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之
陈力,男,汉族,江西省宁都县人,中共党员,1959年4月至1966年2月,任铁道兵政治部主任。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江西省宁都县固厚区黄砂乡秘书。1932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十二团通信员、第四师政治部政治指导员、组织干事,红一军团教导队政治指导员。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参加了广昌战斗。长征途中,参加遵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直罗镇战役。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1月,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二四四旅六八八团组织股长,参加平型关战役。平型关战役后,随同部队参与攻击晋东北日军的战斗,收复数座县城。在部队沿正太路南下时,依托太行、太岳山脉,创建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参与粉碎日军对根据地“八路围攻”的作战。1938年参加反击日军向上党进攻的战斗。1939年12月,任太行军区新一旅一团政治委员,率部参与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制造“十二月事变”的战斗,巩固发展了太行根据地。1940年8月,在百团大战中,参与左翼破击队,破击平汉铁路元氏至安阳段铁路,拔除日军铁路交通线。百团大战后,日军调集近万人,对太行地区进行报复性“扫荡”。陈力率部进行反“扫荡”作战,粉碎了日军的进攻,保卫了根据地的安全。1941年12月,任太岳军区第四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此时,华北日军对太岳军区进行春、夏季“扫荡”。陈力参与军分区领导指挥反“扫荡”作战,打破了日军的进攻。1943年10月,日军采用“滚动式”新战法,对中条山地区的太岳第四军分区进行“扫荡”,陈力和军分区领导一起,指挥部队采取就地分散坚持,主动出击的战法,给日军以大力杀伤,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部队,以解放豫北地区为重点发起攻势作战。陈力与第四军分区领导率部会同第二军分区部队进行第二次豫北战役,攻占日军、日伪军据点40余处,控制了黄河北岸广大乡村,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参与指挥第四军分区部队对日军发动反攻作战,大量收复失地,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任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长,1945年6月和9月,参加粉碎蒋介石对解放区进攻的中原突围和保卫张家口战役战斗。1947年参加鲁南歼灭国民党军9个半旅的战斗。1948年参加反围国民党军大别山战斗。10月,任华北军大炮兵大队政治委员,为炮兵部队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8月,任铁道兵团政治部副主任。1954年11月,任铁道兵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政治部主任。陈力刚到铁道兵团工作时,正值朝鲜战争处于关键时刻,为支援朝鲜人民抗击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三个师(后扩编为四个师)两个独立团,奉命于1950年11月6日先后入朝,遂行战地铁道保障任务。1951年2月,为加强铁道兵团在朝部队的抢修指挥,遵照中央军委指示,组成铁道兵团前方指挥所(简称前指),由兵团副司令员李寿轩与政治部副主任陈力率领,于2月18日入朝,受志愿军司令部与东北军区司令部领导。8月,遵照中央军委指示,铁道兵团领导机关与东北军区运输司令部在沈阳成立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陈力任联运政治部副主任。12月23日,为加强前线铁道抢修、军事运输与防护的组织指挥,成立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前方运输司令部,陈力任前运司政治部副主任,负责抢修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
陈力在抗美援朝两年多时间里,在政治工作上,着重抓了三点:一是紧紧围绕以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为基础的思想教育,深入宣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意义,教育全体官兵正确认识美帝本质,树立长期艰苦的抗美援朝思想及明确“工程任务即是战斗任务”的思想,提倡革命英雄主义,激发部队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二是倡导在部队中深入开展立功创模活动。他要求各级政治部门,在检查支部工作和连队现场政治工作的同时,检查基层立功运动开展情况,把立功创模、宣扬好人好事作为抢修现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陈力的建议下,志愿军铁道兵团在朝鲜召开了两届庆功大会,及时宣扬在战争中涌现的英模人物,鼓舞士气。铁道兵团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了“一级英雄”杨连第,还有10名“二级英雄”与1名“二级模范”,全兵团有7929人立了功。立功运动的开展,调动了广大官兵的劳动热情,出色地完成了反轰炸抢修任务,创建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三是重视总结经验推动工作。陈力亲自组织兵团政治部总结“反轰炸斗争中政治工作的经验”,譬如第一师第一团九连怎样取得了坚守百岭川桥七十六昼夜的经验,充分反映了官兵在反轰炸抢修中,为保障大桥的畅通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在他的主导下,各师团政治机关,都注意总结了反轰炸抢修斗争中的经验,从而发挥了政治工作的统帅与保证作用,推动了各项任务的完成。
部队回国后,1954年3月,在北京成立铁道兵领导机关,同年11月,任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1956年4月,在中共铁道兵第一届党代表大会上,当选为铁道兵党委委员、党委常委。1959年4月,任政治部主任。在此期间,参与领导黎湛、鹰厦、包兰、贵昆等25条铁路干支线的修建。他关心部队思想政治建设,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在部队中进行教育贯彻落实,重视施工政治工作,深入开展劳动竞赛和立功运动,经常派工作组下部队调查研究总结政治工作经验。十分重视政治工作业务建设,组织编印了从1948年7月铁道纵队成立起到1967年止的政治工作文件汇编4辑,详细地记载了铁道兵发展史和政治工作历程,对如何做好政治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1958年还组织编印了《胜利之路》和《移山填海》两本书,作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建军十周年,系统地宣扬了铁道兵的英雄模范事迹和光辉战斗历程。“文化大革命”后休息养病。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全国党代表大会代表。1976年5月在北京逝世,终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