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依靠科学技术,提高施工能力
铁道兵无论战时抢修抢建铁路,还是平时为国家新建铁路,都离不开工程技 术。科学技术在铁道兵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铁 道兵自组建之日起,就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早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 各级领导就经常注意对部队进行重视科学技术的教育,号召广大指战员紧密结 合个人的专业和施工实际,以“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精神,学习铁路工程技术, 掌握铁路工程技术。部队从朝鲜回国后,在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中,铁道兵党委始 终把科学技术建设作为部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纽成部分,在思想认识和 具体工作上予以足够重视。一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科学技术政策和知识分子 政策,充分发挥科技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和完善科学研究机构,加强工 程技术部门,壮大科技干部队伍;另一方面教育广大指战员尊重科技干部,认真 学习科学技术和工程管理,不断提高施工技术水平。30年来,铁道兵之所以能够 较好地完成各项工程任务,是广大指战员奋发努力、刻意进取的结果,也是与各 级领导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分不开的。实践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心爱护科技干部。重视科学技术是从重视科学技术干部、爱护科学 技术干部开始的。除了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爱护科学技术千部外,对于 不同时期科技领域中存在的重大问题,铁道兵党委都专门召开会议,认真研究解 决。
1954年,铁道兵承担抢建的黎湛、鹰厦铁路上马,新的任务对部队的科学技 术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3在这种情况下,铁道兵党委于8月份在广州召开了技术 干部大会3会议学习讨论了国内外形势和铁道兵的任务,强调科技千部与军政干 部之间要增强团结,亲密合作,共同把铁道兵部队建设好,把所担负的工程任务 完成好;同时,认真检查了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 的原因,提出了改进的措施,从而使广大科技干部受到了很大教育,进一步明确 了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肩负的责任,坚定了继续留队服役的决心。会上,讨论确定 了技术干部的职称、职责,建立了技术责任制,并对技术干部的级别、薪金、津贴、 休假以及家属隨队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这次会议,对于深入贯彻党的知识 分子政策,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干部的积极性,圆满地完成黎湛、鹰厦两条铁路的 抢建任务,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956年2月,为了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和周恩来总 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铁道兵党委专门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在认真学习 领会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铁道兵知识分子(主要是工程技术干部)的 现状,检査了党委在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初步研究了贯彻落 实中央指示的具体意见。3月15日,铁道兵党委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作出了贯 彻执行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的决议,要求各级党委要统一思想,加强领 导,认真学习和大力宣传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提高各级领导的认识水平和政策观 念,纠正部队中对知识分子干部的种种偏见,对工程技术千部要给予充分信任, 大胆使用,使他们有职有权,利于开展工作。同时,要适当改善高级知识分子、工 程技术人员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军衔、级别或薪金不合理的应给于适当调整。
1962年,中共中央、周恩来总理对铁道兵的任务、性质作了重要指示,部队 也即将参加大规模林区铁路、公路工程建设。在此重要转折时期,铁道兵党委于 1963年3月11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2次铁道兵技术干部大会。参加会议 的有各级领导和工程技术干部代表共285人。这次大会认真传达学习了《中共中 央关于自然科学工作中若千政策问题的批示》,崔田民政委作了报告,李寿轩司 令员作了总结。大会期间,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深入检査了几年来的技 术工作和技术干部的状况,找出了亟待纠正和解决的问题。大会重申了党的知识 分子政策和又红又专的方向,明确提出广大技术干部是铁道兵修路和部队建设必不可缺的一支骨干力量;充分肯定了科技人员吃大苦,耐大劳,树雄心,立壮 志,与十部战士一起奋发上进、刻苦攻关的革命精神。大会结束时,毛泽东、刘少 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于3月17日亲切接见了全 体代表,给铁道兵广大技术干部和广大指战员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1978年4月28日至5月11日,铁道兵党委在北京召开了铁道兵科学技术 大会。这次大会是在中共中央率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新时期的总 任务,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开始新的长征的重要时刻召开的。参加大会的有516 人。大会传达学习了全国科学大会精神,总结女流了科技工作经验,分析了铁道 兵科技工作的状况,找出了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并且提出了今后的任务和目标, 作出了具体的发展规划。会上对几年来在科技战线上取得优异成绩的单位和个 人给予了表彰和奖励,计有: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励的优秀科技成果33项,先进 集体2个,先进个人6名;受到铁道兵奖励的先进科技成果144项,先进单位34 个,先进个人242名。大会期间,华国锋、邓小平、李先念、江东兴等党和国家领导 人,于5月6日亲切接见了参加会议的代表。大会要求各级党委进一步加强对科 学技术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实扩大科学技术机构,培养 一支又红又专的铁路建设技术大军,并且在部队中造成一种尊重人才、尊重技术 的良好风气。大会号召全体措战员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勇攀科学技术高峰,在新 的长征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建立完蕃科研机构。铁道兵的科研机构是在科研实践活动中,不断摸 索总结实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充实完善起来的。1958年,铁道兵党委根据中央 军委7月扩大会议关于加强军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决定精神,讨论通过了开展科 学研究工作和关于建立科研机构的决议,成立了铁道兵科学研究技术委员会和 军事科学研究处,各师也设立了科研机构;同年12月,铁道兵党委在昆明召开扩 大会议,讨论通过了《大力开展军事科学研究的指示I 1959年1月,铁道兵在北 京召幵科学研究工作会议,制定了铁道兵三年科学研究规划。1961年1月,总参 谋部批准,以铁道兵司令部科学研究处为基础,成立了铁道兵科学研究部,下设 组织计划、学术研究、技术革新3个处,直属铁道兵首长领导,执行军级职权,由 技术副司令员刘克兼任部长;同时组建了铁道兵科学技术研究所,编设政治处和 挢梁、线路隧道、机械、自动化、科学情报5个研究室和】个试验室,直属铁道兵首长领导,执行师级职权。1962年10月23日,总参谋部批准科学研究部与科学 技术研究所合并,编为铁道兵科学研究院,定为军级单位,任克加、郭延林先后任 政治委员,张云山、张先志先后任副院长,下设技术处、政治处、院务处和桥梁、线 路隧道、机械、情报资料研究室,科研机构进一步充实和健全。1965年6月,总参 谋部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批准撤销铁道兵科学研究 院,改在铁道兵司令部设立科学研究处和3个直属科学研究室。“文化大革命” 中,科研工作受到很大冲击,基本陷于停顿状态。1970年3月,总参谋部批准在 河北石家庄市重新组建了铁道兵料学技术研究所,后于1974年迁往河北省新城 高碑店。1976年7月科研所升格为师级单位。为切实抓紧抓好科学研究和技术 装备工作,1978年8月,铁道兵党委还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专门成立 了铁道兵科学技术装备领导小钽,以利于及时研究解决科技工怍中的实际问题。 1980年,科研所迁回北京。
在健全、调整专业科研机构,开展专门科研工作的同时,铁道兵领导对群众 性技术革新的组织工作,也给予了应有的重视。1958年,铁道兵领导机关成立了 技术革新领导小组,并于5月中旬向部队发出了《关于幵展技术革新、推行小型 机械化施工问题的指示》.此后,铁道兵党委也向部队发出了紧急指示,号召部队 立即行―动起来,迅速掀起技术革新运动,技术革新又向前推进了 一步。这期间,为 适应新的形势,各级司令部都根据工作需要,先后设立了专业科室或专职干部, 专0负责技术革新工作。各营成立了技术革新委员会,连队都有技术革新小组。 这些机构的设立,为群众性技术革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群众性技术 革新活动不断有所发展。
为了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工作的作用,促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多年 来,铁道兵的科研工作始终坚持面向实际,面向基层,为施工生产和加强战备服 务的方向,坚决贯彻专业研究与群众性技术革新、科研项目与施工、战备相结合 的方针,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科研设备的条件下,结合实际需要,突出重点项 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多快好省地修建铁路,搞好战备抢修和完成民用工程, 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三、发展壮大科技队伍。铁道兵的科技队伍是由专业科技人员、部分领导 干部和广大专业技术兵相结合而成的,是伴随着铁路抢修、抢建的斗争实践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的。铁道部队组建初期,仅有从铁路系统调进的190多名工程技 术干部和1000多名技术工人。解放战争后期,幵始吸收了一部分大学生和铁路 技工,技术力量有所加强。到了抗美援朝期间,由于战时抢修、抢建的需要,又从 铁路系统调入了一批技术人员,这时,工程技术干部增至600多人,队伍得到了 进一步扩大。从朝鲜回国后,通过逐年接收国家分配的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铁道 兵院校和部队自己组织培训,以及从铁道部商调等渠道不间断地补充,科技干部 队伍有了较大的发展,到1978年,铁道兵的科技干部达到5400多人,约占部队 总人数的1-5”。这些技术干部,虽然占部队比重仍然偏低,但他们中间绝大多 数经受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等战争环境的考验以及和平时期艰苦生 活和修路实践的磨练,百分之七八十是共产党员,许多人曾多次立功受奖,不论 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都是比较高的,堪称部队科学技术工作的骨干力 量。
在不断壮大科技千部队伍的同时,铁道兵还认真抓了军政干部和专业兵的 技术培训工作^^在干部培训方面,对团以上的军政领导干部做到有计划地选送到 有关院校的专业学习班进修,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对基 层干部则分别由铁道兵学院和各部队的教导队负责,分批组织轮训,使之尽快熟 悉铁路施工的专业知识。在专业兵培训方面,主要是结合施工,边做边学,在实践 中学习,在运用中提高,30年来铁道兵部队的儿十万专业技术兵就是在这一方 针原则的指导下,通过施工实践成长壮大起来的。为了不断发展和壮大技术力 量,每年老兵退役时,部队都有计划地选留技术骨干,以保证所有施工连队和专 业分队能经常保持一定的技术力量,促进各项任务的完成。
第四、积极推广采用新技术。几十年来,无论在执行新建铁路任务中还是在 紧急战备抢修中,各级领导都十分重视研制、采用和推广新的科研成果,促使科 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特别对一些有关现场施工和战备抢修中薄弱环节的 科研课题,各级领导都注意组织专门力量攻关,限期突破,取得成果,及时推广; 同时,大力开展技术革新活动,群策群力,献计献策,掌握和推广先进技术,在部^ 队中努力造成学技术、用技术的良好风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执行任务的需 要,工程设备的更新和增长极为明显,施工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髙。50年代,抗美 援朝回国时,部队施工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施丁机具,全铁道兵仅有各种机械1554台,汽车1463辆。到了 60年代,部队的施工机械和车辆数量每年都有较大 幅度的增长,特别是进入70年代更有快速的发展,最高年份全铁道兵的施工机 械设备达到3.7万多台,汽车达到1.9万多辆,与抗美援朝回国时相比,分别增 长23倍和12倍。
3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进步,铁道兵部队新建铁路和战备抢修的技术水平 和机械化施工能力不断提高,施工现场的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隧道戒工1954年相负修建黎湛铁路时,全线只有1座隧道,长度不过100 多米,就感到难度很大;修建鹰厦铁路时,最长的大禾山隧道也只有1. 4公里,当 时成了全铁道荈关注的重点工程。后来,经过成昆、京原、襄渝、京通等铁路的修 建,部队的施工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机械装备也逐步得到了充实和改 善,各师、团都能承担数公里的长隧道施工任务,掘进速度和施工质量大大提高。 在几项主要隧道施工工序上,都采用推广了不少新技术、新设备,如:凿岩钻孔台 车、衬砌钢模台车、电动装岩机、防爆运碴机车、混凝土搅拌输送机、喷锚支护、光 面爆破、毫秒爆破等。同时还研制了泮放道岔、斗车横移器、压风机站自动控制装 置等新机具,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作业,从而使工效不断提高。60年 代、70年代,铁道兵在参加三线铁路和其他铁路建设中,穿越过无数的崇山峻 岭,凿通了大量铁路隧道,到1977年底,总长度达860公里,约占全国当时铁路 隧道总长度的一半。
桥梁施工50年代搞桥梁基础,大多依靠人力明挖或沉井施工.后来,逐步 发展到采用挖孔桩、钻孔桩、射水沉桩、浮运钢沉井等新的施工方法,较好地解决 ,了在砂粘土地层和深水基础施工技术中的-些难题。墩台施工,过去一般都是满 堂脚手、人工木模,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较普遍的采用了钢塔架、滑动模 板、组合钢模和桥涵构件预制块拼装化施工等新技术。此外,许多部卩人还结合施 工实际,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开拓了铁路施工技术的新领域,如驻东北地区的 第3、第6、第9师部队研究总结了在严寒气候条件下桥涵施工的经验,为高寒地 区冬季施工闯出了一条新路;第11师部队与兄弟单位密切协作,在双怀铁路施 工中研制架设了三向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槽形梁,为铁路桥梁增加了一个新品种。 还有不少单位积极研究使用各种混凝土附加剂,不仅提高了混凝土强度,而且减 少了水泥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
路基施工和爆破作业 土方搬运,50年代多为人工挑抬,辅以车子化、索道 化;进入60年代逐步为推土机、铲运机、翻斗车和装载机等机械所代替,形成了 挖、装、运、卸土方机械化、半机械化一条龙作业线。到了 70年代,又发展到组织 土石方施工机械化、半机械化专业队,并逐步研制成刷边坡、修路拱、挖侧沟等路 基土方施工的配套机具,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石方施工,则主要采用潜孔钻机、装 载机、大型翻斗车等设备,进行钻、爆、装、运联合作业,单靠人力的作业方式基本 不见了。爆破作业,主要是根据不同情况尽量采用深孔、预裂、大量爆破、定向爆 破、控制爆破等新技术;同时,积极推广塑料导爆管起爆,从而使爆破效果越来越 好。1980年,在双怀铁路清除旧桥墩台中,采用控制爆破技术进行爆破作业,既 达到了爆破目的,又保护了周围环境,附近建筑物无任何损坏,省工省料,安全可 靠,效果良好,比人工凿除提高工效约4倍。在特殊路基施工中,也采取了不少有 效措施,如:修建襄偷铁路的部队构筑大型锚固桩作为抗滑支挡建筑物,整治滑 坡病害;青藏铁路察尔汉盐湖饱和粉细砂地段采用挤密沙桩加固地基措施,提高 基底承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不同条件下的铁路施工技 术。
铺轨整道工程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实现了由人工铺轨作业到轨排生产和 轨排铺设的机械化。在轨排生产中,形成了散枕、锚固、配轨、上扣件、紧螺丝、装 车等一条龙作业线,并先后设计制作了单悬臂25米铺轨机和75型铺轨机。其中 75型铺轨机桁梁架为龙门架,大臂能摆动,车体能自行,性能好,效率高,已在铺 轨作业中普遍推广使用。为了提高整道作业效率,减轻劳动强度,还研制成了液 压起拨道机、液压捣固机、轨缝调整器等小型机械化整道机具,受到了部队的欢 迎,
战备枪修为适应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对铁道建筑物,重点是桥梁破坏 后的快速抢修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且收到了较好效果。50年代初,在抗美援朝战 争中,对遭受破坏的桥梁通常采用木笼填石、枕木垛、木排架、工字梁、扣轨梁等 简易器材进行抢修,这对保证铁路畅通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它的局限性也是显 而易见的。因此,克服江河障碍一直是铁道兵战备科研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有关 单位的协同配合下,科研部门经过反复探索研究,成功地研究制造出了一些用于 抢修桥梁的渡河制式器材,如铁路舟桥、铁路军用梁、铁路军用桥墩和简易轮渡等。铁路军用梁的研制是从1961年开始的,以日式军用梁为主要参考数据,并吸 收了英、苏式军用梁的长处,经过设计、试验、试制,于1964年定型生产,命名为 “64式铁路军用梁’’。铁路军用桥墩制式器材于1962年进行设计、试验工作, 3965年定型生产,命名为“65式军用桥澈”。这些器材都具有轻便简单、拆装方 便、架设迅速、便于运输和机动等优点,在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抢修中, 经受了炮火的检验,证明性能良好。铁路舟挢经过6年的反复研究试验,于1967 年定型生产,命名为“67式铁路舟桥”,正式装备部队。1976年唐山丰南地区发生 强烈地震时,京山铁路蓟运河大桥遭到严重破坏,经过架设这种舟桥,迅速沟通 了两岸铁路,先后通过列车533列,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三北” 地区主要河流的特点和战时抢修便桥深水基础的需要,研究总结了钢管桩排架 吊笼打桩的施工方法,并在蓟运河进行了打桩和过车试验,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被正式列为抢修储备项目。为适应中、低桥镦抢修的需要,1977年还研制成铁路 轻型军用桥墩器材,1983年通过鉴定,命名为“83式铁路轻型军用桥墩”。此外, 为探索核爆炸对铁路建筑物的破坏特点和防护措施,还先后多次参加了核效应 试验和现场实地观测,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资料,为部队战备训练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