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积极参加抢险救灾
铁道兵部队在担负繁重的铁路修建任务的同时,还经常根据国家需要积极 承担了一些地区的森林灭火和抗洪、抗震等抢险救灾任务,为迅速恢复铁路交 通,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帮助人民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作出了重要贡 献。
(一)森林灭火
大兴安岭林区,森林茂密,古树参天,每逢春夏之交,经常发生火灾,宝贵的 森林资源常因此遭受严重损失。为保证大兴安岭林区林业资源的安全,铁道兵部 队自】964年进入林区后,始终把防火灭火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坚持护林防 火教育,落实防火救火措施;一旦发现火情,就立即参加扑救,尽最大努力减少报 失。从1964年至]982年,在大兴安岭林区及其毗邻的科尔沁草原北部地区曾多 次参加过灭火斗争,都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当地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交 口称赞。
1965年4月14日和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 达拉宾和宜里地区先后发生火灾。在当地执行修路任务的铁道兵第3、第9师部 队,每次接到火情通报后,都坚决执行上级关于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把大火迅速扑 灭在草原、扑灭在大兴安岭脚下的指示,立即派人进行火情侦察;同时抽调部队、 车辆、机械组成灭火大军,以最快的速度,通过冰冷的河流和泥泞的沼泽地,奔赴 火场,投入灭火战斗。两次大火都适逢六七级大风,火势猛,蔓延快,火头随时都 有进山、进林、进入营区的危险。在危急时刻,部?人均集中兵力,采取迎头扑打、两 面夹击、远方拦截的方法,很快堵住了可能向山区、村庄和营区燃烧的火头,避免了灾情的扩大,保住了森林安全。在扑火过程中,广大指战员英勇顽强,不怕牺 牲,不少同志用身体在地上滚压扑打,有70多人被烈火烧伤;不少部叭连续10 多个小时吃不上饭,仍坚持同大火搏斗。在当地党政机关、人民群众的密切配合 扑灭达拉宾地区424平方公里的大火,仅用了 22个小时;扑灭宜里地区486 平方公里的大火,仅用了 28个小时。两次灭火都对保护大兴安岭的森林资源起 了重要作用。
1966年5月中旬,大兴安岭嫩林铁路以东、嫩江以北、南瓮河以南地区发生 特大森林火灾,火势发展之快,燃烧面积之大,为建国以来所罕见。5月17日,铁 道兵大兴安岭林匡指挥所发现火情后,即一面向大兴安岭特区报告,一面令铁道 兵第3师派出部队从木吉公直奔火场。但由于情况不明,交通不便,除嫩江出动 2架飞机向现场空投211名伞苌外,其他人员均无法及时赶到^当时正刮着6级 风向不定的大风,火仗风势迅速蔓延,到18日,燃烧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
在大火迅速蔓延的危急时刻,沈阳军区命令,由“铁指”负责统一指挥,组织 部队奋力灭火。“铁指”接到命令后,立即抽调兵力,与沈阳军区参加灭火的部队 一起,分东、西两线进行部署,展开灭火战斗。西线自加格达奇沿嫩林铁路,投入 铁道兵第3师4个团、第6师3个团加4个建筑给水连、9个汽车连,沈阳军区某 师2个团,黑龙江省军区1个独立团以及地方林业职工8200余人。东线由某军 前线指挥所率4个团和地方职工4600余人,自嫩江北上至嫩漠公路々另有沈阳 军区空军派出的直升飞机4架,配合部队的灭火行动。参加灭火的部队,在“同劲 风赛跑,与烈火搏斗,倮住每个山头,保住每棵树木”的口号鼓舞下,自带工具、干 粮,跋山涉水,日夜兼程,急速奔赴各自负责的火场。为争取在最小范围内把大火 扑灭,“铁指”决定采取攻防结合、以攻为主的方针,以最快速度扑灭南线之火,确 保加格达奇的安全;以重兵把守嫩林铁路,严防北面之大火向南蔓延。5月17 日,首先抽调22个连队和800名职工投入火场迎头扑打,同时调4个连队和 900名职工在火源区南北各打一条140〜200米宽的防火道,实施远方栏截,全 力阻止大火向加格达奇和嫩江以西蔓延。经广大指战员和林业职工38小时的英 勇奋战,终于将向南蔓延的大火控制在大旗河下游、伊斯哈河上游一线。但由于 6〜8级东南风持续数日,加之这一地段草深林密,气候干燥,向西的火头已蔓延 至嫩林铁路东侧,向北的火头已穿过北线防火道。在此情况下,“铁指”决定南线以1个团的兵力投入火场直接扑火,北线以1个团及部分林业职工沿铁路防守, 西线调24个连队及4000余名林业职工,自古源公路至小古里河一线展开,力争 把大火扑灭在70余公里的包囿圈内。不料,因风大火猛,在部队行动过程中,越 过小古里河的火头已迅速向河东蔓延,情况发生变化。据此,5月21日18时,又 改变部署,决定沿古源公路、那都里河直至嫩江,形成大包围圏,阻拦那都里河和 嫩江以西之大火。经各路扑火部队的共同努力,一条完整的防火线逐渐形成。正 当此时,内蒙克依河林业局职工烧防火道时又不慎跑了火,并已越过那都里河, 向罕诺河蔓延。为控制火势,“铁指”立即命令铁道兵第6师和内蒙克依河林业局 职工一起,分3路向罕诺河方向追扑。经过连续40多个小时的奋战,终于24日 将跑火扑灭。这股跑火的扑灭,对阻止大火向西、向北蔓延起了决定性作用。此 后,又经过灭火部队4天4夜的英勇扑打,并辅以人工降雨配合,这场特大森林 火灾最终被扑灭于南瓮河南岸,实现了预定计划。扑火总面积达7940平方公里。
这次灭火是对部队一次严格的考验和锻炼。灭火过程中,广大指战员发扬一 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忍饥挨饿,连续战斗,赴扬蹈火,在所不辞,出现了 许多动人的事迹。扑火沿线,多为深山密林、塔头草甸,加之风大火猛,行动不便, 随时都有被烧伤甚至被烈火吞噬的危险。但所有干部、战士都像作战一样,不畏 艰难险阻,不顾个人安危,与凶猛的烈火奋勇搏斗。有的扑火工具烧坏了,就脱下 军眼浸水打火;有的衣服烧着了,到水里滚灭后,又投入战斗;有的面部烧伤,鼓 起了水泡,仍继续坚持战斗。在一个星期的灭火战斗中,不少干部、战士被不同程 度地烧伤,有4名战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许多师、团领导千部以身作则,与战士 同甘共苦,一起战斗,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冲,哪里有困难就往哪里上,为部队做 出了好样子。特别是在粮食供应不上,生活发生困难的时候,各部队之间、官兵之 间,都发扬互助友爱、先人后己的精神,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宁肯 自己挨饿,也把干粮让给别人,生动地体现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在紧张灭火的曰 子里,“铁指”领导都恪尽职守,日夜坐镇指挥,具体掌握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当 得悉有的部队自带干粮用完,吃不上饭时,他们立即连夜到鄂伦春自治旗借来乘 马200匹,责令机关组成“马帮”把粮食送到部队;当大火即将蔓延到加格达奇, 情况万分危急时,他们果断决定调1个团的兵力布防防范,并立即在加格达奇以 东烧出-条防火道,从而保证了加格达奇数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阻止了大火向大兴安岭腹地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