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19部队铁兵子弟重走父辈路
00619部队铁兵子弟重走父辈路
00619部队铁兵子弟在四川都江堰紫坪铺白沙留影
(前言:这是两年前的一个老故事,因为给一个微信公众号写这个故事,所以也费了些笔墨,既然费了些功夫,不如把这篇文章发到我的博客,所以就把这个老故事重新发了出来。)
一遇到原基建工程兵61支队(解放军00619部队)的铁兵子弟聚会时,大家谈论最多的一个地方就是四川都江堰白沙。这是我们青少年时生活过的地方,是我们父辈为祖国建设汶川映秀湾水电站艰苦奋斗的地方,是我们当知青后回到家感到温暖的地方。我们这些00619部队的子弟一谈起都江堰白沙,总免不了激动,总免不了牵挂,于是流落在祖国各地的00619部队铁兵子弟,总想再回四川都江堰白沙,找找寻梦的地方,找找儿时的回忆,了结心中的牵挂。
终于我们这些00619部队的铁兵子弟忍不住心中的那份向往,终于我们放下手中繁忙的工作,终于我们暂时放弃天伦之乐,终于我们朝着都江堰出发了。
2015年2月14日---16日,原00619部队铁兵后代70余人,怀着太多的激动,太多的思念,太多的渴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魂牵梦绕的都江堰,召开“00619部队铁道兵后代都江堰联谊会”。虽然这是两年前的事,但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记。
这70余人集结的情况还有一个过程,00619部队铁兵子弟张建珍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去年春节,妹妹云珍来深圳度假,闲聊时给我推荐了原00619部队铁兵子弟刘林林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勾起了我对少年时代的回忆,儿时在都江堰的生活经历如同一幕幕老电影回放在眼前,我不禁热血沸腾,思绪连篇。
我迫不及待地把刘林林的这篇文章转发给了我的老邻居、老校友兼老战友张广辉。广辉阅后亦激动不已,多次打电话向我了解五师子弟的分布情况,并产生了组织一次铁五师后代聚会的念头。
没过多久,广辉建立了网上联系群,群里人数一天天多了起来。铁五师王占斌的女儿王英首先在群里发起组织原铁五师子弟聚会的倡议,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提议很快便在群里得到了反应,无论在天涯海角还是近在咫尺,心中的激情瞬间被点燃,语音频频,文字篇篇,老老少少呼亲唤友,按捺不住的思念之情溢满网群。
2015年6月14日,在发起人王英、张广辉的精心组织下,70多名“铁二代”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踏着英雄的足迹,千里迢迢从大江南北自愿赶往父辈们战斗和生活过的都江堰、白沙河以及映秀湾畔欢聚一堂。
如今聚会早已结束,但网群里的热情仍然没有丝毫减弱,来自祖国各地的铁五师子弟把参加活动的照片、心得、感想和回忆不断地上传到网群互诉衷肠。每次当我看到那么多亲切的身影在握手相拥的时候,不由得洗泪涟涟,思绪万千。”
我们这些铁兵子弟重返回到都江堰,回到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一个让我们不回去心就放不平的地方。我们回到都江堰,见到那几十年未见的发小,同学、邻居、战友,打开珍藏在心中的记忆,敞开密封在心中40多年的心扉,畅谈当年的友情.
分别的时间太久了,几十年转瞬即逝,恍若昨天。当我们这些铁兵后代相聚在都江堰香港喜悦宾馆时,我们热烈握手,相互拥抱,激动的泪花在我们眼眶内滚动,我们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
昔日一群青春年少的小伙子、毛丫头如今两鬓斑白,都变成了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很多人有了孙子和外甥。大家一见面就问:“你猜我是谁?”尽管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你的表情还是你年轻时的摸样,你的笑容依然是那么灿烂。铁二代相聚对大家来说是最愉悦的事情,最高兴的事情。通过相聚,增进了之间的友情。相聚时,我们依然还像在几十年时那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交流情感,互通信息。大家相聚我们洒下的是笑语,倾诉的是衷肠,收获的是梦想,放飞的是希望。
我们70余名铁兵子弟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有从辽阔的东北大地,渤海之滨大连来的;有来自东海之滨的上海,有来自河西走廊的,甘肃兰州,张掖的, 有来自从天津的,有来自革命火种的发源地江西南昌,有来自陕西咸阳,榆林,有来自祖国的首都北京,有来自石家庄,来自山西广袤的土地。来自四川的成都,德阳,来自湖北的宜昌,河南的周口、河北的保定的。
我们的父辈来自铁五师。铁五师诞生于战争年代,原是晋缓军区独立十旅,1949年初,曾是第一野战军第七军十九师。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晋中战役,临汾战役,解放太原的战斗,参加了著名的扶郿战役,广元战役,参加了解放四川的战斗,接着参加了四川剿匪战斗。于1952年由步兵改为铁道兵五师,参加了抗美援朝。当1954年3月16日起奉命回国后,先后参加了修建东北森林铁路,福建鹰厦铁路,南福铁路,云贵高原的内昆铁路(中途下马),贵昆铁路,成昆铁路,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战功卓著、英模辈出,敢打硬仗、恶仗、不怕吃苦而著称的人民铁军。
1966年,铁五师调出400个干部(也就是我们的父辈),来到四川都江堰,与四川水电局组成了基建工程兵61支队(00619部队)。
在基建工程兵队伍中,有一个特别的情况,那就是每个师里都有来自铁道兵的干部队伍,基本上很多师都是400多名铁兵干部,原来铁道兵在北京修建地铁的两个师也整编为基建工程兵部队,所以基建工程兵和铁道兵有很深的渊源关系。
几十年来,基建工程兵这支英雄的队伍,为了祖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崛起,踏着铺满艰辛与坎坷的创业道路,历经追求、探索、百折不挠地奋斗,用血肉之躯,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建起了一座座在我国电力工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水利水电设施,完成了一项项急、难、险任务,被人们亲切地益为“水电雄师”。我想,这支出色队伍的成长不也是传承了铁道兵的坚强精神吗?基建工程兵61支队 1985年1月转入武警序列,成为武警水电第一总队。
上街游览都江堰,,一栋栋新修的高楼大厦,一条条宽阔整洁的街道,来来往往的车辆,竟使我怀疑这里在2008年发生过8级大地震,怎么连一点地震的影子都看不见。我又回到那熟悉的环境,到处是四川话的环境,我到自由市场,故意用四川话问:“这个菜几角钱?”四川话不念jiao ,念倔。我上次回来时的时间是2000年,已相隔15年,在我们70余人中自从1973、4年61部队离开都江堰后,几十年未回此地的人有的是。我们又看到了滚滚不息的岷江水,看到到处都是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好一派风景如画的景色。
“5·12”地震是一场巨大的灾难。都江堰是距离震中最近的城市,城市80%以上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山区、沿山区95%以上房屋损毁。但惊奇的是原来我在都江堰时所在的宁江机床厂由于楼房质量不错,而且这些楼房还是1965年建造的,没有一座楼房倒塌,但很多楼房虽有裂缝,可是却没有一人伤亡,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全国人民伸出援手、上海市对口援建、数不清的志愿者无私奉献……,我们看到了都江堰的进步:新建学校都能抵御八级强震;西部最好的县市级医疗中心,城区面积也扩大了几倍,很多居民都住上了新建的楼房,都江堰已变得越来越美。当地的居民说:“地震摇了2分钟,都江堰前进了20年。”真的,是这样的。
我在四川都江堰生活了13年。岷江水流在广阔的成都平原上,水网密布,再加上四川温暖的气候,一年四季田里都是绿油油的,都可以种庄稼,种蔬菜,所以物产丰富,价格低廉。聪明的四川人又创造了川菜,如今的川菜风行天下,闻名四海。
我虽然离开四川也已35年了,但对于四川味道却久久不能相忘。我喜欢川菜的麻辣,喜欢吃回锅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喜欢吃麻辣鸡块,喜欢吃川味酱豆腐。每次回四川我都要一饱口福,好好解解馋。我带大家到都江堰赵卖面店吃甜水面,大家都说吃到了地道的老味道。我和战友王建华、李铁军专门到南桥附近的小店,寻找当地的米花糖和桃片。李铁军连声称赞吃到了老味道。老味道让我们仿佛又回到几十年的都江堰,让我们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提起白沙,总免不了激动,免不了牵挂。这里曾是我们共同的家。总想看看白沙河水的清澈,远在天涯海角也总不能相忘。如今回到这清清世界,站在住过的老屋前我泪落如雨,漂泊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梦中的家!
都江堰紫坪铺白沙曾是我们共同的家。白沙距离都江堰市区乘汽车大约要20分钟。1966年组建基建工程兵61支队时,铁五师调来的400名干部和他们的家属就安排住在白沙,这里离建设映秀湾水电站地方还有一段距离,做汽车大概要一个多小时,
都江堰白沙河是岷江上游左岸的支流,因为下游河沙泛白而得名。白沙河水能资源丰富,水质也较为清澈。白沙河水咆哮,河两岸竹木葱郁,连绵山峰相峙,高山,浅溪,深谷,缓滩构成一幅幅绝美的山水画。
其实白沙说白了就像一个农村的村庄。当时一条低等级公路向虹口方向延伸,白沙公路两旁坐落着一栋栋平房,基本上都是四川水电局建造的。为了安排铁五师来的干部及家属的住房,腾出了一部分房子。我记得我们住的地方叫上白沙,腾出了两栋平房给铁兵及家属居住。实际上这些房子很简陋。我家分了两小间房子,大概有20平米左右。
都江堰白沙是我们这群00619部队铁二代最有感情,最多话题的地方,是我们最有青春活力的时候,承载了我们青少年时代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谊,太多的欢乐。每到星期六的下午,我们很多小伙伴,不约而同地来到白沙河畔,翘首前方,来迎接几十里外从映秀湾水电站回来度周日的父亲们。当满身疲惫的父辈们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那个高兴和喜悦的心情,几十年过去了,依然历历在目。我们在白沙有太多的故事,我们在白沙河滩上砸石子卖钱;我们在白沙河的激流中游泳,我差点因为游泳送了命;我们在白沙河中捡水柴;我们上山去砍柴,甚至有人中了漆毒包括我在内,有人迷了路天黑滑落下来受了伤,白沙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2015年6月15日,我们70余名铁兵子弟搭上公交车前往紫坪铺白沙,进行向往已久的寻根之旅,公交车沿着山路盘旋而上,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景物让我们兴奋不已。不知是谁轻声哼唱了“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引起了大伙激情嘹亮的歌唱,也引起了司机的注意,我们自豪地告诉司机,映秀湾水电站就是我们父辈们修建的,我们是回来看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白沙。
车到了白沙,幸运的是这些我们曾经住过的老房子保留了下来,2008年的8级地震,离汶川映秀湾地震中心也不过几十公里,这些老平房却屹立不倒,和它相聚不远的二王庙却损失严重,
看着离开几十年的老房子还在,“这是我们家住过的老房子!”,找到老房子使我们大家都亢奋不已。我们又仿佛回到了那个与父母、兄弟姐妹、邻居们生活的年代。我们笑着,高兴地叫着,蜂窝煤院的兄弟姐妹们甚至找见了儿时在幼儿园玩的滑滑梯,大家纷纷上了滑梯,又滑了下来,大家仿佛回到了幼儿时代,那个高兴劲实在没法提。
回家了,太亲切了!尽管物是人非,但我们的老房子还在。我仿佛看见我家的左邻右舍,王建华的妈妈曾经教我擀饺子皮,邻居两个小孩互相吵架的情形还互相吐口水,很多阿姨的摸样也浮现在面前。往事历历在目,许多的懂事也从这里开始。
不容易呀!分别三、四十年的邻居小孩能在几十年前住过的老屋前合影。当年的的邻居小孩,都变成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并且来自上海、江西、山西、辽宁、四川等地。不容易的合影,今后可能不会重现,聚会是短暂的,但记忆是长久的。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一刻!
我们的小兄弟史云生颇有文笔,他写道: 都江堰紫坪铺白沙!我们想你!就这样,您的六十六个孩子,携四十三年风雨,四十三年的思念,携千山万水,万缕云烟,一丝忐忑不安,相约2015年六月十五日来看您!昨日我们都江堰报到,都江堰下雨了,都江堰,您怎的哭了呢?眺望紫坪铺白沙的方向,我们也哭了。
他的深情让我们也感动。
下面是我们去汶川映秀湾水电站的寻根之旅。
映秀湾,因为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而闻名于世。而在1966年,它却是一个地处深山峡谷、人烟稀少、名不见经传的山乡小镇。
映秀镇位于都江堰与汶川之间,激流滚滚的岷江流经这里。沿江两岸山高坡陡、地势险峻,山脚是水流湍急的岷江,一条从灌县(后改为都江堰市)通往汶川县、通往阿坝州的土石公路依山傍水而建。
1966年,基建工程兵61支队(00619部队)一万多官兵战斗在映秀湾地区的高山峡谷之中,靠山傍水搭起木竹为墙、油毡为顶的住房,冬天雪花飞飘,寒风刺骨,他们敢打硬仗、善打硬仗,当年冬季就将岷江水流拦断,在岷江上建起拦河坝。他们从岷江左岸山脚开挖一条引水隧道,一直通到修建在山腹里的发电厂房,这别具一格的水电站,经过61支队广大官兵的艰苦奋战,并克服了重重难关,四个春秋的奋斗终于完成了建站任务,1971年第一台和第二台4.5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相继运行发电。1972年又接着安装了第三台。于是岷江干流上第一处水电站就顺利诞生,总装机容量是13.5万干瓦。它除了每年漂送木材50万立方米外,每年可以为成都地区提供7.1亿干瓦小时的电力。
我们坐汽车赶到了发电厂,遗憾的是因为其他原因没有去成拦河大坝。我们打着铁道兵子女又回来了的横幅站在发电厂门口,,我们仿佛感到前辈在天空上、在岷江水上,两岸的大山上在看着我们的重来,在聆听着我们从心中发出的呼喊:前辈我们来了!您们看到了嘛?您们听到了嘛?
我们心中默默地呼唤:前辈们和在修建水电站中英勇牺牲的勇士们,映秀的大山记得您,岷江水记得您,您修建的水电站记得您,头顶这片广阔无垠的蓝天记得您,汶川映秀的人民记得您,共和国记得您。
我们对父辈充满了尊敬,充满了敬仰,发自内心深处,我们为父辈而感到自豪,表示了对父辈深深的爱,爱的是那样热烈、那样的深沉。我们心中的呐喊声要让全世界都知道。
这是我们随父辈离开都江堰和汶川映秀湾后,第一次穿行在父辈和他们的战士们吃大苦耐大劳开凿的隧道前(大坝拦住岷江水到一定高度后,从江侧的大山打隧道引水到主发电厂房发电),第一次踏上父辈和他们的战士们用鲜血和生命修筑的水电站前,犹如儿时骑在父亲坚实宽广的肩头。为了圆我们寻根的梦,我们这些61支队的铁二代,怀着对父辈深深的爱回到四川,寻找父辈足迹,追忆父辈曾经在艰苦中奉献,追忆那些长留在大山深处的建设痕迹,我们撰写了许多令人动容的故事,把父辈的丰功伟绩展现在众人面前。
走进都江堰,走进都江堰白沙,走进汶川映秀湾,踏着先辈的脚印,寻找父亲的足迹,继承先辈的事业,将先辈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不忘铁兵精神,是我们这次聚会的宗旨。我们的激情还在,梦想还在,我们怀念先辈尊敬先辈,让先辈的事业,在我们这后辈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