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报纸:团结战斗的胜利凯歌
《大成隧道1971》是陈迎春战友追忆1971年特大山洪倒灌襄渝铁路大成隧道的文章。作品发布后,不少当年的亲历者留言,依然记忆犹新、悲伤不已。原《铁道兵》编辑李雪安老师留言,他参与了这个事件的新闻报道,长篇通讯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四川日报》等报刊发表。
我找到1971年8月3日《解放军报》,今天全文转发。
通讯《团结战斗的胜利凯歌》4千多字,主要报道广大军民齐心协力、奋力抢险的先进事迹。荡气回肠,百感交集。通讯隐去了32人的牺牲,包括一等功臣成求仁。通讯中的英雄连长黄恭卫、文书罗贤树,在这次抢险中也荣立一等功。
这是襄渝铁路建设过程中的大事件,这些有限的文字不能表达其万一。希望当年的建设者,见仁见智,回忆、追叙更多的事情的前因后果。报纸、杂志的宣传,是当时的政治需要。时间,湮灭了太多的英雄与悲剧,我们有责任记录,让历史告诉未来。
团结战斗的胜利凯歌
—记铁道兵某部指战员和民兵抗洪抢险的英雄事迹
连日彤云密布,暴雨倾盆。
高山上的青松在暴风雨中挺然屹立,显得更加苍劲葱郁,倔强峥嵘。
铁道兵某部指战员和广大民兵为了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正在某地的崇山峻岭中緊张地修建着一条重要铁路。
事情就发生在这条线路的十七号隧道中段。
五月中旬的一天,由于连降暴雨,工地上突然爆发了四十多年来罕见的特大山洪。七沟八岭的洪水掀起一人多高的浪头,一齐涌进隧道附近的响水河。洪
水奔腾翻滚冲垮了上游的水坝,冲坍了工地上的防洪设施,漫过了梯坎高坡,排山倒海似地向隧道一号“天窗”袭来。一号“天窗”的表面,顿时变成了一片汪洋。
洪水盖住井口,卷着泥沙,汹涌地向隧道里冲去。仅十分钟的时间,就灌满了从一号“天窗”到四号斜井的数百米隧道。然后,又冲出了斜井,水位超出隧
道导坑的最高点三米多。
这时,在这个地段施工的绝大多数民兵已安全离开险区,但还有一些同志来不及撤离,被洪水封在峒里。
(一)
情况万分火急!
铁道兵党委连夜召开常委紧急会议,迅速给抗洪抢险部队发出指示,并派一位党委成员、副司令员乘空军特派的专机,冲破浓云密雾来到现场指挥战斗。
工地上遇险的消息,紧连着千万颗急切的心。
公路上,车轮滚滚……
在附近施工的兄弟部队领导同志赶到了现场,省军区、军分区、人民武装部、所在地区的党组织和革委会负责同志也都火速赶来。
联合抗洪抢险指挥部迅速成立!
抢险工地上,出现了一派团结战斗的火热场面。人们万众一心、全力以赴。指战员们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民兵战士踩泥涉水在紧张战斗;过路的运输车队掉转车头积极参战;路过工地的人们马上抬起了堵洪的草袋;散居在三山五岭上的贫下中农,举着松明火把,端盆提桶,扛着水车投入了抗洪行列;年迈的大爷、大娘听说堵洪需要草袋,马上卷起床上的铺草,急忙编织,连夜送到。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汇成了一支抗洪抢险大军。
洪水继续向一号“天窗”急速涌进。抢救阶级兄弟的首要任务,就是挡住滚滚而来的洪水,降低峒里水位。
改河分洪、堵口截流的战斗在紧张地进行。各级领导干部、共产党员带领抢险群众踩烂泥,顶急流,扛木料,抬石头……
突然,广播里传来对岸急需推土机司机的通知,但山洪把附近地段冲得桥塌路断,只有一根杯口粗的钢管横跨响水河两岸,在洪峰中时隐时现。
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机械连副排长、共产党员李永明听到广播后,立即放下手中的装土草袋,冲向激流。李永明一遍又一遍地背诵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用胳膊紧紧夹着钢管,迎着狂风巨浪,顽强地冲过了激流。推土机司机们,跟在他的后面纷纷赶来。他们开动“战车”,移山开河。
堵口截流工程进展很快,拦截洪水的堤坝眼看就要合围了。这时,乌云翻腾,风狂雨猛,水势汹涌,流速加快,土袋扔进水里立即被卷走,新筑的堤坝眼看要被冲塌。在这危急关头,共产党员贺淑荣高喊着:“共产党员们,要以革命利益为第一生命!”跳进了滚滚的激流,用身体堵住缺口。在他的带动下,几十名干部战士一齐跳了下去,手挽手,心连心,筑起了一道冲不垮的“人堤”。
贺淑荣是铁道兵某部十七连班长。他已病了四天,听到阶级兄弟遇险的消息,急忙来到抢险现场。领导和同志们要他回去休息,他说:“共产党员的心里只能装着党和人民,不能装着自己。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愿献出一切。”在最后合围时,需要投扔大块石料,因缺口狭窄,水中人多,搞不好容易砸伤人。贺淑荣再三要求同志们上岸,他说:“这里危险,留下我一个。”大家怕砸着他,投扔石块时有些迟疑。他屹立水中,高声呼喊:“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了抢救阶级兄弟,同志们,向我这里扔!”大家含着激动的泪水,搬起一块块石头,大胆、准确地投进缺口。水柱冲起,浪花飞溅,威胁峒内阶级兄弟安全的洪水终于被拦腰斩断了。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