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战友梁君、张天国作品
我的公众号订户主要是三类:中国铁建员工,铁道兵战友,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和收藏界朋友。
我很想在公众号推介中国铁建员工的作品,作为桥梁和纽带,架接铁道兵战友与中铁建职工(铁道兵传人)及社会的联络。我这样想过,并将实行时,就要对推介的对象做选择。
无需讳言,铁道兵35年历史,兵改工今年正好35年,前35年的文学艺术成就很大,音乐、小说、美术创作等在全国、全军具有影响的作品举不胜举: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小说《激战无名川》,儿童文学《南瓜生蛋的秘密》等脍炙人口。兵改工以后,中国铁建队伍整体的文化素质,文学创作人员的数量,都优越于铁道兵时期,也有一大批在文学创作上卓有成就的文艺工作者,如刘青、胡俊成、许德清、吴志义、朱海燕、李昌明、梁君、杜晓言、郭瑞民、姬建华、李良苏、张天国、张殿友、卫学昌、孟广顺、曾瀑等,但也多是从铁道兵时期开始创作的。
若将兵改工前后两个时期作比较,无疑后35年的文学艺术成就不及前35年。而相对中国文坛,后35年文学艺术比前35年繁荣兴旺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铁道兵时期,自上而下有比较庞大的专业艺术组织,如创作组、文工团或文艺宣传队,经常举办创作培训班,这对于文学艺术队伍的培养至关重要。另一个原因,主要是文学爱好者缺乏“”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热衷于急功近利的“见报率”“刊稿数”,汲汲于出书、获奖,其结果是文学创作的“隐形”队伍众,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少……这与美名远播海内外的大国企形象不能相得益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支队伍的文学创作的成果,三五年看不出大小,十年、二十年就知道差别。我们的文学爱好者和位高权重的领导思考一下有必要。
权作抛砖引玉之言。
今天推介战友梁君、张天国的作品。梁君从铁道兵时期开始文学创作,担任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仍然笔耕不辍,在《写作感言》中表达了对文学的敬畏以及创作的责任与担当。张天国是从战士中成长起来的诗人,早年在项目当统计员,原本能够成为“先富起来”的人,现在成了一名“穷诗人”。我对他们都佩服!
思念滴血穿过的时间
——致战友肖林
张天国
昨晚,在时间深处认出你
人群熙攘,再无他人
醉酒,饮茶,踱步,远望
都是你。此刻
提笔是你
搁笔也是你
梦里梦外,还是你
思念出血,穿云破雾
时间穿孔去看你
三十四年前,一阵风
把两粒种子撒向铁道兵军营
又一阵风,把两株青苗
从绿色里拔出
栽种在千山万水
我不知道你的诗意阑珊
你不知道我的天涯流浪
足球场上那张搭肩黑白照
染黄了时间的距离
你白皙的脸庞,照亮了
我脸上的青春痘
荷尔蒙过剩的岁月
储藏了彼此撼山的阳刚
拥抱,对望
白云留不住的苍狗
时间斑白悬挂两鬓
说什么,怎么说
无语,无语
时间穿底
起床号的嘹亮
吹响早操口令里的晨跑
饭前的军歌
你在左边嘹亮
我在右边铿锵
露天电影广场拉歌赛
我们抬高八度争第一
我伸出左手
你伸出右手
铁道兵的双臂平行成轨
从东铺向西
汽笛的朗诵,抵达远方
方脸映白的高领毛衣
操场上摩托转圈的潇洒
城市兵的洒脱随意
服务部女郎误把你当高干子弟
限购的中华烟唯你可以随喜
军营里亮起多少羡慕妒意
营房外,树荫清凉
托尔斯泰和小仲马相继来访
你说安娜卡列尼娜撞火车
我谈玛格丽特坟前祭茶花
普希金决斗倒下的影子
拜伦普罗米修斯的反抗
唐吉珂德挑风车的侠骨
唐诗宋词的韵脚
你说你的薛宝钗
我想我的林黛玉
熄灯号早已睡去
夜影散布了月明星稀
激情点燃了我们的风花雪月
历历旧事只能重提
无法回去再拾军绿
年轻的时间挂满胡须
一担米吃去一大半
剩余的必须省下一粒两粒
喂养数十年久别的荒寂
你在江油诗城翘望
我在巴渝雾都梦语
巴山蜀水里的两个点
从此不再断续
话长纸短
此处省略一万句
回家
少时离家,初芽拱破门前泥土
母亲脚步健硕,敲响村口
那时,不知是故乡抛弃了我
还是我,抛弃了故乡的母亲
从故乡,穿戴一片山水
老家的绿,盛开了柴达木的春天
铁道兵的坚硬,硬过冻土
坚石砌筑的唐古拉山
以高过地理极限的海拔
拒绝云路呼吸,拒绝抵达拉萨
无数嫩绿的雌芽
移栽到坚冰酣睡的昆仑腹地
故乡,在这里复活
母亲在故乡守候远方
我在风雪肆虐的邮路上
签收漫长的抵达,正如母亲
接过柴达木寄回的荒凉
回家的路越修越远
见母亲,只能靠梦的施舍
隧道,路基,钢轨,冰川
失眠,晕眩,鼻血,生饭
这些挤满高原的元素
要么在行走的风里重复
要么重复在行走的雪里
回家太奢侈
夹生的青春提前透支
拉响汽笛是回家唯一的间隙
终于,第一次回家
半闭的门里,不见母亲
几年不见的狗,冲我狂吠
母亲在屋后扔掉锄头
攥一把青菜看我
母亲抬手擦泪,擦不去
我满脸陌生的高原红
母亲雪花满头,惊讶无语
从此,离家,回家
都在路上跌宕遥远
母亲历数年关的皱褶
覆盖了我的坎坷
我拉长无限的里程
逼近母亲渐行渐远的期盼
时间迁徙,从不回头
当我回头时,母亲
已时间掐断
从此,我无家可回
我在另一条堵塞的道路
看见已完工的大道上
熙熙攘攘
-
铁道兵!一个响亮的名字,一支英雄的部队,一段光辉的历史。岁月流转,兵种消失,但那些血与泪、钢与火凝结的历史如史歌般长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铁道兵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长存于这天地之间!中国铁建人,..
河边草浏览:31788次 评论:2条
- 2018-08-05 01:51
-
导读这是一个关于中国铁道兵传奇历史的故事,之所以说传奇,是她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她总是伴随着中国大变革时期的关键事件,并经常以主角的身份演绎着惊天动地的故事。我们回望,会惊奇的发现,铁道兵用他们的双手构..
河边草浏览:30849次 评论:0条
- 2018-08-05 01:50
-
永远的铁道兵,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一项值得所有铁建人终身奋斗的崇高目标。来到单位的时间已不算短,对于第一代铁道兵的印象只停留于公司保留的宣传片上,只能通过仅存的影像作品来想象他们曾经艰..
河边草浏览:29636次 评论:0条
- 2018-08-04 23:39
-
我小时候爱看小人书,记得在一本画刊中曾看过一个叫《南瓜生蛋的秘密》的连环画。故事讲的是部队某连通讯员帮助炊事班长切南瓜,不料却从南瓜里滚出了一窝鸡蛋。南瓜生蛋,这是怎么一回事?经过通讯员一番深入细致的..
河边草浏览:29991次 评论:0条
- 2018-07-18 08:45
-
“我的家乡就在成昆铁路旁的禄丰县黑井镇,从小就对这条险峻的铁路印象深刻。还在读高中时,我就接触过许多铁道兵,听到过他们的许多感人事迹。”刘祖武(云南日报总编辑)说,上世纪70年代他又亲自到成昆线工地采访..
河边草浏览:29156次 评论:0条
- 2018-07-18 08:45
-
修建广通至一平浪间的铁路时,一名炊事员往工地送饭菜,他经过一片树林时,一条毒蛇突然从树上窜下,在他的太阳穴上咬了一口。为了让战士们准时吃上饭,炊事员顾不上看伤口,仍挑着饭菜往工地赶,等战士们发现时,他..
河边草浏览:29476次 评论:1条
- 2018-07-18 08:44
-
梁忠孟(1926—1977) 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央军委命名“雷锋式的好干部”。1947年7月参加人民军队,同年9月,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光荣入党。他冲锋陷阵,出生入死,立下战功。1954年,从抗美援朝战场上回国后,一心扑在..
河边草浏览:29467次 评论:0条
- 2018-07-18 08:44
-
某部一连连长向战士们讲述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铁道部队创造“活动螺丝把”的故事,教育战士发扬革命光荣传统,争取更大胜利。
河边草浏览:28932次 评论:0条
- 2018-07-18 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