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兵走进婺源之三
原创 作者:沙明
“清清的花溪水,绕村向东流,绕过了多少险石滩,洗掉多少愁,阳光明灿灿呀,红花满枝头呃,清波荡漾春风吹来山川多清秀,多清秀…
”在婺源,当我走进那一处处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微派民居,踏上那一座座溪水环绕的拱形小桥,听着那哗哗悦耳的小河流水,就情不自禁的哼出了李谷一演唱的“清清的花溪水”这首抒情的歌曲来,用它赞美婺源是最贴切的了。
我认为婺源的美,除了保持原生态的因素外,是水给她带来了流动的灵气。纵观婺源境内的大小山村,几乎都是群山怀抱,秀水环绕。从山上竹根下,绿苔中流出的涓涓细流,通过条条山涧,汇入小溪。婺源人对水情有独钟,他们懂得“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道理,千百年来,他们广植树木,障风蓄水,涵养水源,趋利避害,星罗棋布的水利设施点缀全境,造福乡梓。
婺源的几个著名景点基本都是水绕村庄花遍地,有水的地方就有村庄,有村庄的地方就有小溪,如李坑的小溪,虽没有江南周庄的纵横水巷,但也可乘船过把小瘾,晓起的穿村河边,每天清晨,小鸟啼鸣,捕鱼捉虾,村姑洗衣,阵阵槌声,彩虹桥下的一泓碧水,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美不胜收。婺源丰富的水资源,不仅孕育了这块富庶的土地,也给婺源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财富,徜徉在婺源的绿水青山中,累了可背靠大树歇息,渴了可捧口泉水,你说多惬意。
“水乡三月风光好,风车吱吱把臂摇”走进婺源,绿水青山戴笑颜,秀色江南融一体。美的让人窒息,看的让人陶醉。真的只羡婺源山和水,不羡鸳鸯不羡仙。
在婺源,我们“老铁”有个家,它在江岭镇晓起村,名叫“晓川山庄”,主人余志标,原铁道兵十三师的战友。
老余1972年入伍,参加过襄渝线和沙通线的建设,1978年退伍返乡。刚退伍时,婺源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那个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还是藏在深山人未识。老余和村民们一样到山上种茶栽树,维持生活。90年代初,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和思想解放,山区也开始利用自然资源兴办乡镇企业,头脑精明的老余当上了茶厂的厂长,还曾参加过驻外招商。
打开山门天地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让老余看到了发展旅游这个朝阳产业的前景。从2000年开始,他就在自已的旧宅地上翻盖房屋,开发旅游。那时婺源的知名度刚刚起步,到婺源来的大部份是来写生的学生,消费的水平也低,就是每人每天吃住15块钱,也让老余高兴了一阵子,毕竟比原来脸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赚不到钱的日子好多了。
说起老余的发展史,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老余没想到,就是家乡到处可见的小鸟,把他引上了致富路。那是在他开始兴建晓川山庄时,有个来自浙江义乌的摄影师对他的小楼产生了兴趣,每天围着他房子转,老余纳闷了,问其何因?摄影师说:“我观察数日,你的住宅是拍鸟的最佳地点,我打算以每天80元的价格包下它” 。老余听后喜出望外,爽快的答应了并按客人的要求,对近百平方米的楼顶进行加固处理,安装防护栏杆,还特地为摄影师搭建了摄影防雨棚。
原来,老余的屋后是一块风水宝地,几棵百年的老樟树是小鸟栖息的天堂,占着天时地利,许多“鸟友”登上余志标房屋楼顶,可近距离观察小鸟们嬉戏打闹、耳鬓厮磨的景象,久而久之,通过摄影家的镜头,小鸟传遍了国、内外,晓川山庄也名扬四周,引来无数摄友拥进山庄住店拍鸟。老余的楼房如今既是农家饭店,也是家庭旅馆,全家人吃上了生态旅游饭,妻子当“大厨”,儿媳妇当服务员,他和儿子当观鸟和风景导游,儿子还兼任驾驶员,负责到火车站或机场接站。全家人忙忙碌碌,节假日客人多时更是应接不暇。
打出一片天地的余志标,这些年始终没忘战友情,通过全国铁道兵旅游协会的牵线搭桥,余志标的晓川山庄也成了全国铁道兵战友之家,不管是战友自驾、组团来婺源,只要他知道,他都会义务当导游,提供方便。这次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名战友婺源之行,历时5天,他是全家总动员,个个都上阵,尤其他在痛风行走艰难的情况下,坚持陪伴完全程,让我们为之感动。
婺源之行结束了,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美好的回忆,更多的是战友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