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物之二李云贵:当了铁道兵就什么也不怕了 李云贵,男,1941年10月出生,安徽萧县人,1963年参军入伍。原任铁六师副参谋长、十五局纪委副书记。 一个人连死都不怕,他还能怕什么!? 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概括铁道兵的:“埋头苦干、流血流汗、无私奉献、集体复转、毫无抱怨”。 铁道兵给我的记忆首先就是吃不饱饭。那是刚参军修鹰厦铁路,然后长途跋涉到东北嫩林铁路的时候,1963年、64年供应差一些,65年稍好一些。但你想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活又重,一天从早干到晚,两头不见太阳。吃饭时,大家抢着捞菜叶子吃。公粮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每个人两袋面,最后累得骨头架子都快要散了。 其次是劳动强度大。那时候设备特别简陋,混凝土拌合全靠人工,就是把钢板铺在地上拼体力。当时根本没有什么机器,打炮就用钢钎和大锤,一下一下地向里面打,很多人的手都被钢钎震出了血。放完炮后,战士们便用铁锹铲土,用箩筐装,用双肩将土石一筐一筐挑出去。 后来吃的情况好一些了,我也当上干部了,能喝上酒了。可记得有一次拿了一瓶酒8个人喝,本来规定谁输谁喝,可我们一个干部连着输三次就连喝了三次。这下大家都不干了,就把规定改了谁赢了谁喝。 还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吧,我带人去找河南焦作市的领导给27团办事。中午吃饭时拿了茅台酒招待人家,我们那个倒酒的警卫员总是给我倒满杯,给人家倒半杯。我很生气训他,他委屈地说:首长,你过去吃了那么多苦,我是舍不得啊! 说这些,放在现在那是不可想象的。 最痛苦的事情是亲眼看到战友牺牲。在地质构造十分复杂的地区打隧道、架桥梁,塌方、透水、滑坡、泥石流等险情,处处存在,随时发生,防不胜防,人员伤亡率自然十分高。可以这么说,铁道兵是和平建设时期伤亡率最高的兵种之一。记得是2营施工的隧道塌方,一下砸死两个人,那可是活生生刚入伍不久的战士啊,说没了一下子就没了,把人从洞里掏出来时已不成样子了。我当时就感觉责任没尽到,怎么就让人家死了呢? 后来见到部队的伤亡那更是多了去了。我本人也可以说是经历九死一生,翻过车,塌方,泥石流,涌水等等,后来人的心就变硬了。 可以这样说,当了铁道兵,以后什么也不怕了,也没有什么干不了的,当铁道兵是真好汉,这辈子永远不后悔,这条路是走对了。 铁道兵的传统就是不服输的精神 人无论干什么都要有一股精气神。从入伍那天起,我做到事事争一流,时时当先进。特别是1970年调我到27团2营9连当连长,我就横下一条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这个9连荣获过“进军西南模范连”称号,具有光荣的历史传统,可不知怎么后来就落后了 。我到任后,坚持以身作则,严格纪律,用了6年半的时间把这支连队带成了享誉全团硬骨头式的“红九连”。随后1977年当团长,提前106天完成了全年计划,吕正操将军特地从北京赶过来参加我们的庆功会。从此,我们这个团就形成了极强的战斗力,一动员就跟小老虎一样冲上去了。 最难忘的是兵改工的时候,很痛苦,怎么也不想离开部队,但最终还得服从大局,谁叫咱是军人呢? 当军人完不成任务是最大的耻辱。我干过的工程没有一个返工的,对待工程质量就跟对待生命一样,千万马虎不得。 好作风才会出战斗力。一个领导班子总是闹不团结,内耗严重,必定后患无穷。一个人自高自大,外强中干,就像被人夸健康,这是很要命的。 政治工作是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取得胜利的灵魂和法宝。可现在有一种倾向是把书记职务作为安慰性、平衡性工具使用,这是大错特错,是招致失败的做法。 今天来看,铁道兵的老传统更显珍贵,一定要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
(中国铁建中铁十五局集团一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