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杨景林长篇小说《铁军忠魂》第六章 张春玉
2018-03-24 08:47:23 浏览:29299次 【

  第六章 张春玉
  
  铁三师第十三团在1962年春,就从江西省崇仁开进了大兴安岭,驻在内蒙古自治区葛根庙一带。1963年春,又北上八九百公里,进入牙克石地区,驻在根河一带林区,担负林业工程任务。
  从1964年7月开始,原驻在小兴安岭、长白山林区的第三、第六和第九师部队,即开始转入大兴安岭林区,执行嫩林铁路的修建任务。
  1964年9月,铁道兵再次扩编十四万四千人。参加大兴安岭林区会战的第三、第六和第九师,定额由两万零三百六十三人,增为两万四千二百人;每连由一百八十三人,增为二百三十八人。
  先期入驻大兴安岭林区的第十三团,在嫩林线承担的路段位于朝阳山。朝阳山在根河东南,相距两百多公里,实则是从西坡转移至东坡。
  1964年国庆节后第三天,第十三团的先头部队(每营、连一个班,司、政、后和直属队每单位二十人),十多台大车满载必需的物资,从满归、根河、西尼气、吉文、甘河等地出发,在团长袁邦的率领下,于10月5日下午,抵达了会战指挥中心——加格达奇。
  此时的加格达奇,俨然是一座帐篷城,地上堆放的物资挡腿绊脚,感觉像是进入了“八卦阵”一般。袁邦团长和大家一起,搭建帐篷,埋锅造饭。连夜开了一个碰头会,布置了下一步的任务。
  第二天起早吃过饭,便直插目的地——朝阳山。新修的公路路况太差,汽车根本跑不起来,只能推一段儿坐一段儿。五十几公里的路程,跑了整整一个白天,天擦黑才抵达朝阳村。该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大多是鄂伦春族人。大家在山坳里支起帐篷,点上马灯,捡柴生火。边吃着烤热的干粮和咸菜,边研究战斗部署和任务分配。他们团负担的线路为十五点七公里,将要填挖土石八百多万立方米,隧道两座总长六百八十七米,拉沟一处十多万立方米,桥两座二十六米,圆涵二十三处,箱涵四处。
  此时这里已经上冻,但是地并没有冻实。设营部队一到预定位置,便立即破土和泥做土坯,伐树取材搭建帐篷架子。全团在大兴安岭林区生活了两年,已经较好掌握了越冬取暖的方法。他们综合多地经验,根据实际进行改建,搞的是类似于火炕的“土暖气”:一是去掉锅灶,改为专用炉子;二是不直接睡土炕,而是在炕上架铺板;炉子是用汽油桶改制的,横在帐篷外炕洞入口处;垒在帐篷另一头的烟囱,足有两米多高。柈子烧起来以后,帐篷里温暖如春。消除了帐篷里烧炉子上面干热,下面却又凉又潮的弊端,而且还特别干净卫生。
  1965年2月,圆满结束了牙克石地区的施工任务,该团大部队经伊加铁路抵达加格达奇。下了火车倒汽车,转头向南奔驻地。马不停蹄跑了一整天,来到了朝阳山新营地。
  战士们放下背包,马上投入了战斗。不到十天便架通了所有电线,沿线的简易公路全都被拉平,二号山下过河的小桥,也被三营十二连建好了。
  这个团一贯重视营区建设,搬到朝阳之后更加出彩。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的帐篷,沿着线路两侧依次排列,显得特别端庄、气派、威风。经过一番精心美化,山水树木交相辉映,完全可与公园媲美。会战指挥部何辉燕指挥、罗玉川政委、沈鸿林副指挥,来视察指导时,一致予以好评。
  四营十六连修建的施工便道,坡下是沼泽和塔头,坡上是密林和冻层,大型机械上不去,再加上天寒地冻,就靠着锹、镐、土篮等简陋的工具,再加上抡大锤打炮眼放小炮,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困难不小。大锤一时不够用,副班长张春玉抱起一根钢钎,在冻土上直截冲炮眼;一钎比一钎有力,直砸得冻土飞溅。他干得浑身发热,汗如雨下,竟索性脱下棉衣,赤膊上阵……就是经过这样的艰苦奋战,终于在开工前抢通了便道。发电机、压缩机等大型设备,随即运进了隧道施工现场。
  1965年3月1日,朝阳山隧道正式开工。这条隧道距嫩江一百三十四公里,北行五十二公里至加格达奇,正当嫩林铁路的咽喉之处,被称为大兴安岭林区的南大门。隧道分为两段,以一、二号相称,总长六百八十七米。施工任务由四营承担。
  开工后的首要任务,是开挖隧道的洞门。一天早晨刚一上工,张春玉发现洞门上方有几块大石头裂开了,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他毫不犹豫地拿起一根钢钎,对班长张三民说:“必须把这个隐患除掉,才能保证大家的安全。我现在上去,把它们撬下来。”张三民说:“那里太危险,还是我去吧。”抓过钢钎就要上去。张春玉却一把拉住了他,坚定地说:“你是一班之长,要照顾全班的。还是让我上吧。”一边说一边系上保险绳,爬上了两丈多高的陡崖。崖上站不住脚,有劲儿使不上。张春玉奋不顾身,变着法儿使巧劲儿,一气儿干了二十多分钟,终于把危石全都撬掉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日夜施工,隧道已经掘进了七十多米。地下渗水开始增多,需要穿着水靴作业。新战士王物件不慎踩到了钉子上,把一只水靴和脚一起扎坏了。张春玉当即脱下自己的水靴,硬是给他换上了。当时他的后背也受了伤——被扒钉给划出个大口子。轻伤不下火线,他们照样出工。排长寻慎初找到张春玉,说交给你个任务:“把王物件和敦凤堂送到卫生队去。王物件的脚肿得不像话了,敦凤堂的眼睛不治不行了,还有你的伤口,也需要去看看。”张春玉便领着两人上了路。其实是他和敦凤堂,用担架抬着王物件,一起到朝阳村团部去。
  时值5月中旬,冰消雪残,杜鹃绽放。王物件说:“想不到大兴安岭这么美。这两个多月净干活了,累得走道儿都能睡着喽。”敦凤堂说:“瞎子抬着瘸子,你倒是挺美的。我却什么都看不见。开始得的是夜盲症,现在白天也不行了,这肿得像桃似的了。”张春玉说:“这景儿真就不错,我给你形容形容:雪没化尽,冰刚消融,树未吐叶,山不见绿,可漫山遍野却鲜花盛开。这花叫兴安杜鹃,也叫迎山红、映山红、金达莱什么的。像是一片片红霞铺在山岭上,也像是一堆堆烈火在燃烧着。满山花草惹人爱,暖风吹树拍手欢。怎么样?好看吧。”敦凤堂说张副班长,你都快赶上诗人了。张春玉笑道:“我可不是诗人,就是个高中生,念到高二参的军,多少有点儿文化。”他们来到了一条小河边,河里流着刚融化的雪水。张春玉绾起裤腿,下到水里试了试,两脚被冻得发痛。但他硬是咬着牙,要把他们背过去。敦凤堂说:“我能自己走啊,你背王物件吧。”张春玉说:“我就先背你。你眼睛不好,再摔到河里,岂不更麻烦。快快快,少啰嗦!”遂一次一个,往返了两趟,把两个人都背过了河。王物件看着张春玉冻红的脚,不安地说:“张副班长,不好意思,我净给你添麻烦。”张春玉不以为然:“这有什么呀?耗子咬皮球……能为大家做点事儿,我就感到特别幸福!”
  张春玉是河北省石家庄人,1941年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解放以后,他上了学,一直念到高中二年级。1963年3月,他满怀热情中止了学业,参军加入了铁道兵部队。从平原到林区,从河北到东北,从学生到军人,从在校读书到参加繁重的劳动,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变化呀。大兴安岭是祖国最大的绿色宝库,有无穷无尽的森林资源等待开发。可同祖国内地和他的家乡比起来,这里还是极其偏僻荒凉的。林海苍茫,野兽出没,气候寒冷,人迹罕见。部队住的是帐篷,吃的高粱米和冻干菜,几乎常年见不到青菜,有时甚至连饭吃不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战士们要挑担推车、抡镐挥锹、打眼放炮,刨冻土、凿石头、伐木头、运物资……一年四季,一天到晚,从事着紧张而又艰巨的劳动,可谓是爬冰卧雪战高寒,餐风露宿受苦累。张春玉在1964年2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是阴历大年初一,这是我参军后过的第一个年。是在林区度过的。我们现在比的不是谁吃的好、穿的好,而是要看谁能吃苦,谁最艰苦朴素。我们也向往更美好的生活,那就要我们现在吃点苦,使祖国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日子,那才是我们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快乐。我们现在是苦些,到处是高山、密林,积雪足有二尺多深,气温达零下四十三度以上,有一时期达零下五十二度。更困难的是,这地方不是我们的目的地,我们还要步行十三公里的雪山,东西都要人背,走一趟真是腰疼腿酸,累得很啊!这是眼前的困难,我们是能克服的,我们要看到铁路修通的情景,我们要想到未来!”
  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张春玉多么需要一盏指路的明灯,多么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鼓舞啊。就在这时候,部队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十六连党支部及时研究了新战士的思想情况,发动党团员进行思想互助。营区里、工地上,到处挂着毛主席语录板。一到休息时间,战士们就拿出毛主席的书来读,林区成了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大学校。一天晚上,老班长、共产党员周玉兴找张春玉谈心,并把一本《毛泽东著作选读》送给了他,鼓励他说:“好好读毛主席的书,有了毛泽东思想,就有使不完的劲儿,就能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张春玉拿到这本书,就像得了宝贝一般,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随后,他写信给姐姐,请她想办法买一套《毛泽东选集》寄来。施工,他把毛主席著作带到现场,利用工间休息时间读;行军,他把毛主席著作装在挎包里,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节日和假日成了他最好的“学习日”。有个星期六的晚上,同志们都已经入睡了,哨兵发现帐篷里露出了微弱的灯光,——原来是张春玉伏在一盏小油灯下,正在聚精会神地写学习心得。哨兵劝他休息,他笑了笑说:“少睡一会觉没有关系,不读毛主席著作可不行,时间长了会影响思想和工作。”就这样,施工越忙,休息时间越少,张春玉越是抓紧时间,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入伍以来,他利用紧张的劳动空隙,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和《反对自由主义》,更是经常读,反复读,还写下了大量的学习心得和日记。他在日记中写道:“钟表上的指针总是向前走的,它需要人给它上劲儿。我应该像指针一样永向前走,就必须把毛主席思想真正学到手!”“只有把毛主席著作学习好,才能在大风大浪里站得稳,才能辩明是非,不失方向,站稳无产阶级立场,才能握紧我们手中的武器,才能捍卫我们的政权,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一个人是不是真心的听党和毛主席的话,……需要在最艰苦、最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来考验自己。经得住,才是一个真正的、坚强的、勇敢的、大无畏的人。”“当人民需要我们自我牺牲时,我们应自觉地、愉快地献出个人的一切及宝贵的生命,这是我们革命战士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条件,也是最宝贵的品质。”一年之后,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任命为副班长。
  如今,具有两年军旅生活的张春玉,已经是名副其实的老兵了。他自觉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哪里艰苦他争着去,哪里危险他抢着上;一事当前,他总是先替别人打算;关心战友,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
  转眼到了6月末,总长四百多米的一号隧道,已经掘进到一百多米了。为了迎接“7.1”,连队提出要创纪录,给党的生日献厚礼。战士们干劲十足,工地上热火朝天。
  6月30日凌晨,隧道内外灯火通明。刚放过一排炮,正在往外清碴。排长寻慎初领着几个战士,刚一走进前导坑的工作面,一块钢盔大小的石头,就从隧道顶部掉了下来,打在敦凤堂的安全帽上,当即把他砸得昏了过去。有人吓得掉头就往外跑。正在洞口推碴的张春玉,急忙问道:“怎么回事儿?跑什么跑?”得到的回答是:“里头塌方,砸到人啦!”张春玉放下推车,撒腿就往洞里跑,一边跑一边喊:“快跟我进去,把人救出来!”
  隧道里烟雾迷漫,还有碎石在掉落。寻慎初和王物件、郭凤江冒着危险,正在奋力地拉拽着敦凤堂。顷刻,突袭而来的碎石,犹如密集的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鸡蛋大、拳头大的石头越来越多。富有经验的战士意识到,马上就要发生大塌方!抬走敦凤堂已经来不及了。千钧一发之际,张春玉赶到了,一个箭步冲上去,弯腰抓住敦凤堂,用尽力气猛地一掀,把他推出了危险区。就在这一瞬间,轰隆一声巨响,一块重达一万多斤的巨石,裹挟着大大小小的碎石,一起塌落了下来,一下子把他们拍到了下面……几秒钟后,敦凤堂、寻慎初、齐增印、郭凤江等人,挣扎着从砂石中爬了出来,大家顾不得自己身上的伤,急切地询问、查找着战友,却不见了王物件和张春玉,就急切地呼喊了起来:“张春玉!王物件!……”喊叫声在隧道中回荡,却听不到他们的回音。寻慎初提醒说:“快到石头下面找,是不是被埋在底下啦?”齐增印刚一蹲下,便摸到了一只脚,惊惶地喊道:“这儿有人!被埋住啦!”众人立即围了上来,不顾一切地扒着砂石,很快找到了另一只脚;但这个人的整个躯干,却被巨石压在了下面,已经变成了一张血饼。
  就在大家惊怔之时,寻慎初却在巨石的另一面,发现了露着脑袋的张春玉,当即一声大叫:“张春玉!”战友们迅即转了过来,只见昏倒在巨石下面的张春玉,腰部以下被石头的凸起处紧紧地卡住了,而上半身却被石头边缘的凹陷处给罩住了。一时搞不清他伤到了哪里,但却看得出他伤得非常重。战友们一拥而上,奋力地扒着砂石。很快,张春玉的上半身露了出来。寻慎初上前搂抱着他的头,轻轻地擦去他脸上的泥土,声嘶力竭地呼叫着:“张春玉!张春玉!春玉,春玉……”闻讯赶来的值班卫生员,撕开张春玉满是泥土的上衣,给他注射了两针强心剂。战友们心急如焚,七手八脚地扒着碎石,搬着巨石,想要把他救出来。泪水合着汗水,在大家的脸上流淌着,可谁都顾不得擦一把。但是,用铁锹挖,用钢钎撬,用大绳拉……用尽了一切手段,巨石却纹丝不动。
  过了一会儿,张春玉醒了。他汗水淋漓,牙关紧咬——似乎是知觉一恢复过来,让他感到了剧烈的疼痛。他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嘴唇嚅动着,想要说什么。寻慎初忙把耳朵贴近他的嘴唇,只听他有气无力地说:“敦……凤……堂,怎么……样,快……去救……”在场的所有人,再也忍不住了,感动得哭了起来。张春玉提高了声音,急迫地说:“快……快去……救……敦凤堂。我……不要紧。快去……”敦凤堂泣不成声,忙上前跪在地上,抽咽着说:“副班长,我在这儿,我在这儿。我伤得不重,能坚持住。可你为了救我,却……却……”张春玉断断续续地劝慰说:“别为我……难过。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为革命……流点儿血,算不了什么。别的同志……都好吗?”敦凤堂说:“就是……就是王物件……牺牲了。”张春玉顿时泪流满面,哽咽着对寻慎初说:“王物件……是个好同志,我是副班长,我是党员,没有……照顾好他,我有责任,我有……责任哪!”停了一会儿,接着说,“排长,昨天我……托文书,给家里寄……四十块钱;请告诉他,别往我家寄了,寄到王物件……家里去吧。”寻慎初不能自已,声泪俱下:“春玉呀春玉,你总是牵挂着别人,咋就不想想自己呀?你都这样了,生死难料……怎么还、还……”
  连、营、团首长相继赶来了。团副参谋长郝向杰察看了一下,忽然喊道:“快找千斤顶!快快快!千斤顶!”大伙儿一下子醒过腔来,急忙奔出隧道分头去找。以最快的速度,找来了七只千斤顶。郝向杰指挥战士们,把千斤顶集中到巨石的一面,一点一点地将巨石顶了起来。郝向杰和寻慎初一起,小心翼翼地移动着张春玉,发现他的左腿骨被轧断了,右胸部好像也受到了重创。张春玉痛得龇牙咧嘴,但却坚持着一声不吭。终于移出来了!张春玉得救啦! 此时距离巨石塌落,已经过去了两小时又四十分钟!
  随后,战友们把王物件的遗体,从巨石下面清理了出来。两三个小时之前,王物件这个河北兵,还像往常一样,和大家一起干活,一块儿说笑呢;现在,为了救战友,他粉身碎骨,光荣牺牲了。在场的干部、战士,全都哭了起来,张春玉更是泣不成声。
  大家围在张春玉周围,七嘴八舌地安慰着。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平复了下来,拉着寻慎初的手说:“排长,明天……是党的生日。我那件军装……口袋里边儿……有几角钱,请帮我……交了党费吧!”
  这哪里是几角钱,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一颗忠心啊!
  大家把张春玉抱上担架,抬到了隧道的外面。在要上救护车之前,张春玉郑重地对郝向杰副参谋长说:“这次塌方,有些同志……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想法,我建议领导……抓好活思想,把坏事……变成好事。”救护车就要开动了,首长和战友们再三地问他,还有什么事要办?需要什么东西不?张春玉说:“我个人什么……也不需要,请把我……放在床头的……毛主席著作……拿来,我要随身带着……好好学习。”
  敦凤堂等伤员,也一同被送走了。
  七个小时之后,张春玉被送进了第四野战医院的抢救室。经检查确诊:他右胸三根肋骨骨折,左腿粉碎性骨折,腿已肿得像面袋子一样粗了。剧烈的伤疼,使他又陷入昏迷状态。当他清醒过来的时候,见好多医护人员围着自己,便不安地说:“你们先……别管我,我没关系,快去抢救……敦凤堂吧!”医生护士安慰他说:敦凤堂同志很好。可他还是放心不下,便想给敦凤堂写封信,刚试着把手往上一抬,就牵动了折断的肋骨,脑子“嗡”地一下,只觉得天旋地转,顷刻间汗流满面。但他毅然用左手拿着纸,右手握住笔,把纸笔凑到眼前,双手悬空,颤抖地写了起来。每写一笔,都要忍受巨大的疼痛,写几个字便要休息一下。就是这样,他艰难地写完了八十多个字的信:“敦凤堂同志:知道你的伤很重,很是挂念,特向你问候。你一定知道,负伤是光荣的,因为你是为开发林区修路负伤的。希望你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鼓起革命勇气,与伤残做斗争,争取早日出院,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敦凤堂接到这封信,看着这些歪歪扭扭的字,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这字里行间包含着多么深厚的战友情谊呀!
  医院派最好的医生为他做手术。在接好了肋骨之后,又在爱克斯光下,将左腿里面的碎骨,一块儿一块儿地捏到了一起,左腿直至左胯都被打上了石膏。
  根据张春玉和敦凤堂的伤势情况,四天之后,他们被送到了哈尔滨,住进了解放军二一一医院。
  因为张春玉伤势较重,医院为他派上了特护。他对护士说:“请你把我挎包里的《毛泽东选集》拿给我。”护士说:“你精神刚刚恢复,需要静养,过几天再学吧。”他摇了摇头说:“正因为我的伤重,才更需要好好学习。要战胜伤痛,光靠药是不行的;就是治好了,一个头脑里没有毛泽东思想的人,对人民又有什么用?”张春玉双手捧着书,全神贯注地读着《为人民服务》。最后拿起笔来,写下了一篇学习心得:负伤,肉体上是痛苦的,但精神上是愉快的。因为这是革命需要我这样做。毛主席教导我们为人民服务要“完全”、“彻底”,现在虽说我不能动,可是周围有群众,连队还有许多工作,不能不管,不能不做。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我还有一张口,两只手,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去做我所能做的工作,贡献出我能贡献出的一份力量。
  张春玉虽然身子躺下了,但是思想却没有躺下,他好像不知道伤疼,时刻想着在林海里紧张劳动的战友,想着能为连队工作出一把力,为此便采用经常写信的方式,向连队首长汇报自己的情况,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鼓励本班战友好好学习毛主席著作。作为团支部副书记,他不断地给连里的青年战友写信,针对他们的活思想,热情地给以鼓励和帮助。
  在病房里,他还积极帮助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给大家读报、读革命书籍。他找同志们坐在自己床边谈心,替他们写信,给他们补衣服,帮助护士叠纱布。一天,连里给他送来了水果罐头,当时同病室有个同志刚刚做完手术,他认为这个病友此时更需要吃水果,便马上把罐头送给了他。
  入院以来,他两次被评为五好休养员。
  张春玉以惊人的毅力,与伤残进行着顽强的搏斗。他粉碎性骨折的左腿,先后经过了四次手术。有一次在爱克斯光室里,做骨折手法复位,进行了三个多小时,尽管痛得特别剧烈,他却鼓励医生说:“做吧,大胆地做吧,我能坚持住,只要能治好我的腿,让我回到连队修铁路,任何痛苦我都能忍受住!”
  经过医院的努力治疗,他的折骨复了位。张春玉心里很高兴,医生、护士和病友们也为他高兴。可就在这时,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天,张春玉正在专心看书,同室一个病友不小心,碰掉了他腿骨的牵引锤,腿部肌肉骤然收缩,新接好的骨头又错开了……在这几个月里,张春玉忍受了多少疼痛的折磨,才坚持到做了这次的手法复位;而意想不到的事故,几乎使其前功尽弃,他的腿治疗起来将会更加困难。当时,那个病友吓得不知所措。但是,强忍巨痛的张春玉却安慰他说:“不要紧,不要紧,再整一整就行了。”
  不出所料,张春玉的腿伤越来越不好治。同志们都为他焦急,可他却依然很乐观。医生对他说:“我们一定尽一切努力治好你的腿,但是你也得做好思想准备,万一治不好……”张春玉沉思了一会儿,满怀信心地说:“我希望我的腿能治好,让我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修更多的路。实在治不好也不要紧,毛主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只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还有两只手,照样可以为党工作,为人民服务。”
  由于当时没有发现左胯骨的脱臼,这给张春玉造成了更大的痛苦。铁道兵机关听说此事之后,立即要把张春玉接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治疗。沈阳军区得知了这一情况,立即与铁道兵机关协调,请张春玉到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该院专门成立了一个三人小组,负责张春玉的治疗和护理。先后经历了五次大手术,张春玉的左腿保住了;但却落下了终生残疾:左腿僵硬强直,膝盖不能弯曲,走路一瘸一拐。然而,一个铁打钢铸的硬骨头战士,却顶天立地站立了起来!
  1966年3月13日,铁道兵领导机关授予张春玉同志一等功。
  4月14日,铁道兵党委发出“向一心为公的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同志学习的通知”。
  4月16日,铁道兵第三师在加格达奇举行隆重的授奖大会。铁道兵参谋长、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指挥何辉燕,宣读了铁道兵领导机关的命令。命令指出:铁道兵某部十六连副班长、共产党员张春玉同志,1965年6月30日凌晨,在一次隧道施工的意外塌方中,临危不惧挺身而出,和另外三个同志一起,奋勇抢救受伤战友,被一块下塌巨石的凹陷处卡压两小时四十分钟之久。他身负重伤,始终不忘革命,念念不忘战友,表现了一个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革命战士、共产党员“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的高尚品质和无产阶级的硬骨头精神。为此,特给予张春玉同志立一等功奖励。接着,张春玉所在部队的政治委员席华亭,在会上介绍了张春玉同志的事迹。他说:张春玉入伍以来,一贯勤奋读毛主席的书,通读了《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写了十六万多字的日记和心得笔记。毛主席怎样说,他就怎样做,处处先人后己,公而忘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哪里最艰苦,他就在哪里;在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舍己救人;在医院里,以革命精神顽强地与伤痛做斗争,积极组织大家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把病室的政治空气搞得浓浓的。他在长期卧床养伤中,始终一心为公,一心为党工作,热忱地关怀同志,唯独不考虑自己。铁道兵第二政治委员崔田民在讲话中指出:张春玉是雷锋式的无产阶级硬骨头战士,是铁道兵部队成千成万好人好事突出的代表。在张春玉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震撼人心的英雄行为,和闪闪发光的共产主义精神,并不是偶然的,这是伟大的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结果,是他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在劳动和工作中千锤百炼的结果。张春玉同志的光辉事迹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了: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是最大的战斗力。他号召铁道兵指战员认真学习张春玉,要像他那样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在改造主观世界上狠下功夫,克服以“我”字为中心的各种私心杂念,真正地树立不为名,不为利,不怕战争,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劳动为荣,以艰苦为荣,就像张春玉所说的:“对于艰苦的地方报第一名”,“甘愿为人民修一辈子路”,“乐意吃别人没有吃过的苦”,“把一生献给无限美好的共产主义事业”。张春玉在热烈的掌声中讲话。他激动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个革命战士、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儿,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样崇高的荣誉。虽然我为此付出了终生残疾的代价,但是比起牺牲的战友,这又算得了什么?我幸运地保住了一条命,就是让我留下来继续为党工作。我还有健康的头脑和一双手,照样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今后,我一定要更加刻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坚决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为革命养伤,为革命锻炼,争取早日重返工作岗位,为人民修一辈子铁路……我愿做一把泥土、一块石子、一根枕木,铺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革命的列车从我身上通过,全速前进!”
  中央及全国各大媒体广泛宣传张春玉的先进事迹。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重要媒体,纷纷发表长篇通讯,对张春玉的英雄事迹进行报道。《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通讯,并配发《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成长》的社论。《解放军报》也在头版头条发表通讯,同时配发《毛泽东思想哺育的战士最坚强》的社论;并加“编者按”,刊载《张春玉日记摘抄》。各省、市地方报纸、电台,也纷纷转载中央媒体的报道。中国青年出版社将报刊上登载的文章汇编成书,书名为《一心为公的硬骨头战士张春玉》。“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同名记录片,在全国播放。
  1966年9月19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授予张春玉“铁道兵硬骨头战士”荣誉称号。为此,铁三师在加格达奇召开了庆祝大会。
  1967年5月15日,铁道兵领导机关在北京召开了国防部授予张春玉“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称号命名大会。
  张春玉作为一等功荣立者、国防部授予的“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组织决定将他留在铁道兵部队。当得知他还没有女朋友之后,便开始帮助他安排婚姻大事。张春玉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三年,上海姑娘杨凤燕在护理张春玉期间,对英雄充满了敬佩之情和爱慕之意。铁道兵政治部和沈阳军区政治部协商,一起出面促成了他们两人的美好姻缘。1969年秋天,他们在加格达奇举行了婚礼,杨凤燕随之也调入铁道兵,并在深山老林里安了家,担起了工作、家庭两副担子。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敬佩。张春玉很快被提为干部,先后担任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师组织科副科长、师医院副政委等职。
  张春玉,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他的英雄事迹,在大兴安岭地区乃至全国广为流传,成为部队和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极大地感染和鼓舞了参加会战的指战员和群众,为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

全部评论(0)
  • 第十八章 无怨无悔 1970年春,在樟古段铁路筹建之初,铁三师领导机关为了靠前指挥,从加格达奇向北前出二百六十公里,迁到了原铁九师师部所在地——塔河。“塔河”作为一条河,是“塔哈勒恩河”(鄂伦春语)的..

    浏览:29200次 评论:0
    2018-06-02 16:04
  • 第十七章 铁道兵精神从三荣岗岔出到碧水的呼中支线,于1970年7月30日铺轨通车。接替铁六师完成这段铁路的铁三师第十二团,随即向北前出三百五十公里,进驻樟古段图强一线。第十二团团部所在地图强,位于阿木..

    浏览:29385次 评论:0
    2018-06-02 16:00
  • 第十六章 全线贯通 1972年年初,樟古段线下工程即将修建完成,新筑起来的路基犹如一道堤坝,把林海雪原分割为南北两部分。下一步的任务,无疑就是铺轨。铺轨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劳动强度大、技术规范严、多..

    浏览:31450次 评论:0
    2018-05-13 07:28
  • 第十五章渔猎樟岭至古莲段铁路开工修建以后,作为“龙头”的樟岭异常热闹红火。在火车站东北面的开阔地上,驻扎着铁三师前线指挥所、储备库、汽车营,还有第十五团团部、各团的转运站,以及地方的樟岭林场场部、铁路..

    浏览:30915次 评论:0
    2018-05-04 12:10
  • 第十四章 冻结法经过四年多的奋战,到1968年底,嫩江至樟岭五百六十公里线路,完成了铺轨通车。铁三师第十三团随后调离大兴安岭林区,转战辽宁参加修建沟海(沟帮子至海城)铁路。1970年夏秋之交,该团受命..

    浏览:30217次 评论:0
    2018-04-30 10:20
  • 重走嫩林铁路纪行(词八首)杨景林水调歌头重走嫩林线重走嫩林线,千里北疆行。大兴安岭新貌,展现画图中。乡镇星罗棋布,街市流光溢彩,山野更葱茏。美景惹人醉,追忆庆重逢。想当年,闯林海,打先锋。爬冰卧雪,餐..

    浏览:29955次 评论:0
    2018-04-30 10:16
  • 第十三章 无私无畏1968年春,铁六师调往四川,去修建襄渝(襄樊至重庆)铁路。铁三师第十一团配属该师,随其赴四川,移师至广安。1970年初,铁九师于调往辽宁,去修建沟海(沟帮子至海城)铁路。继续留驻的..

    浏览:30275次 评论:0
    2018-04-23 09:10
  • 第十二章军 嫂1968年春,铁六师调往辽宁,去修建沟海(沟帮子至海城)铁路。它们原担负的呼中支线任务,全部移交给铁三师接替施工。第十二团随即奉命从嫩林干线撤出,北上二百二十多公里移师至呼源。呼源地处呼..

    浏览:30783次 评论:0
    2018-04-21 12:12
  • 大兴安岭---铁道兵追怀(七律十首)(原创首发)大兴安岭雄鸡冠顶嵌明珠,北部边陲展画图。林海苍茫山冷寂,雪原浩瀚地荒芜。人烟禁地高寒苦,动物王国世界殊。十万军民开宝库,大兴安岭跨征途。开路先锋转战疾行八..

    浏览:31787次 评论:0
    2018-04-20 22:25
  • 第十一章 战友聚会1967年6月初,铁军接受了一项特殊任务:护送师参谋长龙飞退伍回家;顺便处理自己的个人问题。有消息说:龙飞之所以“被”退伍,可能是受了王震的株连。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时任农垦部长的..

    浏览:31084次 评论:0
    2018-04-14 08:59
  • 第十章 加格达奇加格达奇自1964年以来,一直是大兴安岭地区的首府。它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旗境内,地处伊勒呼里山西南坡,西距伊图里河站二百一十一点六三公里,南离嫩江站一百八十六点四..

    浏览:32004次 评论:0
    2018-04-11 09:55
  • 第九章特大火灾大兴安岭是一座绿色宝库,林木资源总量居全国之首。它却有一个致命的天敌——火灾。因此,防火成为头等大事。防火期长达大半年,重点是春防。从3月15日至7月15日,为“高等级火险期”。因受贝加..

    浏览:29918次 评论:0
    2018-04-06 10:29
  • 清明感怀--(七律四首)(一)阴阳际会又清明,料峭春寒草木萌。往事萦怀寻旧梦,游魂羁旅觅新生。心连广宇六根净,道法自然万事通。满眼浮华皆幻影,红尘踏破自由行。(二)清明照例祭亡灵,墓地追思结伴行。苦雨垂..

    浏览:28946次 评论:0
    2018-04-04 13:36
  • 第八章运输大兴安岭林区的气候,并不听老天爷的安排,而是自行其是。三四月间阳春时节,南方已然草长莺飞、花红柳绿了,而这里仍旧冰封雪覆、天寒地冻。春天姗姗来迟,却又匆匆而别。进入夏季才有春色,因而夏天并不..

    浏览:29653次 评论:0
    2018-04-01 21:12
  • 满庭芳《我们的青葱岁月》读后感军旅英姿,芳华岁月,铁血熔铸忠诚。挺身隧道,巾帼展雄风。何惧涉艰历险,大漠里、坚忍扎营。穿风雪,送医救冶,谁敢蔑青葱?光荣,凝背影,无私奉献,无悔牺牲。老来总追怀,战友深..

    浏览:28488次 评论:0
    2018-03-30 09:32
  • 大兴安岭嫩林铁路《铁道兵组歌》一,《铁道兵之歌》(一)解放战争中诞生,炮火硝烟里扬名,异军突起修铁路,南征北战护交通。打到哪,修到哪,管教军列奔驰前行。(二)抗美援朝中出征枪林弹雨里称雄,筑起钢铁运输..

    浏览:28918次 评论:0
    2018-03-28 12:23
  • 第七章 鏖战龙头山1964年10月下旬,第十四团结束了牡丹江林区的施工任务,坐着“闷罐子”军列从穆棱县出发,北上一千多公里,抵达了加格达奇。大兴安岭林区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节气刚刚进入霜降,这里已然冰..

    浏览:29656次 评论:0
    2018-03-24 08:50
  • 第六章 张春玉铁三师第十三团在1962年春,就从江西省崇仁开进了大兴安岭,驻在内蒙古自治区葛根庙一带。1963年春,又北上八九百公里,进入牙克石地区,驻在根河一带林区,担负林业工程任务。从1964年7..

    浏览:29300次 评论:0
    2018-03-24 08:47
  • 满江红·写在“重返襄渝 寻梦之旅”之后壮烈悲情,襄渝线,辉煌灿烂。留伟业,汉江水颂,大巴山赞。钢钎雕琢峰岭岳,风枪钻透隧道涵。仰止间,天际彩龙飞,华夏叹!四十载,寻梦返;重走路,红旗展。一曲《送战友》..

    浏览:28265次 评论:0
    2018-03-23 20:27
  • 第五章 越冬取暖铁三师第十一团驻扎的小扬气,在加格达奇以北五十五公里、大扬气以南二十九公里处。同为猎民打尖休息之地,小扬气比之大扬气,环境要好得多,名气也大得多。此处四面环山,山上长满落叶松、樟子松、..

    浏览:28671次 评论:0
    2018-03-20 13:31
作者专栏
  • 老鼠爱上猫

    注册时间:2022-07-10 20:57

  • xJThfvckALUEg

    注册时间:2022-04-21 13:55

  • YCGlqyMfuexzkm

    注册时间:2022-04-15 08:54

  • ECABdTRLyJHn

    注册时间:2022-04-12 09:25

  • kVJeORUZpWdD

    注册时间:2022-04-05 02:0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20123号
Powered by qibosoft Code © 2018 qibosoft

联系电话:18075603283 邮箱:327789046@qq.com

©永远的铁道兵 ©铁道兵家园

湘公网安备 43070202000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