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首长:陈再道(下)
2017-08-30 梅梓祥
陈司令热爱铁道兵(上)
陈再道司令员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自幼父母双亡,靠叔父抚养成人。这样的家庭背景,使他与兵员多来自农村的铁道兵有着天然的亲近。1977年9月,他担任铁道兵司令员,5年间,是铁道兵全面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时期,也是因着精简整编、撤编,全体官兵感情跌荡起伏、百感交集的一段岁月。
在铁道兵的日子,陈司令同铁道兵党委班子成员一起,平反冤假错案;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施工生产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制定铁道兵发展规划,实行经费自给。获得自中央到地方、部队的高度评价。
陈再道司令员故去已二十多年,铁道兵指战员们追忆老司令员,最难以忘怀的是他热爱铁道兵部队,对机关干部、基层官兵在政治上、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
铁道兵机关大院面积小,住房紧张,许多干部在基层蹲山沟、住帐篷,调到机关没有住房。他亲自找机关所在地的海淀区领导,帮助解决机关住房用地。
他以古稀之年,经常深入施工一线,调查研究,关心群众冷暖、疾苦,解决了许多关乎连队战士生活、身体健康等方面的问题。
铁道兵撤编后,他一如既往地关心这支队伍。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到省市视察工作,只要当地有“铁道兵”的施工单位,他都会去看望、慰问、鼓励。“铁道兵”举办的活动,只要邀请,他大都会出席,如画展、铁道学院校庆、总医院开业等等。逢年过节,他还常常到干休所去看望曾经并肩战斗过的铁道兵战友……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6集纪录片《传奇上将陈再道》,第六集是《战将本色》,40分钟时长,“铁道兵”内容占一半,主要是相关人员口述陈司令对铁道兵建设的功绩,以及对铁道兵的深厚感情。
以下摘编于纪录片解说词,及截图——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陈再道被增补为中央委员。
从1977年9月,陈再道重返一线工作,担任铁道兵司令员后,虽已年近古稀,但还像当年打仗一样身先士卒、亲临火线指挥。从黑龙江的吴八老岛到金沙江畔,从长城脚下到巴山汉水,从南疆“火洲”到青藏高原的“生命禁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陈司令把铁道兵重要工程的施工现场几乎跑了个遍。当时,施工条件最艰苦的是南疆铁路和青藏铁路,要通过戈壁大坂和冰峰雪原。
陈再道的秘书张明鸣讲述:
到南疆线以后,晚上拉肚子他也不叫人,送到医院以后,打了两三天吊针。那时候陈司令已经快70岁了。到不到青藏线去?陈司令夫人也很担心,就青藏铁路的施工部队的整个的自然条件环境,比南疆线更要差。主意已经定了,他一定非要去不可。整个南疆线、青藏线,陈司令是一个团一个团地看,就有些条件很差的地方,都住的帐篷,这老头都进去到帐篷里去看,全程大约一千多公里,而且是和部队住在一起。他这样的作风,我觉得可能在铁道兵的历史上也是比较少的。
陈再道亲眼目睹和亲身体验了铁道兵指战员施工和生活条件的艰苦。在格尔木青藏线上的施工部队,三分之一的干部由于高原缺氧等原因患有严重慢性病,不少战士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陈司令在铁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