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铁道兵(续篇)
2017-08-24 梅梓祥
《永远的铁道兵》加“续篇”,因为一位昵称“老铁兵”的战友提醒我:建军节期间,许多铁道兵战友个人制作的视频传到网上,我没有收集、归纳。
真是如此。我疏忽了。我是熟悉这些视频的:有同乡战友视频,同一师、团、营、连战友视频;有战友聚会视频;有组织“故地重游”视频;铁道兵二师郑建平赶在“八一”前制作“铁道兵二师女兵”视频……总之,异彩纷呈,热闹非凡。
想想也正常,中国人“逢五逢十”都格外重视。再“逢十”——2027年建军100周年,铁道兵知多少?那时候,最年轻的铁道兵也在花甲与古稀之间了。所以,今天的纪念就更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意义;我搜集、整理这个系列,也算是为广大的铁道兵战友保存了一份“正能量”与“情感”的档案。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系列,会有“日久弥新”的影响——让历史告诉未来吧!
有鉴如此,我还有一项工作需要做的,就是答谢广大战友的转发、点赞、留言。是你们将对铁道兵的感情,“爱屋及乌”到我很“草根”的公众号系列文章上。你们的表扬、传播,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铁道兵最好的颂扬与缅怀。
13期《永远的铁道兵》不到2万字,公众号留言累计超出2万字。我选发一部分。绝大多数留言,都有感而发、言简意赅一两句:我自豪我当过铁道兵,铁道兵功垂青史等等。今天选的多是有些个人感受的。有些建议很好,实际操作难;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只能听听而已。
公众号留言有两个专栏:留言管理、消息管理。“消息管理”只保留3天,自动删去。微信朋友圈留言也多,我转存有技术困难。今天都是公众号“留言管理”的留言。
近日,依然有人给我发“建军节”视频,我也一并附文后了。
雨佳
老人家的“打起仗来铁道部就是铁道兵”的论断可以商榷。铁路职工具备专业技能,但组织纪律、战斗作风、牺牲精神、时间效能诸方面是不能与军人相提并论的。1975年,我们铁一师参加河南抗洪抢修,部队天麻麻亮即开赴工地,天色黑透才收工回营,而邻近XⅩ铁路局参加抢修的职工总是早晨八点过出工,下午五、六点太阳还沒落尽,很多人已在水潭边聊天钓鱼了。
潘寿军
铁道兵精神永存。我是1970年应征入伍的,1984年1月1日与军旗告别时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天,我们比平时都起得早,大家明知道当天要脱下军装換上路服,可还是穿上了崭新的军装,戴上了闪亮的帽微和火红的领章,为的是最后一次以军人军容严整的姿态与八一军旗见面,向八一军旗敬礼。
当军旗在护旗兵的护卫下从台上经过时,早巳等候在台下的官兵们再也抑制不位对军队的留恋之情,官兵们一个个饱含热泪,齐刷刷地抬起右手,仰望着军旗从面前经过,有的人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铁道兵大多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们对铁道兵的感情与日俱增。据笔者所知,每逢八一建军之际,许多老兵们都会拿出珍藏多年的帽微领章久久端详,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年营,仿佛自己仍然是一名“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战士。
王者负剑
今天和同事聊天,无意中聊到近两三年内,公司的老铁道兵们将面临退休,不舍。自己参加工作,第一位师父就是一名铁道兵战士,心中说不出的滋味。和你们一起“战斗”过是晚辈的荣幸。致敬,永远的铁道兵。
潘寿军
阅读了《永远的铁道兵》(2),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今年5月7日至9日我和战友们重返襄渝线时的情景。在我们的行程中,有一个回十一局一公司探“家”的内容。那天,当我们90多名老兵及30多名军嫂共120多人相约,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千里迢迢来到一公司大院时,眼前的情景一下子就让我们忘记了旅途的疲劳。老兵们望着“热烈欢迎老兵回家”的大幅横标,听着“铁道兵志在四方”的音乐,看着“登高英雄杨连第事迹展览”的图片,一个个热泪盈眶,热血沸腾。特别是一公司领导在老兵座谈会上热情洋溢的讲话,更是让老兵们体验到回“家”的感觉。1955年入伍的原营教导员温少青老人在座谈中饱含深情地说:“我当了20多年铁道兵,虽然铁道兵改工几十年了,但如今回到一公司仍有‘家’的亲切感。中国铁建作为铁道兵的继承人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铁建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因为这是铁道兵精神在新时期的体现和传承。”
吴军 (铁兵战士 )
中国人民解放军诞辰九十周年,各地铁道兵都以不同形式、不同规模来庆祝和纪念这一曾是自己的节日,人数众多,时间之长,空前。中铁建所属单位以不同的形式来庆祝这一曾属于自己的节日。我在广州,我看到修筑地铁的中铁建各局和各项目部都洋溢着节曰的气氛,中铁建公众号也不断传来纪念节日的信息。它向世人昭示:中铁建就是铁道兵!
孙建军
本人有宏大叙事结构,呈现铁道兵自战火硝烟中诞生,直至转身成为民族复兴梦进程中中国铁路人勇为开路先锋之长篇影视剧本,表现三代铁道兵官兵不畏艰险,担当国家使命而成为国家英雄之史诗,辉映出共和国的奋斗史、前进史,并有西部战区长期从事影视创作的专家联手,然而作为行业特征极强之创作,需有相关单位作为项目孵化、主导,方可带动社会文化产业力量协力实现,真希望此生能圆此“永远的铁道兵”之梦!
刘丙方
“永远的铁道兵”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闪闪发光的精神和实实在在的行动。
本月18号,我接到调往新项目的调令,令我必须于20号报到,其间还要办理好工作交接等手续才许离开。从青岛直飞广州,然后坐大巴到惠州,再转乘汽车至目的地紫金县好义镇,最终在下午5点按时报到。从一个工作了5年的项目,转到另一个新项目,前后仅给两天时间!对此,亲朋好友感到不可理解:又不是战争年代,也早已不是军人,何必如此匆忙!而我却觉得再正常不过了。或许,这就是“永远的铁道兵”吧!
另,每逢八一建军节,我所在的项目部都要会餐,以纪念和庆祝这个伟大的日子。转业老兵们总是兴高彩烈地互相敬酒祝贺,俨然还是军人。可见,“永远的铁道兵”,不仅是高层,而且同样是甚层老兵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