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快速抢建公路,改善越西北地区交通
根据中、越两国政府签订的中国援助越南修建公路的协定,第6支队主要担 负了 8、10、12号3条公路的修建任务。这3条公路,位于越西北地区的老街、莱 州两省境内,是搞活越西北地区的重要公路干线,也是沟通越南北方边远地区与 内地的联系,加强中越、越老陆上交通的要道。它的修建,对越南人民的美救国 战争和发展繁荣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条公路中,8、10号公踔为第一期工程,12号公路为第二期工程。按照总的 要求,施工按先通车后完善,由东向西,逐步伸展,分期分段,集中突击的原则展 开。整个施工过程,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65年11月至1966年8月, 基本建成8号公路,并使10号公路达到粗通,同时做好12号公路的施工准备; 第二阶段,1966年8月至1967年2月,建成交付8号公路,力争10号公路基本 建成,12号公路莱州以北展开重点施工,莱州以南达到粗通;第三阶段,1967年 2月至1968年底,全支队集中兵力投入12号公路施工,争取竣工交付。全部工 程预计3年左右时间完成。第6支队广大指战员,在工程兵组建的修路工程指挥 部直接领导下,高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旗帜,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 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与敌机的轰炸破坏斗,与高I丨I顽石带来的困难斗, 与炎夏酷暑和雨天洪水斗,最终圆满完成了 3条公路的抢建任务。
抢建8号公路。8号公路,由老街至孟康。线路从老街的谷柳桥起,穿越老街 市区,沿南溪河东行,过板菲,经板楼、扣周等村镇,至距孟康县2,5公里的三叉 路止,实长17. 57公里。这条公路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扩建,不少地 段坡陡弯急,有几个地段平均每公里弯道在15?18个之间,最小曲线半径为15 米,最大纵坡为另外还有5公里长的越岭线,其中有的路段要在山岭峡 谷中通过,施工条件比较复杂。协议要求,1966年2月粗通,1967年3月完成。
这条公路,由第61团担负施工。支队党委提出,“8号公路是支队入越后抢 建的第一条公路,要修成速度快、质量好、路容整齐美观的中越友谊之路”。根据 支队党委的要求,该团经过周密的组织计划和深入的思想动员,于。65年11月 全面开工。全团干部战士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在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下,顶酷暑,踏泥潭,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奋勇向大自然开战,工程进展比较顺利。32公 里处的开挖路堑工程,从1966年5月进入雨季开始,部队一直在水、泥、坍方中 施工,工程进度慢,影响全线工期。在该路段施工的29分队,不畏艰难困苦,昼夜 轮班突击,终于搬掉了这个“拦路虎”,为全线开通创造了条件。施工过程中出现 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战士、共产党员陈声富,在一次石方作业时,突 然3块大岩石坍塌,他被万斤巨石紧紧卡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在这种情况下, 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关键时刻表现出了一个革命战士的硬骨头精神。经过部 队4个半小时的紧急抢救,才使他脱离了险境。经全体干部战士艰苦奋战,战胜 了一个个困难,终于1936年12月12日,按技术标准要求,比原定计划提前3个 月竣工交付。全线共完成路基土石方34丨45万立方米,桥梁5座、延长145米,涵 洞174座、延长1860米,防护工程2775立方米,铺设路面301. 02万平方米,取得 了入越抢建公路的首战胜利,受到越南政府和人民的称赞。
枪建10号公路。10号公路,由老街至巴丹。线路从老街的谷柳桥西头起,经 沙巴、占墩,穿越黄连山,再经莱州省的平芦、放丁至巴丹与12号公路相接,全长 155. 06公里,是贯穿老街、莱州两省之重要战略公路。这条公路既有新建也有改 建,以新建为主,计新建119. 317公里,改建35丨743公里。沿线地形地质都很复 杂,线路横穿越南北部黄连山脉,两头低中间高,最低点从老街海拔抑米起,至 沙巴逐渐升高至1500米,到黄连山占墩垭门达到2050米,然后逐渐下降至山间 盆地平芦镇,海拔只有640米。全线除老街、平芦盆地及附近地段地形较低,山岭 起伏不大外,其它全为高山区,岭高坡陡,河谷切割严重,比高一般在800?1300 米之间,坡度一般为30?50度,公路在崇山峻岭中沿山谷穿行,地势险峻,有些 地段不得不用回头弯展线,工程任务极其艰巨。
中、越两国政府协议规定,10号公路要在1966年10月全线粗通,1967年2 月完成。为便于道路保障和兵力部署,工程以11号公路接线点平芦为中心,分为 东、西两段设计施工。老街至平芦为东段,长76.25公里;巴丹至平芦为西段,长 7^ 81公里。担负该路修建任务的主要有第62、第64团和民工第40大队,后期 第61团、第314团部分兵力也参加了施工。
东段,是10号公路工程最艰巨的区段,线路要穿越号称东南亚第一高山的 黄连山(海拔3143米以及长4公里的宙瓦大回头湾和长600米傍山依水的大陡壁,施工难度很大;特别是黄连山的占墩越岭线,长5公里,计有土石方15.1 万立方米(其中石方占88^:!,重点地段每公里土石方达到5.6万立米,任务 艰巨复杂。由于交通不便,施工所需之器材、给养全靠人力搬运,运输所用工天约 占该地段施工总工天数的20^^这里气候异常,温差很大,七八月间,山下气温 高达45摄氏度,而山上早晚还得穿棉衣,给部队施工带来诸多不便。
为取得首战黄连山越岭线的胜利,第62团集中了 7个连队的兵力进行突 击。在开挖“大拉沟”工程中,由于受地形限制,人多施展不开,他们就把参加施工 的连队分为3班,24小时轮流作业。夜间没有照明,战士们就打着火把,点起篝 火,坚持施工。1965年12月中旬,黄连山气温骤然降至零下3摄氏度,寒风阵 阵,大雪飘飘,战士们身着单衣,头顶白雪,仍不停息地继续战斗。许多同志手磨 起了血泡,脸冻得发肿,也全然不顾,毫无怨言。经全体干部战士的共同努力,原 计划两个月达到粗通的5公里越岭工程,仅用45天就圆满完成,从而为按期完 成全线工程创造了有利条件。接着该田乂立即组织力量,对各难点和重点工程展 开攻坚,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其中需要腰系保险带,高悬峭壁,凌空作业的 “大陡壁”工程,提前41天全部竣工。
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虽全线重点和难点工程一一'突破,但一般工程量仍然 很大,其中有些地段还没有开工。而这时距1967年2月交付的要求,只剩下了 6 个月的时间。在此情况下,第6支队党委重新调整了部署,加强了施工力量,向最 后一块硬骨头一宙瓦回头湾及其它路段粗通后的善后收尾工程最后展开了攻 坚战斗:不少班、排自动加班加点,全力突击;担任运输和机械施工的班组,也加 强机械、车辆的维修保养,保证了正常运转;许多领导干部亲临现场加强检查指 导,及时解决问题。在兄弟部队的密切配合下,终于攻克了难关,啃下了最后一块硬骨头口经过周密计划,集中突击,全长155. 06公里的10号公路,于1967年2月22 日,按中、越两国政府协议规定的时间,提前建成交付。全线共完成路基土石方 218. 02万立方米,桥梁21座、延长502米,涵洞577座、延长6332米,防护工程 2.5万立方米,铺设路面96| 26万平方米。交接会上,越方代表对第6支队在极 其复杂的自然条件下顺利建成10号公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枪建12号公路。12号公路,起自中越边境的板南贡,沿南那河南下至巴索,经由10号公路的巴索至巴丹段14. 285公里后,再沿莱州、蒙登、那漂、蒙奔、奠 边府等城镇,至越老边界的西庄山口止,全长231.449公里。沿线多为亚高山地, 经过山脉有产嫂山、会嫂山、会文山等,海拔高度为1500?2200米,平均比高为 800?1000米。公路还跨越南索、黑水、南墨、南云、南努阿5条江河,地形复杂, 桥涵较多,工程任务比较艰巨。
中、越两国政府协议规定,全长231.449公里的号公路分别,改建117.337公里,新建”4.112公里,是第6支队修建的3条公路中最长的一条。 这条公路的施工部署,基本上是分两个阶段进行的:第一阶段,在修建8号、10 号公路的同时,先后安排1966年3月入越的第314、第315团和同年11月配属 第5支队归建的第58团,进入40至140公里(巴丹至莱州南)地段施工,抢公路 粗通和莱州大桥重点工程,为后续部队开进创造条件。第二阶段,8号、10号公路 建成交付后,从1967年3月起,除云南民工第40大队奉命回国外,支队全部兵 力均投入12号公路的攻关战斗。为加强组织指挥,支队在奠边府设立了指挥所。 在施工部署上,第一阶段的3个团任务不变,新投入的3个团分别担负0?40公 里、140?179公里、179?231公里的施工任务。
12号公路,不仅对越南北方的战时交通运输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处于重要位 置,也是支援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战争的重要交通干线。因此,在修建过程中,侵越 美军飞机不断轰炸公路的重点目标,袭击施工现场和部队驻地,妄图阻滞公路的 修建。1966年8月,敌机开始空袭,主要集中在10号公路的封土至巴索段1:12号 公路北段〉,后随着12号公路施工的全面展开,轰炸目标逐步扩大到了 12号公 路全线。据不完全统计,到1968年3月,敌人共出动飞机3206批,各神型号飞机 15650架次,空袭目标计633处次。整个12号公路的修建,就是在激烈的轰炸与 反轰炸的斗争中进行的。特别是莱州及其以南的老风口、奠边府、西庄等近100 公里的地段,更是敌人重点轰炸的地区。敌机对部队驻地、施工现场和重点目标 的频繁袭击,给施工带来极大的困难。在此情况下,支队在组织施工中,除充分发 挥对空火力的作用外,还根据敌机活动的规律,采取了以夜间突击施工为主,也 不放过白天有利时机等灵活机动的措施,从而保证了各部队任务的顺利完成。担 负奠边府至西庄52公里的施工的第62团,儿乎天天遭敌机袭击。该团就把在黄 连山晚上打着火把修建占墩越岭线的经验用到此地,想方设法坚持夜间施工。全团官兵在50多公里的地段上,挑灯夜战;公路两侧的越南村民,有的也自动手持 火把前来助阵。入夜,整个施工现场近似一条火龙阵,机器轰鸣,灯光闪闪,景象 蔚为壮观。每当防空警报发出,所有灯光即闻声熄灭,抢修现场变得一片漆黑,敌 机虽已凌空,但也无计可施。与此相反,在敌机干扰稍少的奠边府以北地区,施工 部队则根据敌机活动晴天多、阴天少,白天多、夜间少,中间多、早晚少的特点,采 取了白天抓两头,夜间集中干,阴雨搞突击,晴天“麻雀战”的方法,避开敌机活动 最频繁的时间,抓住时机,力争主动,积极完成任务。第6支队全体官兵就是在这 样艰难的情况下和特殊的环境里,采用各种不同的手段,机动灵活,争分夺秒地 胜利完成了 12号公路的抢建任务,1967年10月即达到了全线粗通的要求。当 年冬天至1968年春天,为了祀合老挝芒搏战役,曾有大批军用车辆通过粗通的 12号公路,由莱州经奠边府,过西庄山口开往老挝,平均每夜通车120多辆,最 髙达到360辆。此后,又经过路基连段成型,正式铺设路面等后期施工作业,于 1968年5月21日,提前7个月交付越南使用。计完成路基土石方634.46万立 方米,桥梁39座、延长1062米,涵洞675座、延长7318米,铺路面133. 2万平方 米。越南党和政府,对第6支叭在敌我斗争激烈、生活艰苦困难的环境下,以顽强 的奋斗精神,胜利建成12号公路,表示十分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