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篇》之旬阳县下蔡湾烈士陵园
(2012-07-03 15:46:45)转载▼
标签: 铁道兵 襄渝铁路分类: 寻找拜祭烈士陵园
伞,象形的看这个中国文字,是独木苦苦支撑着不可承受之重。襄渝线一路,我一直为伞纠结着。
2010.10.12从北京出发时,临时决定带了一把老式折叠伞,因为天气预报说,这一路都有雨。可是,只是翌日到安康的时候,有一点毛毛细雨,几乎不用打伞。其它时间都是艳阳高照。
记得在万源拍照烈士陵园时,阳光灿烂,陵园里一片耀眼的金光闪闪。烈士墓碑上的字在阳光的投射下,呈现出很强烈的明暗反差。我被晒得满头大汗,挤进灌木丛,躲在树荫里,眼巴巴的望着天,计算着什么时候太阳能被浮云遮住,我好抢时间照几张字迹清楚的墓碑。
在进入襄渝线旬阳县境内前,我一直在算计着这把伞,背着走这么重,俗话说:千里不带针。我是把它扔掉呢?还是寄回北京?
没想到,在旬阳县寻找6个铁道兵烈士陵园的七天时间里,我手里竟一直举着这把伞在行走!
2010.10.24到达旬阳县城的当天夜里,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雨一阵紧似一阵,旬河里的水也开始浑浊起来。县城里的路,到处都洼着水。路很滑,踮着脚小心走路,裤腿上也满是泥浆。
2010.10.25早晨,我和学兵战友刘志强商量后,决定还是按原计划去拍照旬阳下蔡湾的铁道兵烈士陵园。
刘志强在超市里买了一把折叠伞。我们一路打听着,在坡度很大的台阶路上爬行。爬上一个陡坡,又爬上一个陡坡,快到山顶的平地处,才慢慢地望见“旬阳卫校”。因为听说,烈士陵园就在旬阳卫校后的山上。
绕到旬阳卫校后的农家打听,才知道到烈士陵园没有什么正经路。一位知情的农妇指着一片树木杂草丛生的山坡说:从这里上,什么时候看到一个大坟,那就到了,烈士陵园就在大坟后面。她说,今天下雨,路太滑,你们上不去吧?
听说烈士陵园就在山坡上不远处,我们决定继续攀登。从小路拐上山路的时候,我们走在了齐腰深的野草里,杂草缠绕着身体,杂草上的雨水沾湿了衣服和鞋子。就在远远望见那个农妇说的豪华民间“大坟”时,我们停了下来。我们正进入一个坟区和菜地夹杂的地带。脚下的路本来就泥泞,好在有草,鞋底不粘泥。可是菜地里的情况就不同了,雨水浸透了黄色的泥土,黄泥很黏。菜地基本没有田埂,或上或下的夹杂在一个又一个坟墓中。
试探的踩了一脚,鞋底立刻粘上一层黏黏的黄泥。刘志强低头看着自己雪白的旅游鞋,带着浓浓的西安口音说:弄不成呢嘛,今天弄不成呢。望着“近在咫尺”的烈士陵园,我不知怎么突然急了,一下子冲了出去……
<="" p=""> 坏了!这一下我知道刘志强为什么说“弄不成”了。在菜地里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几步后,鞋底下竟然挂上了十几公分厚的黄泥,甩也甩不掉,站又站不稳,不继续走还不行……我就像那在高空中走钢丝的杂剧演员一般——手里举着伞,脚下穿着京剧里厚厚的“皂靴”,摇摇晃晃地走着太空步……
刘志强也急忙冲过来了,把我拉到一个水泥的墓台上。在水泥台上,刮掉了鞋底上的黄泥,慢慢定下神来。这时我才发现,老乡为啥说看到了大坟就找到了烈士陵园。站在这个墓台的位置,向烈士陵园望去,那个大坟完全遮挡住了烈士陵园。那个民间的大坟是近年才修的,占地很大,很豪华,正好横在烈士陵园的大门前,烈士陵园门前只有一条很窄的小路可以进出。
刘志强拽着我,穿过了几块菜地,又连着逐级爬了几个墓台后,我们终于登上了通往烈士陵园的那条小路。雨还在洋洋洒洒的下着,陵园里光线很暗,更显得一片肃杀。
我站在那个大坟的坟冢上,拍下了烈士陵园的大门。
这个烈士陵园里,安葬的主要是铁道兵10师48团的烈士们。
撑着伞在雨中拍照。光线暗,加之碑文颜色很浅,用了闪光灯也难以拍清楚。
这个烈士陵园里的双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右面的一块由于碑面风化和修补,字迹已经难以完全看清。能完整看清楚的只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落款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八四八部队”。
右面的一块碑文比较清楚:公元一九九七年春,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第三工程处(原五八四八部队)参加西康铁路建设,重返旬阳,抚今追昔,感念万千。二十年前,我铁道兵第十师四十八团奉命修建襄(还是个错别字)渝铁路,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功勋卓著,名垂丹青,数十位指战员以身殉职,壮烈牺牲。青山埋忠骨,汉水慰英灵,缅怀先烈,当继承遗愿,再创辉煌。今恭奉之资,修葺烈士陵尊,以示缅怀,惟表斯衷。落款是——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第三工程处 公元一九九九年一月一日立。
我用行动诠释我的敬仰!我用镜头表达我的感受,我用照片画面倾诉我的心声。
期望襄渝线上的铁道兵烈士墓照片能为烈士亲属带去亲人团聚般的慰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