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首长:刘贤权
刘贤权(1915.9—1992.6),江西省吉安县富田乡人,开国少将, 1968年9月至1975年4月任铁道兵政治委员、司令员。
刘贤权13岁年任村少先队队长,14岁参加共产党,15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历任战士、班长、青年干事、连政治指导员、师卫生部政治委员。在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中,参加龙冈、乐安、高兴圩、东坡、黄陂、大雄关、硝石等战斗,负伤。长征途中,任红二师卫生部政治委员,负责组织伤病员救治与收容工作。红军到陕北后,参加直罗镇与东征、西征战役战斗。
1948年,刘贤权任东北民主联军一纵队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治部民运干事,1937年9月任一一五师教导大队民运股股长,1937年11月任三四三旅政治部民运科科长。1938年8月任冀鲁边区挺进纵队政治部民运部部长兼统战部部长,同时兼任乐陵(靖远)区政治部主任和冀鲁边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主任,1939年2月任挺进纵队五支队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1940年5月任冀鲁豫军区运河支队政治部主任。1940年9月任鲁西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12月任冀鲁边军区政治部主任、冀鲁边军区代司令员。1944年3月任山东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担任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军区警备第六旅旅长、东北绥宁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合江军区牡丹江军分区司令员,绥宁军区司令员。1947年1月任合江军区富锦军分区司令员。1947年7月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三师政治委员。1948年3月任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三师师长。1949年3月起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三十八军一一四师师长。
中国共产党铁道兵第四届委员会全体委员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任第三十八军副军长,同年7月,任第四十七军副军长,率部参加湘南剿匪,平息匪患。1951年2月,第四十七军抗美援朝,担负临津江以东、铁原以西正面40公里、纵深20公里的防务。刘贤权亲临前沿阵地一○四师坐阵指挥,修建能攻能守的坑道防御阵地,在5个半月的防御作战中,第四十七军与美军骑一师进行大小战斗252次,阵地坚如磐石,美军未能前进一步。1951年12月,由第三十九军接替防务。1952年10月,任第四十七军政治委员,率部再返前线,先后与美军第二师、第七师等作32次。1953年7月27日停战,刘贤权回国,次年8月,任海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1955年2月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1957年10月任第三十八军军长。1960年5月任沈阳军区副参谋长。1963年6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青海省军区司令员,1967年8月12日,任青海省革命委员会主任、省委书记。1968年3月任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1968年8月任铁道兵政治委员,1969年5月任铁道兵司令员(1970年至1974年兼任国务院文化组副组长)。1975年4月调任济南军区。
中共铁道兵第四届代表大会选举刘贤权等49 人组成中共铁道兵第四届委员会。刘贤权(左1)当选为第一书记,宋维栻(左2) 当选为第二书记,罗华生当选为副书记。
刘贤权任铁道兵政治委员、司令员期间,正是三线建设决战决胜的阶段,贵昆、成昆、襄渝、京原铁路和北京地下铁道的建设相继全面展开。按照毛泽东主席关于加快三线建设的重要指示,刘贤权认真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科学组织、领导指挥铁道兵部队施工。1969年11月,他带机关干部,到成昆、襄渝铁路施工现场调查指导,强调“走马观花不是调查”,穿水靴,戴安全帽,深入到隧道、桥梁和线路作业点,同干部战士交谈,听取各方建议,发现问题就地解决。
经过调查,他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提出了解决施工部队施工安全、战士洗澡、改善伙食的三条措施,受到官兵欢迎。之后,他还先后到嫩林铁路、嫩江农场和京原线(北京至原平)调研。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通车,刘贤权参加通车典礼大会并讲话。1972年以后,铁道兵施工重点由“三线”转到“三北”(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先后承担京通、青藏、南疆等铁路的修建。刘贤权主持召开铁道兵工程会议,总结经验,制定铁路修建规划。军委副主席叶剑英等领导参加会议,对铁道兵的工作给予高度赞扬。
1975年2月,刘贤权陪同王震副总理接见出席铁道兵工程会议的代表。
北京地下铁道建设工程,第一期工程22.9公里于1969年国庆节基本建成。第二期工程建设,周恩来总理指示地下铁道施工由铁道兵统一领导,北京地铁工程局的施工队伍改编为铁道兵第十五师,刘贤权担任北京地下铁道施工领导小组组长,成员有北京市、北京军区、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参加。刘贤权深感责任重大,他阅览国外地铁施工资料,对整编、施工抓得紧、抓得细,做到整编、施工两不误,出色完成任务。
刘贤权任职铁道兵期间,由于文革影响,铁道兵机关和院校受到严重破坏。铁道兵领导班子11名常委,9人被打倒或是靠边站。刘贤权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工作,不到半年,召开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党委,调整、充实各级领导班子。通过谈心,消除派性,纠正冤假错案,逐步解放了一批干部,将机关工作中心转移到指导部队施工生产方面,促进了施工生产任务的完成。
刘贤权任职铁道兵期间,领导开工修建的铁路干支线计14条,通车里程达2900余公里。1975年4月,调济南军区任副司令员、顾问。
刘贤权1955年被授于少将军衔。当选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届中央委员。1992年6月在山东济南逝世,终年77岁。
原铁道兵副政委王贵德题词称赞刘贤权。
刘贤权逝世后,原铁道兵副司令员彭海贵、原长沙铁道兵学校校长和平、原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副司令顾秀、原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副政委杨旭初、原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副书记夏良振等人撰写回忆文章,追忆、缅怀刘贤权为铁道兵的发展、建设作出的不朽功勋。
(本文参照吕连亭、樊鸿锡、刘忠杰、刘贤福、唐飞编著的《功彪青史》一书及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