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在合川的铁道兵:56年后终于等来亲人祭扫

8月9日上午,71岁的姚景海抚摸着大哥姚景山烈士的墓碑 。
人民网重庆8月9日电(陈琦)“大哥,我来看您了!56年了,我们时常想念您。”今日上午,合川区三汇镇烈士陵园内,71岁的姚景海老人用手一遍遍抚摸着烈士墓碑上哥哥姚景山的名字,潸然泪下。
一把黑土,一壶小烧酒。扫墓献花后,姚景海老人和儿子捧起从老家黑龙江省桦南县带来的黑土撒向墓园。“大哥,我给您带来了家乡的黑土还有小烧酒,您现在可以回家了。”
这对亲兄弟在跨越半个多世纪后终于相“逢”。一个已年逾古稀,一个却已长眠地底。
当天,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三汇镇烈士陵园举行“英烈精神归故里——烈士亲属来渝祭扫”活动,时隔半个世纪,3名铁道兵烈士迎来16名亲属的祭拜。
一条用鲜血染红的蜀道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沿着烈士陵园台阶而上,石栅栏两旁鲜红的题刻在青翠的松柏掩映下,依然苍劲有力。
“三汇镇康佳烈士陵园,又称铁道兵重庆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为建设襄渝铁路牺牲的17位铁道兵烈士。”合川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陈远明介绍。

8月9日上午,亲人带着骆开兴烈士当年的合影照片参加祭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有8个师以及隶属铁道兵141个三线学兵连、2个独立团在深山荒林中,硬生生开辟出一条连接鄂、陕、川、渝三省一市的交通大动脉。当时出于战备需要,主干线大都隐蔽在茫茫大山中。
襄渝铁路工程之艰巨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实属罕见。从湖北襄樊到四川重庆九百余公里路段要穿过武当山、大巴山等崇山峻岭,跨越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地质情况极为复杂。
为了祖国建设,无数铁道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缅怀他们,姚景山所在的部队在合川修建了两个铁道兵烈士陵园,包括姚景山在内的17名烈士安葬在三汇镇康佳村。

骆开兴烈士的亲属
那应当是最好的芳华。长眠在此的士兵里,20多岁的占了大多数。由于历史以及当时的交通、通讯不便等,四十多年来,这些烈士有不少无法与亲人“相见”。
“他们为三线建设献出了生命,我们理应缅怀他们,为他们寻找亲人。”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祭奠
姚景海至今还记得大哥换上军大衣时帅气的模样。1963年冬天,在白雪皑皑的黑龙江老家,18岁的姚景山胸前佩戴了一朵大红花,和其他战友一起坐上了县里派来的汽车,踏上了当兵之路。
“好好照顾父亲,我过几年就回来了!”姚景山挥挥手向姚景海告别。可是这一别,却是永隔。
前几年,姚景山每个月都会给家里写一封信。在信中,姚景海知道大哥先去了黑龙江西北部的加格达奇,做了三年的工程兵。随后跟随部队又来到了当时的四川省合川县(现重庆市合川区),修筑襄渝铁路。

为烈士献上鲜花
时常在信中说有空就回家探亲的姚景山,因为施工任务紧,始终未能如愿。直到1969年5月这一天噩耗传来。
哥哥牺牲后的数十年里,去重庆看看的念头,反复闪过姚景海的脑海。但黑龙江桦南县与重庆合川相隔数千公里,加上生活的困顿,阻隔了他寻找大哥的脚步。
直到今年6月,姚景海的儿子姚风友朋友在网上看到“寻找烈士后人”的消息说,“重庆合川有个姚景山烈士,可能就是你的大伯。”
姚风友立即与父亲进行了核实。最终,姚景海确认,远在合川铁道兵重庆烈士陵园的姚景山烈士,正是自己的大哥。
一个月为24名烈士找到亲人
今年6月底,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全市开展“英烈精神归故里”活动, 借助精准地理位置弹窗技术,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一个月时间内,成功找到24名安葬在重庆辖区内的烈士的亲属,其中有8名烈士就安葬在合川三汇康佳烈士陵园。
这些烈士的家乡,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分布在黑龙江、福建、山东、陕西、浙江、湖北等全国14个省(直辖市)。不少烈士亲属,都是第一次得知自己先辈的具体安葬地。
今日上午,四川雅安籍烈士骆开兴的亲属也来到了现场。1970年,19岁的骆开兴在施工过程中牺牲。如今得知消息后,一家人特意来到合川,为弟弟带来家乡的泥土和特产……

冉纪康烈士的亲属前来祭奠,左三为冉纪康81岁的大姐杨银芬。
四川宝兴县冉纪康烈士81岁的大姐杨银芬,在得知三弟安葬在三汇康佳烈士陵园后,不顾舟车劳顿,与6位亲属也赶来参加祭扫活动。当看到弟弟的墓碑时,老人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17座墓碑,在康佳烈士陵园静静伫立着。他们无声地守护着曾经奋战并献出生命的浩瀚工程。
如今,襄渝铁路上已行驶着高速奔驰的动车组,我们在享受便捷交通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和数十万民工,正是他们肩挑背扛、绝壁凿路,用鲜血才铸就这条钢铁通途。
“重庆是一座英雄之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邦平说,“英烈精神归故里”公益活动对于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信息化和社会力量开展寻找烈士亲属活动,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