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天刚暗下来,卧牛坝上各个帐篷的窗口上透出明亮的灯 光。劳动了一整天的战士们,这会正围坐在灯下,专心学习 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屆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 的报告》。
这段时期,钻天峰隧道进展顺利,党支部要求大家重温 毛主席这个光辉文献,使全连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和艰苦 奋斗的作风,明确治水胜利后的斗争还很艰巨,以便发扬成 绩,克服缺点,夺取更大的胜利。
杨占斌在班里同战士们共同学习到熄灯后,去各处检査 了一下岗哨,才回到连部。他掀帘走进帐篷,见里面没人,就 从墙上取下挎包,放在桌上,又从里面取出一本毛主席《在中 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的单 行本,端坐在折叠椅上,聚精会神地学习起来。
月亮升高了,星星儿多了,熄灯号吹过了,只有连部帐篷 里还亮着灯光。
电灯过不多会便闪烁一下,这表明隧道里正紧张而顺利 地在施工,那耗电量特大的装碴机一刻也不停地吞吐着石碴, 打夜班的战士和民兵正在争分夺秒地创高产哩。
杨占斌习惯于结合革命实践来学习革命理论。他把这部
光辉文献认真阅读一遍后,渐渐联想到前几天与副连长的那 次争论。自上次谈话以后,冯浩的认识并没有变化,态度也没 有好转,还是只钻在隧道里抓工程,而对日益发展的阶级斗争 漠不关心。这就象五个指头有一个翘向一边,怎么能握成有 力的拳头呢!杨占斌双手反复揉搓着,按得手指关节嘎叭响, 一双剑眉不知不觉蹙在一起了。
他用心思考着:为什么自己将赵建仁许多可疑的事都摆 出来了,副连长还是不能猛醒呢?难道是自己的看法错了?难 道赵建仁真象老冯所说的那样,是好心人说了几句错话吗?
他站起来,在帐篷里来回踱着: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真复杂啊!那些露着牙齿的毒蛇,叫你一眼就能够看得清,辨 得明;可那些化装成美女的毒蛇,惯用反革命两面派手法,嘴 里喊着革命口号,骨子里却干着反革命的勾当,确实使人一下 难于识别啊!
想着想着,杨占斌又坐下来,继续读着书。他反复思考着 下面这段话: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 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 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由,务必使同志们继续 地保持濛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缜地保 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他把这段话反复读了几遍,用铅笔在桌上敲着,脑子在认 真思考着:毛主席在民主革命胜利前夕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艰 苦奋斗的作风,看来,正是因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 征走完了第一步,而胜利以后的路程更长啊!为什么说胜利以 后的路程更长呢?联系毛主席的一贯教导,特别是联系三年 前,毛主席在八届十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来看,最根本的就是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 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毛主席这一重要 指示,正是根据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提 出来的啊!那么,我们要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在长期而 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夺取新的胜利,就必须按照毛主席的教导, 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
明亮的灯光照射在杨占斌严肃而兴奋的脸庞上,他那一 对晶亮的大眼睛里流露着坚定的光芒。他拔出钢笔,把自己的 体会恭正地写在笔记本上。当他写完抬起头来时,嘴角含笑, 剑眉舒展,兴奋地说:“不管阶级斗争多么复杂,只要咱们牢记 两个‘务必’,下决心在阶级斗争中艰苦作战,就不怕他们是明 着打,还是暗里打;是硬斗,还是软斗,我们都能够因势利导, 夺取胜利! ”
想到这儿,杨占斌情不自禁地一拳擂在桌子上。
“嗤卿……”桌上那个挎包里有两个小石子被震得滚了出
水
不。
杨占斌一看,急忙伸手把已经滚到桌边的石子按住,又从 挎包里拿出一个小包囊来。当他抓起石子正要往包囊里装 时,他的手微微颤动,目光长时间地看着包囊一动不动了。
从表面上看,这包囊用民间的土布缝成,里面装着几个普 通的石子,可此刻他的情绪为什么这般激动呢?
原来,这包囊并不是普通的土布,装的也不是普通的石 子啊!
二十年前,当小斌子他爹猛撞山主的狗腿子时,小斌子从 爹身上扯下了一块布片。从此,这块布片就再没有离开过杨 占斌。
他在罗家大院当小长工的苦难岁月里,每遭山主鞭打,小 斌子便要在背人处拿出这块布片来看看。
当红太阳的光辉照亮他的家乡,村上公审三角眼的时候, 小斌子拿着这布片第一个跳上台去,在大救星毛主席的巨像 面前,在乡亲们愤怒的口号声中,狠狠揍了那吃人不吐骨头的 恶霸一记响亮的耳光。
一九五三年冬天,杨占斌刚满十七岁,就光荣参军当了 铁道兵。当时部队正从朝鲜前线回国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 设。杨占斌心里多难受呀,他日夜梦想的是面对面、枪对枪地 同国内外阶级敌人打仗,好为世界上千千万万象爹一样含恨 死去的劳苦大众报仇,可现在,唉……有一天,团政委鲁征来 连队检查工作,杨占斌再也忍不住了,拿着这块布片冲到首长 面前,含泪叙述着自己的身世和愿望,末了说首长,我什么 时候才能去同阶级敌人打仗呢?”
鲁征被他炽热的阶级深情所感染,接过布片,深思良久, 才亲切地抚着他的肩头说:“小同志,你要懂得,今天社会主义 建设所取得的每一成就,就是为最后埋葬帝国主义,彻底解放 全人类创造条件!所以说,我们现在就是在同阶级敌人进行 战斗啊!”鲁征的话解开了他思想上的疙瘩。从此,他积极参 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视修路如打仗,决心要把祖 国的锦绣河山铺满钢铁网。
参军的第二年,在杨占斌入党的前夜,他向入党介绍人戴 平庄严表示为了普天下受苦人早日得到解放,我愿意做一 个铺路石子,垫在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革命的列车在自己身 上全速前进! ”说着,杨占斌掏出那块布片,情真意切地说:“班 长,我想用这块布片做个包囊,每修通一条铁路,就捡一颗石 子装在里边。”
戴平深情地问:“你为甚愿意做一个铺路石子呢?”
杨占斌满怀豪情地说:“班长,我看那铺路石子最坚强, 它个头不大,可承受的压力不小,它棱角分明,不怕狂风吹,不 怕暴雨打,革命需要它在哪里,它就在哪里把根扎。”
戴平被这崇高的思想深深打动了,伸手接过那块布片说: “你这个志愿很好啊,来,我替你缝! ”
*戴平从针线包里抽出长长的两股线,把它绞在一起,用手 轻轻揉搓着,搓呀,搓呀,直到搓得结结实实的了,才捧起那沾 着血迹的布片,把自己对战友、对阶级的全部深情凝聚在针尖 上,一针一针地缝着,缝着……
戴平缝完最后一针,把包囊递给杨占斌说:“给,你看合心 意吗?”
杨占斌双手捧着小小包囊,望着戴平那充满希望和信任 的目光,铿锵有力地说:“班长,我一定用铺路石子把这包囊装 满,也决心象铺路石子一样,党叫我到哪里,我就到哪里,为 共产主义大道奠基,为革命列车飞奔长鸣贡献力量,永远战 斗!”
每当在斗争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杨占斌总要拿出包襄来 看看。今天,当一场新的严重斗争即将到来的时候,又看见了 这沾有亲人鲜血的包囊,难怪他的心情这么激动啊!
杨占斌凝神看了一会,将包囊里的七颗石子全部倒出来, 放在桌上用手轻轻地揩拭着。这是七颗普通的石子,可是,杨 占斌却为它付出过多少艰辛的劳动啊!这煤一样乌黑发亮的 石子,拾自白雪皑皑的兴安岭;这沉甸甸的铁矿石,几年前还 沉睡在海南岛上;这嵌着海贝的化石,是从厦门长堤下捞起 的……这七颗普通的石子,代表着祖国大地上新建的七条钢 铁大道啊!
杨占斌把七颗石子一个个揩净后,边装边喃喃自语说: “一定要迎着阶级斗争的风浪前进,把第八颗石子早日装进包 囊里!”
正在这时,戴平掀帘走进帐篷,把手中的《毛泽东选集》和 讲课提纲往桌上一搁,说:“嗬,还在用功呀! ”
杨占斌把石子装进包囊,说:“怎么,你给坎事班补课这会 才完?”
“先同大伙磨了一阵豆子,快熄灯了才开始讲的。”戴平嘴 里这么说着,顺手把桌上的学习笔记本拿起来看,渐渐被战友 的学习体会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要把社会 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在长期而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夺取新的胜 利,就必须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 风。”他念到这儿,仰起脸来,向战友投过赞扬的目光,说:“嗯, 很深刻。老杨,你是仗越打越精,书越读越明呀。这体会总结 得很好,和当前的情况也结合得很紧。这倒使我联想起一个 问题……”
“哦,什么问题?”
“我在琢磨,进山快一年了,部队吃了许多苦头,也经受了 一定锻炼,从表面上看,现在干部战士情绪高,斗志旺,苦呀累 的全不在话下。可是,长期吃苦的思想准备咋样?对艰苦奋 斗的认识又咋样?我看,按毛主席的教导来检查还是存在问 题哩。”
“是有这么个问题,”杨占斌说,“自从战胜洪水以后,工地 上是喜事说不完,捷报到处传,走的平坦道,开的顺风船,有的 同志便认为这下单等火车来奏胜利曲啦! ”
戴平说嗯,这可不是小事。”
杨占斌接着说有了这种情绪,不仅会影响工程任务的 圆满完成,更重要的是会影响革命意志哪。”
戴平抽出一支香烟,点燃吸了一口,才说:“还有一件事, 昨天我又同老冯谈了谈,他还是看不到阶级斗争的严重性。 看来,要使他警觉起来,需要我们继续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 作,更需要事实的教育啊!”
杨占斌点了点头,在心里暗自思忖:要保卫铁路建设的顺 利进行,需要我们艰苦地对敌作战。要使战友很快觉悟,也需 要早日弄清眼前这场阶级斗争的真相。他抬头望着戴平说: “指导员,我有个想法,咱们要打好阶级斗争的进攻仗,应当选 好一个突破口。”
“突破口?好呀,你有甚具体想法?”
杨占斌把刚才学习时的一些想法对戴平谈了一遍,说: “赵建仁和田守昌的关系肯定有鬼,我们应当很好注意田守昌 的行动,争取从田守昌身上打开缺口,一步步向纵深发展。” “对!我完全同意。”
接着,他们又研究了如何具体突破的问题。
“当、当、当……”挂钟连续响了十二下。
“时间不早啦! ”杨占斌站起身来,顺手拿起床头的手电筒 说,“老戴,你明早还要进洞带班,快休息吧!我再检查一下岗 哨去。”
“走,我也查查铺去。”
不知是因为经过这场互相启发的谈心,还是因为夜深了 山沟里的空气格外冷清,当这两位亲密战友并肩走出帐篷时, 都觉得头脑更加清醒,前进的道路更加明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