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鸿锡
贵昆铁路东起贵阳,西抵昆明,全长621千米,于1958年开工。2007年,为了适应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贵昆铁路位于乌蒙山腹地的六盘水至沾益段进行升级改造,由单线建为复线。2012年12月,新建的六沾复线完成拨接,至此,运营半个世纪的贵昆铁路六盘水-沾益区间全部退出历史舞台。贵昆铁路是铁道兵历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是全体铁道兵心中难忘的记忆。如今,这条蜿蜒在西南地区的钢铁长龙,将继续传唱铁道兵铁与血的传奇……
上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分析,制定了加强国防、加速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为落实中央关于贵昆铁路务于1966年修通的决定,总参谋部电令调铁道兵笫1、5、7、8、10师进驻西南地区指定地点,一场由30万人参加的西南三线铁路建设大会战拉开序幕。乌蒙山区前后300公里困难地段是此次会战的关键地段,也是铁道兵的主要施工任务。贯穿乌蒙山区137公里的线路上要开凿72座总长36公里的隧道,架设70多座桥梁和200多个涵洞。在没有公路的情况下,战士们背着粮食、工具、武器、被服等六七十斤重的物品,翻山越岭进驻施工现场。
梅花山隧道位于乌蒙山区,全长3968米,是贵昆线的艰巨工程之一。这座隧道要通过5个大断层,并有多处暗河、溶洞和煤层。1965年9月隧道出口平行导坑内出现大量涌水,每昼夜最大涌水量达5万多吨,掘进施工受阻。施工部队经反复研究,通过排堵相结合的整治办法,终于征服了汹涌的地下水,保证了隧道开挖的顺利进行。经过1年半的艰苦奋战,隧道工程于1966年2月全部完成,为全线提前通车创造了条件。
云贵接壤的天生桥是贵昆线上施工难度最大的桥梁工程。天生桥是横在滇黔天险老虎嘴和狮子口两山之间的一块巨大岩石,急湍的河水从岩下穿过,形成一座天然的拱桥。铁道兵战士们就是在这个天生桥上架设60多米高、500多米长的特大桥。桥两头,线路要掰开老虎嘴、钻进狮子口,还要分别开凿一公里和两公里的长隧道。站在天生桥上,俯瞰崖下的流水,霹雳一般的涛声回荡在山谷。建桥的过程中困难重重,首先是饮水难。山高谷深,坡陡路滑,炊事员从谷底担水上山每天最多3趟,连煮饭都不够。每到下雨大家都把脸盆等器具拿出来接雨水,即便如此,缺水的现实始终困扰着大家。如何将施工木料从300多米深的谷底运上山顶是摆在铁道兵战士面前的又一道难题。经过反复研究,施工部队冒着生命危险在老虎嘴下架起400多米长、重几千斤的天线,将大批木材绞运到施工现场。为减轻桥身自重,他们采用万能杆件拼装组成钢塔架桥墩,既保证了桥梁质量又提高了建桥速度。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终于建成了这座桥上桥,使这名副其实的天堑变成通途。
重点工程的胜利完成,为全线铺轨创造了前提条件。经过铁道兵部队、铁道部员工以及沿线民工的共同努力,贵昆线于1966年3月4日全线通车。在修建贵昆线的过程中,铁道兵部队共完成路基土石方5773万立方米,桥梁近15公里,隧道54公里,涵渠24公里,正线铺轨457公里。为表彰铁道兵部队、铁道部工程局员工以及沿线民工在贵昆铁路建设中的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特发函祝贺。
贵昆铁路建成通车,铁道兵施工部队按照原定部署陆续转驻成昆铁路沿线,一场更艰巨的成昆铁路大会战迅速展开。1970年6月底,成昆铁路全线接轨通车。贵昆、成昆铁路的建成,对于改善西南地区的交通状况,密切西南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加强各民族间团结,特别是对于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