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杨景林长篇小说《铁军忠魂》第五章 越冬取暖
2018-03-20 13:31:50 浏览:28670次 【

  第五章 越冬取暖

  

  铁三师第十一团驻扎的小扬气,在加格达奇以北五十五公里、大扬气以南二十九公里处。同为猎民打尖休息之地,小扬气比之大扬气,环境要好得多,名气也大得多。此处四面环山,山上长满落叶松、樟子松、白桦、云杉等树木,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自北而来的多布库尔河,在其东侧转弯流向了东南。山水环绕、河道交错、水源丰富、湿地遍布,成为小扬气的显著特征。当年日本垦荒团乘船逆流而上,曾在这里安营扎寨,以此为木材集散地。这里堪称革命老区,1941年12月,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三支队,曾在这一带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一百多名抗联战士壮烈牺牲。这块浸淫着烈士鲜血的土地,光复后经历了二十年的守望,终于迎来了开路先锋铁道兵。1964年12月,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在审定整体设计方案时,取“苍松翠岭”之意,将其命名为“松岭”。可是在新地名流行的同时,它还习惯地被叫做小扬气。

  第十一团是在1964年的11月初,从吉林省于家洼子北上一千二百多公里,来到小扬气一线的。先期进入的先遣小分队,已在预定地点设好了营。他们仍然依靠烧炉子来取暖,只是将铁炉子改成了汽油桶。大部队刚一进来,战士们走进帐篷,顿时感到热气扑面,真有温暖如春之感。只是地上却是潮湿阴冷的,小杆儿搭的铺下还流着水。

  部队刚住下不久,老天爷就发了威。一场铺天盖地的大雪,夜以继日地下了三天。呼啸的北风顺着河道,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气温接近零下三十摄氏度。战士们被迫躲在帐篷里。帐篷门被大雪掩埋,只好挖条壕沟进出。一天早上风停雪止,大家出来清除积雪,外面的情景让人惊诧,只见崇山峻岭银装素裹,森林灌丛冰雕玉琢;军营与山林融为一体,帐篷同积雪混成一色。——就是个白!雪白、银白、洁白……白得纯粹,白得灿烂,白得漫无边际,白得天晕地眩。与其相伴的,只有一个字:冷。冷得空气似乎凝固了,使人呼吸都感到困难,脸上仿佛被针刺一般,手碰上铁器会被“粘”住,站一会儿鞋会被冻住,耳鼻恐有被冻伤之虞。

  过了一段时间,天气越发寒冷。帐篷的边角上霜结冰,只有炉子周围热火。把炉子都烧红了,仍然挡不住寒气。尤其到了夜里,大家穿着“四皮”,还常常被冻醒,起来活动活动,掉过头来再睡。就这样一会儿烤烤头,一会儿烤烤脚,一直折腾到天亮。有些人干脆抱着睡,相互用体温来取暖。早晨起床,被子上结满了霜花。下床穿鞋,鞋却被冻在了地上。

  铁三师赴大兴安岭林区先遣小队的考察报告,所归纳总结进驻的困难主要有三条:第一是大兴安岭林区地处高纬度,冬季漫长而且特别寒冷。要在高寒禁区站住脚,解决过冬取暖的难题,乃是第一要务。第二是沿线多为原始森林,并且河流纵横、沼泽众多,辎重运输将困难重重。破解物资转运的难题,关系开发速度乃至成败。第三是所到之处人迹罕见,甚至荒无人烟,远离社会,缺少依托,孤军犯险,独立作战,甚至各自为战,必须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准备,以应对意想不到的各种挑战。第十一团也传达了这个报告,但对第一条显然重视不够。前两年在山西和吉林,全是靠烧炉子过冬的,帐篷里虽然有些冷,但并不觉得怎么样。当地群众也有不烧炉子,就是靠火炕取暖过冬的。也有零下二三十度的时候,挺一挺不是都过来了吗?这次转战大兴安岭林区,本指望改成汽油桶,取暖越冬问题不大;想不到大兴安岭林区,居然冷到了这种程度:零下二十多摄氏度是常态,超过三十度并不鲜见,甚至达到四十度以下。内地每天也就冷上一小会儿,可这里冷起来几乎一个劲儿。看来还是轻敌了。真应该像十五团那样:又烧炉子又烧炕,铺板架在火炕上。但眼下天寒地冻怎么搭炕?只能等来年天暖和再说了。问题是当下的取暖难题,采取什么措施才能破解?突然传出来一个消息:一连给帐篷加上了保温层。各连队纷纷派人去参观。技工班长朱大壮介绍说:其实真挺简单的,就是在帐篷里面,钉上一圈儿木板儿,高点儿矮点儿都行,留出十来公分的空隙,——也就是做出一个夹层,往里面塞上锯末子或是刨花子,就能起到非常好的保暖作用……这个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立马就在全团推广起来了。

  第十一团是个桥梁团,来到此地的主要任务,是修建跨越多布库尔河的中桥,并在几条支流上分别架上小桥。

  发源于伊勒呼里山南侧的多布库尔河,是由大白山冰雪融化和自然降水合成的,向东南流经壮志、古源、松岭、古里等地注入嫩江,是嫩江上游的最大支流,全长三百三十公里,河宽四十至八十米,水深一至三米,流域面积五千四百九十平方公里,年流量一百零四亿立方米。“多布库尔”是达斡尔语,为“宽阔而美丽”的意思。它有北多布库尔河、西多布库尔河、乌鲁卡河、大扬气河、母子宫河等十六条主要支流。

  关于多布库尔河的成因,流传着一则神奇的传说。这条河源起于两条小溪,一条叫做多布,一条名为库尔,是由一对亲兄弟牺牲后而被冠名的。兄弟俩都是达斡尔族出名的猎手,常年在伊勒呼里山一带行猎。一天走到山南麓,突然奔来一只雪兔,惊恐地蜷缩在两人的马前。随后,追来了一只狂暴的青狼,当着他们的面,就要扑食雪兔。两人不由分说,盘马弯弓便射。青狼被射死了,雪兔得救离去。当天傍晚,一位白衣仙女乘着彩云,专程赶来向兄弟俩致谢,自称是天神恩都力的小女儿——雪兔公主。她说被兄弟俩射死的青狼,仍是怪物蟒猊的化身;而真的蟒猊并没有死,他必然要找你们复仇。临别告诉他们,在遇到危难时,可呼唤她相救。第二天一大早,兄弟俩刚一出门,有个火球突袭而来,被他们机敏地躲过了。火球砸到了一株老樟松上,轰地一声便把树给烧着了;随即大火连成了一片,把兄弟俩围困在当中。他们慌忙向仙女呼救。仙女将他们救出了火海,告之说这是蟒猊搞的鬼。只有挖出蟒猊的眼珠子,并将其埋进这儿的土里,才能把燎原的大火灭掉。她赠予了一把宝刀,叫他们速去嘎仙洞,——蟒猊当时住在那里。兄弟俩策马疾驰,来到嘎仙洞之后,恰好赶上蟒猊醉酒昏睡。哥哥多布抵近蟒猊,选准部位挥手两刀,把蟒猊的两个眼珠子挖了出来。弟弟库尔手疾眼快,一把将其收入囊中。惊醒后的蟒猊暴跳如雷,与他们展开了殊死搏斗。可蟒猊有眼无珠,怎能敌得过两兄弟?最终被他们给杀死了。兄弟俩火速赶回伊勒呼里山,按照雪兔公主的指点,把蟒猊的两只眼珠子,埋在两个不同的地方。瞬间在这两个地方,涌出了两股清泉,两条小溪交汇,形成了一条大河。大河挡住了漫延的大火,火势由盛转衰终于熄灭了。然而,多布和库尔这对亲兄弟,却因劳累过度而倒下了……从此以后,猎人们把西、东两条小溪,分别叫做多布河和库尔河;汇流而成的那条大河,则被称为多布库尔河。

  多布库尔河桀骜不驯,像一条巨龙穿山越岭。大、小扬气虽然是猎民的休憩之地,但亘古至今并没有人在这里常住。如今,铁道兵来到了小扬气,不仅要站住脚,还要架桥筑路,送给多布库尔河一条钢铁长虹,让人迹罕至的小扬气焕发青春。

  多布库尔河铁路大桥,选址于小扬气以北六公里处。一连的驻地离河道约有一公里远。营房恰好处在风口上,北面的积雪已达窗口。有人要将其清除,却被连长拦住了。连长魏国强说:“只要不挡住窗户,就先不要动弹它,有雪在那儿堆着,可以挡风保温嘛。”四排负责清理操场,大家边干边嬉戏。操场因为被帐篷环绕窝风,积雪足有半人深。战士们有的滚雪球,有的堆雪人,还有人打起了雪仗。四排长常城在操场的西北角上,堆起了一个一人多高的雪人,经过一番精雕细琢,一个“女人”呼之欲出。她体态婀娜,长发飘逸,身披斗篷,脚踏祥云,臂弯里抱着一只兔子。常城用墨汁给她画上眉眼,用红布为她披上围巾,又对着脸蛋儿呵气,使其变得光滑起来……许多战士围着边看边议论。一排长黑亮逗趣儿地说:“四排长,你做的这是谁呀?是你媳妇儿吗?还是白雪公主?或者是嫦娥呀?怎么还抱个兔子啊?”常城说:“脚脖子上拴绳儿——给我拉倒吧。我媳妇儿哪有她漂亮。这也不是白雪公主和嫦娥,而是天神恩都力的女儿,就是故事中的雪兔仙女。”沈副连长过来看了看,说你这是干啥呀?“整个女人立在这儿,还让不让人睡觉啦?赶快推喽,瞅着闹心。”常城玩笑似的说:“咱这儿百八十里没人家,好不容易做了个‘长头发',就是为了调解个空气嘛,让大家别忘了人间烟火,记挂着世界上还有女人。”连长魏国强哈哈大笑:“好好好,留着她,让雪兔仙女陪伴着我们,看着我们尽快修好大桥。”

  尽快修好大桥,谈何容易。小扬气这地方,冬季酷寒时间较长,冰冻期长达八个月;春季来得迟缓,秋季降温迅速,无霜期一百天左右;极端最高气温三十度,最低气温零下四十八度,年均气温零下三摄氏度;年均降水六百多毫米,大多集中在七八月份。自然条件如此严酷,叫人无法在此常住,更别说修路建桥了。

  1965年2月1日,农历甲辰年腊月三十儿。第十一团官兵迎来了转战后的第一个新春佳节,小扬气显现出亘古未有的热闹、喜庆景象。团部大院的四个门柱上,刻着两副红漆对联。小柱上写的是:振臂劈开兴安岭;挥手招来铁龙飞。大柱上写的是:建设祖国不辞终身辛苦;巧绣河山争来万代幸福。各营各连全都张灯结彩,操场的旗杆上挂着国旗;营门两侧的柱子上,贴着红艳艳的对联。一座座帐篷充满欢声笑语:有些人在拉琴、吹笛、唱歌,准备晚上联欢演节目;更多的人则是一边包饺子,一边唠家常、讲故事。部队吃饺子自有一套程序:由炊事班统一做好馅儿,再将其和面粉配比分份儿,由各班打回去自行制作;包好之后,轮流端到伙房去煮;煮好后再端回来吃。许多战士并不会包饺子,但老兵大多都有些功夫。和面和擀皮儿的技术活儿,便责无旁贷由他们包了。会包饺子的大显身手,炫耀地示范传授技艺。跟着学的也不甘示弱,笨手笨脚地照猫画虎。这样,包出来的饺子难免五花八门,也就少不了七嘴八舌地议论。叽叽嘎嘎,说说笑笑。很快,这些整天跟钢铁、石头打交道的小伙子们,包出来的饺子也越来越有模有样了。

  四排长常城却有些垂头丧气,因为他被营教导员好顿批评。起因就是他堆的那个雪人,被沈副连长报告给了营里;营教导员马上来到了连里,围着“雪兔仙女”转了一圈儿,把他和魏国强,还有指导员叫到了一起,斥责他这么干是扰乱军心,魏国强赞同他是助纣为虐,指导员不理会是回避矛盾;令其立刻推倒雪人,并要做出深刻检查。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电话从千里之外,被“传送”到了一连:你们连朱大壮的父亲病重,要他尽快回家一趟。朱大壮是吉林省洮南县人,家住胡力吐公社的本屯里。此地堪称穷乡僻壤,但因其父是个瓦匠,家里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他于1960年12 月入伍,因其会做瓦工活儿,便被直接分到了技工班。——每个连队都设有技工班,由木匠、瓦匠、铁匠、石匠等组成。在当兵临走之前,朱大壮匆匆忙忙地结了婚,转年媳妇儿就生了个儿子。两三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还被任命为技工班的中士班长……父亲病重的消息是指导员告诉他的。朱大壮心急如焚,说我得马上回家。指导员叫吴无吾,才从师里下来不久。他说:“那你就把手头工作交待给常排长吧。给你半个月假,你马上就走吧。”朱大壮摇头叹气,犹犹豫豫地说:“指导员,你说我……现在就走,这能好吗?”吴无吾为难地说:“照实说,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你作为一班之长,撂下这么一摊子,拔腿就走的话,肯定会影响工作。但是,哪个人没有父母啊?父亲病了能不管吗?”朱大壮想了想,抱头蹲到了地上,带着哭腔说:“施工准备这个阶段,我们技工班最忙了。我……我不能走,走不开呀!”吴无吾叹了口气说:“党支部早就研究了,打算提拔你当排长,已经报到营里去了。现在你们家发生了变故,要是把你留在部队长干,你们家的困难怎么解决?”朱大壮两眼放光,激动地说:“真的要提我?我要提干啦?指导员你放心,我保证好好干。努力发挥党员班长的带头作用,出色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任务。至于我们家里,也请组织放心。我妈和我媳妇儿都特别能干,我爸的病根本就不用我管。”吴无吾想了想说:“你还是回去一趟吧,抓紧时间快去快回。”说完给了朱大壮三百块钱,说是连里干部们资助的,叮嘱他一定要按时归队。

  朱大壮连来带去十五天,回来后对吴无吾报告说:“我爸的病无药可治,只能慢慢熬着等死。别的还算过得去,就是儿子都四岁了,才头一次见到爹,死活都不认,非要把我赶出去……”吴无吾叹息一声,动情地说:“无情未必真豪杰,爱家如何不丈夫?可我们是铁道兵,四海为家修铁路,不得不撇家舍业,不得不奉献牺牲……‘苟得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爱国志士林则徐说的,就让我们以此话共勉吧。”

  遵照边安家、边准备、边施工的指示精神,尽管天寒地冻,却照样要出工。任务比较繁杂:一要下大力抢修运输便道,为的是利用封冻时机,趁着汽车能开得过来,抓紧把物资抢运进来。二要做好施工前各项准备,既要加工单轮小推车,又要打制各种铁活儿,还得制作桥墩预制件等。三要尽力解决好取暖问题。在给帐篷加了保温层后,再能做的就是猛烧炉子,那就要多伐木储备柈子。

  战士们冒着严寒,在野外踏雪作业,难免有人被冻伤手脸,还有些人得了雪盲症。雪盲症的病因,无疑是因为在雪地里作业,被反射的紫外线伤了眼睛。还有些战士患上了夜盲症,病因主要是营养不良,与饮食单一不无关系。

  好不容易熬过了冬天。天气暖和以后,一连按照团里的统一部署,开始在帐篷里搭火炕,并决定由郭大壮来牵头。吴无吾对朱大壮说:“咱们组织个培训班吧,由你来辅导搭小火炕。我已把这事儿报告了营里,营里决定各连都派人参加。”

  朱大壮很擅长搭炕。他原本就是个瓦匠,因家住苦寒之地,自小跟着父亲东奔西走,掌握了一手搭炕的技术;在于家洼子驻扎的时候,又学到了当地的一些经验。他将火炉、火炕、火龙、火墙的搭建方法综合起来,根据部队帐篷的格局而改制的取暖设施,自我命名为“小火炕”。朱大壮早已做了一些准备,一个月前就开始组织脱坯。所谓的脱坯,就是将土和草拌合成泥,填塞到框型的木模子里,制成大约长三十宽二十厚七公分的泥坯子,晒干后用来砌墙和搭炕,其作用跟砖差不太多。

  搭炕这个活儿并不太复杂,但这里面还是有些门道的。朱大壮将积累和掌握的经验和窍门,一条一条地给战友们讲解了一遍:一是炉膛大小要适当,四面用胶泥抹严实,以利于燃料的填加和燃烧。二是炉箅子(炉条)缝隙要合适,以便于落灰和通风。三是烟道入口与炕洞平齐,以利于烟火迅速、顺畅地进入。四是炉子一定要低于烟囱,因为火往高处走,烟向上坡爬。五是几条炕洞间隔要一致,这样才好铺炕面;但里面的隔断要灵活,原则是既要通畅以利于走烟,又要尽可能使其滞留以保存热量。六是在临近烟囱的炕洞里,要做出一个斜坡,既利于烟气上拔,又可阻挡回风倒烟。七是烟囱一定要高过房顶,这样不论刮什么风,都不会窝风、呛烟。七是烟囱下面要挖个圆鼓型的落灰膛,这样不仅便于清理积灰,更具有增加抽力的作用。八是落灰膛底部要留个活口,以便于掏灰,但要堵得严实,以防跑风漏气。这是平常搭炕的方法和技巧,用在部队帐篷上要加以改进:一是炕洞不能紧靠帐篷边儿,必须往前移一块儿。二是搭在铺板下面的炕,高度为五十公分左右,炕洞内宽约二十公分。三是考虑帐篷住人较多,只能搭一个拐把子炕,转弯处要尽可能圆顺。四是根据取暖需要,搭成两个洞的就行。朱大壮说:“烤烟房的火龙是一个洞的,而我们这个却是两个洞的,我就给它起名叫‘小火炕'。先进入大兴安岭的十三团,取暖设备叫做‘土暖气',炉子是用汽油桶做的,别的跟咱们大同小异。”随后,他领着大家实地操作。先是在帐篷门外的北侧,挖出一个约一百公分见方的坑,在里面用土坯砌出灰膛,再在它的上面放上炉条,围着炉条砌出方形炉膛。炉膛里面四周抹上胶泥,留出的空间约长五十高四十宽三十公分。灰膛约长八十高五十宽三十公分。炉膛门口冲前,高二十五宽二十公分左右,外面挂一块铁片儿,比炉口略大些,可以左右滑动,便于填加燃料。炉膛上覆盖一块钢板,与炉子尺寸差不多,上面可以放上壶和桶烧水。朱大壮解释说:“这是按烧柈子的尺寸考虑的。搭小火炕的材料最好是砖,再就是现在用的土坯子,将就着用片石也可以。炉子上面要盖个风斗,作用我就不用说了吧?”在砌完两个洞的烟道,并里外都抹上泥之后,又在与炉子对角的帐篷前面,挖出了一个深约一百公分,上口八十、中间一百底部五十公分的大坑,围着它砌出底宽一百二十公分见方的烟囱,下宽上窄,收拢至约十五公分见方,高度为两百公分左右……

  与此同时,开始了建桥施工。跨越多布库尔河的铁路中桥,桥墩基坑开挖采用明水围堰。多布库尔河5月中旬才化冻开河,10月下旬便上冻结冰;中间还有两个多月,处于汛期行洪时段。施工时间不仅短暂,而且风险程度很高。

  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一连承担的两个桥墩,已经挖到了设计深度,此时汛期进入到高潮,狭窄的河道一片汪洋。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雨,引发了一场滔天洪水。一号围堰跨岸的浮桥,被激流席卷而去;与二号围堰间的索道,其摆渡船有脱缰危险。二号围堰像是一叶扁舟,在波峰浪谷中浮荡飘摇。战士们正在奋力抢险,拼命用土袋加高围堰。连长魏国强当机立断:放弃二号,死保一号,马上把二号围堰的人撤出来!四排长常城跳上摆渡船,在两头战友配合拉拽下,将二号围堰的人,分批运了出来。没过多久,围堰就塌了……还没等大水全退,他们便卷土重来,重新开挖二号基坑。

  对这座桥的修建,师领导格外重视。这是他们在嫩林线修的首座中桥,且正处在通往岭北的咽喉要道上;铁六师所有的物资,急待经由此桥运送。在9月上旬开始桥墩浇注的时候,师副总工程师周竞之就来到工地。在浇注最紧张的时候,师长阎景祜也赶来了。可他刚一下车,就听说出事儿了,便急忙赶往现场……原来是周竞之受了伤。这些天周总工一直守在现场,刚才因疲劳过度而一阵眩晕,被吊斗砸到了腰背上,疼得他摇晃着要跌倒。战士们扶住了他,要背他去卫生队。他却坚持不下火线,直到这个墩做完了,才一头瘫倒到地上。战士们目睹此情此景,许多人失声抽泣起来。阎师长一见到他,哽咽地叫道:“老周,你不要命啦!”急忙叫过小车来,送他去了卫生队。

  就在桥墩浇注完成之后,朱大壮收到了一封家信。还没等看完,就神色大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抽抽搭搭地哭上了。指导员吴无吾忙问:“怎么啦——家里?”朱大壮把信递给了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张照片。一张上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黑瘦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这可能是朱大壮的父亲;另一张是个抱着孩子的女人,无疑是朱大壮的妻子和儿子。信有两页。一页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四个字:精忠报国。另一页却写得满满的。吴无吾匆匆地浏览着,竟也忍不住泪如雨下,动情地说:“这封信,是朱大壮妻子写的,我来念给大家听听——‘大壮:爹死了。他死前不让我告诉你,是不想叫你回来奔丧,说自古忠孝难以两全,正当部队用人的时候,就该一心为国家效力。叫你好好干,争取当军官,不要惦心家。临终前,他给你写了四个字:精忠报国。妈挺好的,她很刚强,叫你安心在部队干。我和孩子都好,他都快五岁了,总是爸、爸地叫,叫得人心痛。你知道,咱儿子大名叫朱爱军,是他爷爷给起的。爷爷死了,他哭坏了。是我抱着他,给爷爷打的灵道幡。咱妈说:事儿都处理完了,你就不用回来了,让我过年的时候,领着儿子去部队,让孩子能认你这个爹……’”吴无吾泣不成声,念不下去了。战友们早已哭成了一团。吴无吾把朱大壮拉了起来,拿着一张照片问道:“这是你爸爸吧?叫大家都看看。”遂把照片递了出去。照片是一寸的,只照了个脑袋。战友们轮流看了一遍,又把照片交给了指导员。吴无吾激动地说:“同志们,都看到了吧?都听到了吧?这就是朱大壮的父母,——也是我们大家的父母。他们把我们送到部队,为的是什么?盼的是什么?就是叫我们精忠报国呀!就是叫我们能有出息呀!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父母,有这样的人民群众,给我们做靠山,为我们当后盾,我们的战士才无往不胜、无坚不摧,我们的部队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每年临近年底的时候,都是老兵复员的关口。吴无吾戴着墨镜,专程来到技工班,找朱大壮谈了一次话。他有些客套地说:“朱班长,这些天过得怎么样?心情好点儿了吧?”朱大壮感到诧异:“我……还算行吧。啥事儿还不都得过去,明儿早上太阳照样升起。——这不是你跟我说的吗?”“眼睛怎么样?没啥事儿吧?”“就是个‘雀蒙眼',不痛不痒的。只是晚上看不着东西,并不耽误吃饭、干活儿。倒是指导员你,都得上雪盲了。这个病挺烦人的,又疼又痒不说,还一劲儿淌眼泪,肿得都睁不开眼睛。”吴无吾笑了笑说:“没那么邪虎,离心大老远的。这不,戴上个墨镜,感觉好多了。不过,这么一整,不伦不类,像个坏人似的。”朱大壮并没有笑,有些疑惑地问:“指导员,你找我有事儿吧?”吴无吾怔了一下,话到嘴边难出口。前些天,他专程去找了营教导员,打探朱大壮提干的事儿。教导员说:朱大壮还能提吗?提了他家怎么办?孤儿寡母,还有老妈,没个顶梁柱,日子怎么过?还是让他复员吧。吴无吾说这怎么行?原来说好了要提干,一下子又叫他复员,这个变化也忒大啦!有点儿不合情理吧?能不能先把他提起来,其它的事儿以后再说?教导员说什么叫情理?置他家的困难于不顾,难道这就合情合理吗?提起来再安排他转业,难道这就合情合理吗?吴无吾恳求说:朱大壮是技术尖子,连里真就离不开他。他发明的小火炕,在全营都推广了。这样的人才怎么能放走啊?教导员说:你们连离了他能黄吗?他搞的小火炕是不错。先到大兴安岭的十三团,搞的那个“土暖气”,不是也挺好吗?六师二十七团有个叫王世忠的班长,发明了一个叫“地火龙”的东西,跟他搞的小火炕差不哪儿去,但搭起来更省工省料省事儿。会战指挥部决定,在部队全面推广。吴无吾说那也不能叫他今年就走,一是修这个桥真就很需要他,再就是让他带出几个徒弟来……其实,朱大壮早已有所觉警,因为在这段儿时间里,既没有提他的消息,也没有安排他复员,这不是武大郎攀杠子,被吊起来了吗?现在指导员一来找他,他就预感到事情不妙。吴无吾支支吾吾地兜着圈子说:“大壮啊,过了年,你就入伍第六年了吧?连里已经决定,提你为副排长,津贴可就是三十六块啦,再加上地区补贴,每月能拿五十块!”朱大壮纳闷地说:“我拿了两年九块,没觉得有啥委屈。就是当了副排长,津贴长了几块钱,不也还是个兵吗?谁当兵图意挣钱哪?那还叫啥义务、志愿吗?”“可不是嘛。就是当上了干部,也不是为了钱嘛。战士也好,干部也好,宗旨都一样: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在部队干的目的,并不在于当不当干部。”朱大壮看着吴无吾,苦笑着说:“指导员,别说了,我不用你做工作,有啥可想不开的?提我是部队的需要,不提也是为了我好。我当然也希望能当上干部,那样既能为国家多做贡献,也能给自个儿家光宗耀祖。可天有不测风云哪,谁能料到会出事儿……就我们家现在的状况,没有顶梁柱真就不行。想叫我啥时候走?我朱大壮没二话。”“连里一时还离不开你,要走也得等到来年了。我已给你们县民政局去了信,请求他们对你们家尽量关照。”朱大壮眼睛湿润了:“指导员,你费心啦。我领情了。我是个党员,部队培养我五年了,不仅养成了好品格,而且学到了真本事。现在,我的瓦匠活儿更精了,还学会了多门儿手艺,将来回到地方,都能派上用场。咱这铁道兵不会白当,到哪儿都有用武之地。”“好!好!朱大壮,好样的!我佩服你。你还有啥要求,尽管提出来吧。”“我能有啥要求?我只有好好干,尽最大的努力,站好最后一班岗。”“我的意见,你叫媳妇儿和儿子,尽快到部队来吧。得专门搭个帐篷做家属房。这个活儿就交给你了。按照师里的统一要求,以后全都要搭地火龙。其实它跟小火炕相仿,只是少一个炕洞而已。”朱大壮说:“还是比小火炕简便,一根肠子通屁眼儿,热得快凉得也快。要说有啥不足嘛,就是挺费柴火的,保温时间短点儿。”

  转眼就到了春节。连里陆续来了三个家属,还各自带了一个孩子,只能安置在一个帐篷里住,中间儿拉上帘子,把一家家隔开来。除夕这天,三家搞了个聚餐,合到一起包饺子。考虑到各班都要到伙房煮饺子,他们便没有跟着去排号凑热闹,就在门口的炉子上,用行军锅煮了起来。还另外做了两个菜,打开了一水壶白酒……可还没等动筷子呢,三个连首长就进来了,笑着闹着给大家拜年。指导员吴无吾拿着瓶“全兴大曲”,炫耀地说:“这瓶酒一直都没舍得喝,今儿个咱们就消灭喽它!”女人忙把孩子打发走,也要跟到一边儿去吃。连长魏国强说:“孩子可以走,你们得留下,我们就是来看望你们的。你们才是贵宾,就想跟你们喝。男女搭配,喝酒不醉。”朱大壮开玩笑说:“指导员,都说川酒云烟,你可是四川人哪,就拿出这个酒来,给不给娘家丢人?”吴无吾一边倒酒一边说:“你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四川众多名酒当中,最好的当数‘五朵金花'。”沈副连长说:“‘五朵金花'?没听说过。有这个酒吗?”吴无吾说:“这不是一种酒,而是五大名牌,指的是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全兴大曲和郎酒。这全兴大曲不仅是名酒,还被郭沫若称为‘延寿酒'。”魏连长说:“看来你是‘酒精考验'哪。今儿个要不是听你说,我哪儿知道‘五朵金花'?不过,咱这儿就有‘金花'呀,不是五朵而是三朵。‘三朵金花',请端杯吧。一是欢迎你们来队探亲,二是我代表全连给你们拜年,三是谢谢你们对我们部队的支持。来,干!”男人们都干了,女人也都抿了一口。朱大壮的媳妇说:“连长,你可真会开玩笑——把我们叫做‘金花'。我们仨都是乡下女人,啥花都够不上,更别说是‘金'啦。”吴无吾说:“乡下女人才本真,瞅着就充满活力。便宜这三个家伙了,鲜花插到了牛粪上。”大家便笑。朱大壮说:“我们咋就成了牛粪啦?不说我们是铁打的吗?”魏国强说:“你们都是好样的。就说你朱大壮吧,单是解决取暖问题,就立下了头等功劳。小火炕也好,地火龙也好,确实挺管用。要不外面这么冷,屋里能这么热吗?”沈副连长说:“别打岔,干杯呀。连长说的话,那就是命令。”吴无吾对女人们说:“这样吧,你们就把这杯干喽,以后想喝多少随意。这可是我们家乡的名酒,干上一杯别说延不延寿,你们回家之后,也好去炫耀啊。”女人架不住劝,便都把酒喝了。接着,轮流提词儿,连气儿干杯。说说笑笑,吵吵闹闹,好不开心尽性。

  门外,风狂雪猛,天寒地冻;屋里,温暖如春,欢声笑语。正是由于解决了御寒取暖的这一难题,才保证铁道兵在大兴安岭林区站住了脚。可以说,小火炕、土暖气、地火龙等取暖方法,是源于东北等地群众的御寒经验,结合部队特点而获得的实用成果;而被广泛推行的地火龙,无疑是群众智慧的结晶。


全部评论(0)
  • 第十八章 无怨无悔 1970年春,在樟古段铁路筹建之初,铁三师领导机关为了靠前指挥,从加格达奇向北前出二百六十公里,迁到了原铁九师师部所在地——塔河。“塔河”作为一条河,是“塔哈勒恩河”(鄂伦春语)的..

    浏览:29200次 评论:0
    2018-06-02 16:04
  • 第十七章 铁道兵精神从三荣岗岔出到碧水的呼中支线,于1970年7月30日铺轨通车。接替铁六师完成这段铁路的铁三师第十二团,随即向北前出三百五十公里,进驻樟古段图强一线。第十二团团部所在地图强,位于阿木..

    浏览:29385次 评论:0
    2018-06-02 16:00
  • 第十六章 全线贯通 1972年年初,樟古段线下工程即将修建完成,新筑起来的路基犹如一道堤坝,把林海雪原分割为南北两部分。下一步的任务,无疑就是铺轨。铺轨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劳动强度大、技术规范严、多..

    浏览:31450次 评论:0
    2018-05-13 07:28
  • 第十五章渔猎樟岭至古莲段铁路开工修建以后,作为“龙头”的樟岭异常热闹红火。在火车站东北面的开阔地上,驻扎着铁三师前线指挥所、储备库、汽车营,还有第十五团团部、各团的转运站,以及地方的樟岭林场场部、铁路..

    浏览:30915次 评论:0
    2018-05-04 12:10
  • 第十四章 冻结法经过四年多的奋战,到1968年底,嫩江至樟岭五百六十公里线路,完成了铺轨通车。铁三师第十三团随后调离大兴安岭林区,转战辽宁参加修建沟海(沟帮子至海城)铁路。1970年夏秋之交,该团受命..

    浏览:30217次 评论:0
    2018-04-30 10:20
  • 重走嫩林铁路纪行(词八首)杨景林水调歌头重走嫩林线重走嫩林线,千里北疆行。大兴安岭新貌,展现画图中。乡镇星罗棋布,街市流光溢彩,山野更葱茏。美景惹人醉,追忆庆重逢。想当年,闯林海,打先锋。爬冰卧雪,餐..

    浏览:29955次 评论:0
    2018-04-30 10:16
  • 第十三章 无私无畏1968年春,铁六师调往四川,去修建襄渝(襄樊至重庆)铁路。铁三师第十一团配属该师,随其赴四川,移师至广安。1970年初,铁九师于调往辽宁,去修建沟海(沟帮子至海城)铁路。继续留驻的..

    浏览:30275次 评论:0
    2018-04-23 09:10
  • 第十二章军 嫂1968年春,铁六师调往辽宁,去修建沟海(沟帮子至海城)铁路。它们原担负的呼中支线任务,全部移交给铁三师接替施工。第十二团随即奉命从嫩林干线撤出,北上二百二十多公里移师至呼源。呼源地处呼..

    浏览:30783次 评论:0
    2018-04-21 12:12
  • 大兴安岭---铁道兵追怀(七律十首)(原创首发)大兴安岭雄鸡冠顶嵌明珠,北部边陲展画图。林海苍茫山冷寂,雪原浩瀚地荒芜。人烟禁地高寒苦,动物王国世界殊。十万军民开宝库,大兴安岭跨征途。开路先锋转战疾行八..

    浏览:31787次 评论:0
    2018-04-20 22:25
  • 第十一章 战友聚会1967年6月初,铁军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护送师参谋长龙飞退伍回家;顺便处理自己的个人问题。有消息说:龙飞之所以“被”退伍,可能是受了王震的株连。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时任农垦部长的..

    浏览:31084次 评论:0
    2018-04-14 08:59
  • 第十章 加格达奇加格达奇自1964年以来,一直是大兴安岭地区的首府。它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境内,地处伊勒呼里山西南坡,西距伊图里河站二百一十一点六三公里,南离嫩江站一百八十六点四..

    浏览:32004次 评论:0
    2018-04-11 09:55
  • 第九章特大火灾大兴安岭是一座绿色宝库,林木资源总量居全国之首。它却有一个致命的天敌——火灾。因此,防火成为头等大事。防火期长达大半年,重点是春防。从3月15日至7月15日,为“高等级火险期”。因受贝加..

    浏览:29918次 评论:0
    2018-04-06 10:29
  • 清明感怀--(七律四首)(一)阴阳际会又清明,料峭春寒草木萌。往事萦怀寻旧梦,游魂羁旅觅新生。心连广宇六根净,道法自然万事通。满眼浮华皆幻影,红尘踏破自由行。(二)清明照例祭亡灵,墓地追思结伴行。苦雨垂..

    浏览:28946次 评论:0
    2018-04-04 13:36
  • 第八章运输大兴安岭林区的气候,并不听老天爷的安排,而是自行其是。三四月间阳春时节,南方已然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了,而这里仍旧冰封雪覆、天寒地冻。春天姗姗来迟,却又匆匆而别。进入夏季才有春色,因而夏天并不..

    浏览:29653次 评论:0
    2018-04-01 21:12
  • 满庭芳《我们的青葱岁月》读后感军旅英姿,芳华岁月,铁血熔铸忠诚。挺身隧道,巾帼展雄风。何惧涉艰历险,大漠里、坚忍扎营。穿风雪,送医救冶,谁敢蔑青葱?光荣,凝背影,无私奉献,无悔牺牲。老来总追怀,战友深..

    浏览:28488次 评论:0
    2018-03-30 09:32
  • 大兴安岭嫩林铁路《铁道兵组歌》一,《铁道兵之歌》(一)解放战争中诞生,炮火硝烟里扬名,异军突起修铁路,南征北战护交通。打到哪,修到哪,管教军列奔驰前行。(二)抗美援朝中出征枪林弹雨里称雄,筑起钢铁运输..

    浏览:28918次 评论:0
    2018-03-28 12:23
  • 第七章 鏖战龙头山1964年10月下旬,第十四团结束了牡丹江林区的施工任务,坐着“闷罐子”军列从穆棱县出发,北上一千多公里,抵达了加格达奇。大兴安岭林区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节气刚刚进入霜降,这里已然冰..

    浏览:29656次 评论:0
    2018-03-24 08:50
  • 第六章 张春玉铁三师第十三团在1962年春,就从江西省崇仁开进了大兴安岭,驻在内蒙古自治区葛根庙一带。1963年春,又北上八九百公里,进入牙克石地区,驻在根河一带林区,担负林业工程任务。从1964年7..

    浏览:29299次 评论:0
    2018-03-24 08:47
  • 满江红·写在“重返襄渝 寻梦之旅”之后壮烈悲情,襄渝线,辉煌灿烂。留伟业,汉江水颂,大巴山赞。钢钎雕琢峰岭岳,风枪钻透隧道涵。仰止间,天际彩龙飞,华夏叹!四十载,寻梦返;重走路,红旗展。一曲《送战友》..

    浏览:28265次 评论:0
    2018-03-23 20:27
  • 第五章 越冬取暖铁三师第十一团驻扎的小扬气,在加格达奇以北五十五公里、大扬气以南二十九公里处。同为猎民打尖休息之地,小扬气比之大扬气,环境要好得多,名气也大得多。此处四面环山,山上长满落叶松、樟子松、..

    浏览:28671次 评论:0
    2018-03-20 13:31
作者专栏
  • 老鼠爱上猫

    注册时间:2022-07-10 20:57

  • xJThfvckALUEg

    注册时间:2022-04-21 13:55

  • YCGlqyMfuexzkm

    注册时间:2022-04-15 08:54

  • ECABdTRLyJHn

    注册时间:2022-04-12 09:25

  • kVJeORUZpWdD

    注册时间:2022-04-05 02:0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20123号
Powered by qibosoft Code © 2018 qibosoft

联系电话:18075603283 邮箱:327789046@qq.com

©永远的铁道兵 ©铁道兵家园

湘公网安备 43070202000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