的几千根枕木茫然无存,钢梁铁轨一起沉落在江中。

抢修大桥,就必须在抢修通浮桥创造条件,通到大桥3号桥墩上去。搭建浮桥的施工多次失败。杨连弟率领连队战士苦战多天,失败了再干,一次一次的顽强拼搏,用钢轨扎成“X”做支架,杨连弟带头在猛水中绑扎穿螺丝,他干工作,从不怕苦、累和危险,冒着大雨冲在前面,敏捷地爬上颤动的钢轨头上,两腿盘住钢轨穿螺丝。当急需的空汽油桶运来了,这才在全连奋斗中,克服了千辛万苦和生命的危险,创造出钢轨架浮桥方法,用钢轨和油桶抢建好浮桥,延伸到3号桥墩上,从而迅速抢通了清川江大桥。

登高英雄杨连弟所在的连队,以修桥为主,所以入朝后,就一直战斗在桥上,直到1952年5月15日在朝鲜平安南道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被敌人的定时炸+夺去生命为止,他一直在桥上同侵朝美军的飞机、炸+作斗争。杨连弟入朝后的前几次战斗都是在沸流江上进行的,先抢修正桥,后抢建便桥,建完1号便桥,再建2号便桥,此后,就是哪座桥被炸,就抢修哪座桥。青川江、大同江、临津江等桥都铭刻着他的赫赫战功。

杨连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荣立特等功,获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并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1951年出席了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大会。

敢拆卸定时炸+的人

美空军在对大的火车站、大的桥梁等目标轰炸后,还投下定时炸+、蝴蝶弹,以阻碍我抢修。尤其在“绞杀战”期间,重磅炸+、定时炸+并用,露在地面埋半截的,钻入地下1-3米的,,个别松软地钻入土中5-6米深,排时就得挖洞。爆炸的弹坑直径10-20米不等。爆炸的时间不等,一到几小时的,一天到几天的,随时爆炸的都有,在精神上对人威胁很大。入土深度隐藏性很强,有的不是直上直下,倾斜着贯到别处。当时抢修部队没有带探测器具,往往把刚抢修好的路段,正待准备行车时,轰然一声又给炸个钢轨枕木飞上天。铁道兵团一师的一个连队在明文川第四桥抢修时,一枚定时炸+爆炸,造成76人伤亡,深深地激怒了广大指导员。于是,人人奋勇、各个当先排除定时炸+的运动展开了。开始排弹没有什么经验,办法是挖、拉、搬、扛,绳拉人抬,移到别处去爆炸。这种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诚然可贵。但只凭勇敢,也不保险。有人提出用炸+引爆,这就进一步了,就地引爆可又破坏了铁路,也不行。因而,就在群众中涌现出了拆卸定时炸+的人。

李云龙,铁道兵一师二十一团副班长,参军前当过民兵,搞过地雷。反“绞杀战”期间,敌人天天盯着满浦线铁路泉洞车站附近的线路狂轰滥炸,连续半个多月不间断。有一天投下一百多枚炸+,其中混杂着不少定时炸+,横七竖八地躺在路基上,有的插在轨枕中,有的深钻到路基的下面。连长把排除定时炸+的任务交给了李云龙所在的班,起初他们干法简单,用绳子拉,拉到第五颗时,炸+爆炸了一颗。李云龙看着伤亡的战友,心中十分难过,他想排弹是个危险的事,让这么多人来干,出了事,损失太大了,不行!他就照着搞地雷的办法,拆卸定时炸+的引信、引爆装置,把这个想法向连长报告了,得到了上级领导批准,就试着干起来了。定时炸+和地雷不一样,找到了引火帽,还是缷不下来,用铁锤敲打,敲一下听听动静。敲一阵子,一下子把螺丝盖子松动了,他高兴极了,把盖子拧开,里面露出一个螺丝扣,用手摸了摸,没什么响动,他就从里面掏出弹簧,拿出撞针。第一次拆卸成功,长出了一口气,别提心里是多么激动了。就这样,他竟一连气拆卸了九颗定时炸+。越干越熟练也就越快。正当他干得顺手时,一个粗大得一头还带着个风翅的定时炸+正堵在隧道口,隧道里待避着一军列弹药车,如若爆炸,弹药车必然引起爆炸,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李云龙毫不犹豫地奔上去用手卡住风翅,用力拧了一阵,拧不动,他想到这弹的机关就在这风翅上,拧不开,用锤子砸这太危险,工具只有锤子、一把刀子、遂下决心,还是轻轻的砸试着看,骑在定时炸+上,用锤子敲风翅,敲了几下,没什么动静,在用力敲了几下,终于风翅动了,接着风翅转了起来。撞针也不断地缩短,就要和引火帽相撞了,爆炸就要发生。这时弃弹逃命的想法在他脑子里闪现了一下,但阻止定时炸+爆炸的想法很快战胜了逃跑,就是粉身碎骨也不能让定时炸+爆炸。人一旦把生死放在一边,智慧和胆量就有了,也不看那后缩的撞针,顺手从地上捡了一块木片,往风翅孔隙里猛一插,风翅不转了,他趁势使劲抓住那个撞针,猛地往外一拉,把它拔了出来,危险过去了,定时炸+被征服了。在以后地日子里,李云龙拆除定时炸+34颗,并教会13人拆卸40多颗。李云龙荣立一等功,荣获志愿军二级英雄称号。

郭金升是铁路工程总队工人,木工,51年入朝参战。1952年2月18日,敌机在路下至宣川间线路上投下两颗重磅定时炸+,他同职工们一起把定时炸+拖到水田里。此后,他就试着拆卸定时炸+,仅在一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拆卸各种定时炸+603颗,并从炸+中取出炸+27吨。他还教会70余人拆卸定时炸+。为此他荣立特等功,荣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的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在志愿军归国报告团报告时,周恩来总理找李云龙谈谈他拆卸定时炸+的经验。李云龙文化低,紧张得说不出来什么经验,拿出报告用的材料要念。总理说:“别念你们准备的材料了,你就说说你拆卸定时炸+的经验吧。”李云龙一时回答不上来,窘得脸通红。总理说:“炸+爆炸了,你不怕死吗?”李云龙说“头一回卸定时炸+,我豁出来了,我骑上它用锤子敲打,哪知道它什么时候响”,总理说:好!这‘豁出来了’就是了不起的经验。当革命需要时,就要豁出来了。”

也有拆卸定时炸+不幸遇难牺牲的同志,铁二师二十二力一连战士张凤梧同志,参加排弹工作也是从挖、拉、扛、抬开始的。他也和李云龙一样是考虑到战友们的安危而下定决心,豁出自己生命的一位最可爱的人。他一共拆卸定时炸+60多颗。有人问:“你卸定时炸+,由恐惧到无畏,都是怎么想的?”张凤梧说:“从第一次到第60次,我的心思都是一样的,有信心,但无把握,因为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爆炸。但我沉住气,从不恐惧,因为我心里只有祖国,不想自己。”张凤梧不怕敌人的定时炸+,是因为他心里装着祖国。张凤梧在一次排除深钻入地下,带有两个引信的定时炸+时,把第一个引信卸掉后,再卸第二个引信时,突然一声巨响,把他送上天空。张凤梧牺牲了,但他的死体现的伟大精神却活在战友们的心中,这精神鼓舞着活着的战友们继续同敌人战斗。

李云龙、郭金升、张凤梧,还有在他们带动下,无数勇敢、顽强、不怕死,豁出自己的生命来战胜美国定时炸+的英雄们,前赴后继,英勇奋战,跟侵略者继续战斗!

与朝鲜老乡用笔交谈

作为先遣部队入朝,我住在一个老百姓家。这是一个朝鲜老头,脑袋上戴着黑蚂蚁编的小纱帽,是个知识分子。虽然语言互相不通,但他给我翻出了不少中国的书籍,有《千字文》、《三字经》等。我就一机灵,写字给他,他就看懂了。他给我写我也懂,我们就笔谈。他的几句话至今我都记得很清楚。他写道:你们中国军是支威武之师,几下子就把李承晚反动派打跑了,是威武之师;你们中国来的这支军队很守纪律,是支文明之师;爱护老百姓,是仁义之师;我们国家来过六个国家的部队,最坏的是日本鬼子,你们中国军队是可爱之师。

最痛心的是看到战友牺牲

记得有一天师里派我去调查杨连第牺牲过程。路过一座大桥时,亲眼看到了战友的牺牲。那天晚上一个野战部队翻过一个大山坐在那桥上休息。站岗的哨兵说不让在那休息,那个部队没有经验,太大意了没有听从。结果遇上了敌机轰炸,是美国的黑寡妇飞机,大把抓B2429,一个炸+下来分成许多个小炸+,还有蝴蝶弹,几乎人全都被炸碎了,一个连后来只剩下了27个人。

最高兴的是两次在北京见到了毛主席

我这一生最高兴的事是我上北京人民大会堂,两次见到了毛主席。第一次是过七一,铁道兵开会。白天见毛主席,晚上看戏。我们6师站在前排,离毛主席很近,看见毛主席穿着大鞋,向我们招手,心里那个激动啊,别提有多高兴了。还有一次是196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20周年纪念,在天安门前隆重举行群众庆祝游行大会。我们站在在恩格斯、马克思相片前的观礼台上看。我现在想着咱们中国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一代一代强大起来,不只是我心里感觉高兴,所有中国人都高兴。

最幸福的是我和爱人相伴活了这么大的岁数

我今年93岁了,老伴杜若兰也已84岁了,人一辈子还有比这个更幸福的吗?我们有幸看到了国家走向了强大、繁荣,看到了中国铁建的发展壮大,值了。



全部评论(0)
  • 军营往事(28)以身相试在网上看到消息,大型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近日在中央10套节目里播出,我每天晚上都要坚持去看。昨晚在播第二集,看到那些老铁道兵前辈们,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抢修铁路的场面,确实让人..

    浏览:44983次 评论:0
    2014-12-07 10:28
  •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是的,以珠穆朗玛峰为代表的世界七大峰已悉数被人类踩入脚下。比七大峰更为高远险拔的无限苍穹——宇宙正处在不断被人类征服的探索之中。唯有人类难以超越,而且不断创造新的高度。铁道兵的辉煌就..

    浏览:49808次 评论:0
    2014-07-23 11:35
  • 采访人物五 蒋占鹏:铁五师真正的亮点在贵昆线蒋占鹏,男,1926年8月18日出生,河北顺平人。1973年任铁6师政委,离休时任6师政委(正师职)。要叫我说鉄5师最大的贡献和亮点是什么?就是贵昆铁路的梅花山隧道和天生桥..

    浏览:51331次 评论:0
    2014-07-21 09:54
  • 采访人物四 梁安学:铁道兵,那真叫一个苦啊梁安学,男,1935年9月出生,贵州赤水人,1951年6月参军入伍。原任铁五师副政委、十五局党委副书记。吃的苦:普遍得了夜盲症刚上朝鲜战场时,一人一天一碗高粱米,根本就..

    浏览:44875次 评论:0
    2014-07-20 08:57
  • 采访人物三张敬心:两次出国参战的经历让人难忘张敬心,男,1928年11月出生,河南濮阳人。历任铁道工程第6师司令部办公室秘书,离休时任6师政治部副主任(正团职)。第一次出国:抗美援朝我是1953年1月份入朝的。那时..

    浏览:40953次 评论:0
    2014-07-19 10:56
  • 采访人物之二李云贵:当了铁道兵就什么也不怕了 李云贵,男,1941年10月出生,安徽萧县人,1963年参军入伍。原任铁六师副参谋长、十五局纪委副书记。 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他还能怕什么!?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概括铁..

    浏览:36931次 评论:0
    2014-07-18 16:30
  •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会看到多远的未来。铁道兵的历史已成为过去,但不久远;不散的军魂依然飘香,注定会成为传奇。在春天的脚步声中,中国铁建与中央电视台倾情合作的的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全面开..

    浏览:42909次 评论:0
    2014-07-18 16:02
  • 田世兴战友田世兴老战友,原籍山东省昌乐县,一九二九年七月生。1953年1月由青岛铁路分局批准抗美援朝;1954年4月回国留铁道兵六师后勤部;1962年3月铁道兵后勤部;1964年4月西南新建铁路工地指挥部后勤部;1968年5..

    浏览:48974次 评论:0
    2013-12-21 10:59
  • 最后一个军礼 今天在告别岳父mdash;一个铁道兵老战士的最后时刻,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方式能比军礼更能表达我对这位老军人的崇敬和不舍,因为我曾经是一名军人,我最了解作为前辈的老军人在临别时最不希望看到的..

    浏览:34277次 评论:0
    2011-06-15 13:28
  • 致 谢 信各位领导、老战友、老同事、亲朋好友:你们好!老伴姜培敏因病逝世,连日来大家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哀思和慰问,我及儿女和亲属们深受感动,特向你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常年对他工作的支持和关怀,感谢..

    浏览:32773次 评论:0
    2011-06-14 17:40
  • 姜培敏同志生平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铁道兵优秀指挥员,原铁道兵指挥部副指挥、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铁道部工程指挥部副指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调研员姜培敏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

    浏览:36780次 评论:0
    2011-06-14 17:38
  • 我尊敬的老军人踏歌而去 王峰 我的岳父姜培敏,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老铁道兵,他担任过铁道兵第十师的师长、铁道兵指挥部副指挥,是我一直尊敬的一位老军人。2011年6月10日不幸与世长辞,14日上午8时,我们的家..

    浏览:33218次 评论:0
    2011-06-14 17:34
  • 何伟河南汝阳(今汝南)人。1934年毕业于华中大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部长,鄂豫皖区委组织部部长,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师政治部主任,中共..

    浏览:33823次 评论:0
    2010-07-02 19:22
  • 宋维栻(1917—)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战争时期,任红二十五军军部特务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

    浏览:35158次 评论:0
    2009-02-12 21:05
  • 刘贤权刘贤权,汉族,1914年12月生,江西吉安人。原名刘贤耀。192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毕业,大专学历,少将军衔。1929年10月起任吉安县第七区江背村少先队队长。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浏览:34805次 评论:0
    2009-02-12 21:04
  • 旷伏兆旷伏兆(19141996 )江西省永新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本地工会,曾任乡工会委员,县模范团大队长。一九三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战争时期,任红八军..

    浏览:32462次 评论:0
    2009-02-12 21:03
  • 张翼翔张翼翔,1913年5月生,湖南浏阳人。1928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解放军军事学院战役系毕业,大专学历,中将军衔。1928年底任浏阳县三区秘密交通员、浏阳纵队队部交通员、..

    浏览:32206次 评论:0
    2009-02-12 21:02
  • 崔田民崔田民(19121991)陕西省绥德县人。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八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战争时期,任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保卫局局长、国民经济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第七十..

    浏览:32679次 评论:0
    2009-02-12 21:01
  • 刘金轩刘金轩(19081984)湖南省祁阳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三军团第一师三团任班长、排长、连长。193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任师特务连连长,12月任红三军团特务团连长。1933年任第五师第十四团三营..

    浏览:31675次 评论:0
    2009-02-12 21:00
  • 李寿轩李寿轩(19061984)湖南省宝庆(今邵东)县人。一九二六年在国民革#军第八军当兵,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八年参加平江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五纵队十二大队中队长..

    浏览:32743次 评论:0
    2009-02-12 20:53
作者专栏
  • 老鼠爱上猫

    注册时间:2022-07-10 20:57

  • xJThfvckALUEg

    注册时间:2022-04-21 13:55

  • YCGlqyMfuexzkm

    注册时间:2022-04-15 08:54

  • ECABdTRLyJHn

    注册时间:2022-04-12 09:25

  • kVJeORUZpWdD

    注册时间:2022-04-05 02:0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20123号
Powered by qibosoft Code © 2018 qibosoft

联系电话:18075603283 邮箱:327789046@qq.com

©永远的铁道兵 ©铁道兵家园

湘公网安备 43070202000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