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军嫂的风采
原创 作者: 张锁龙 永远铁道兵 2019-12-23
铁道兵随着革命战争的需要而组建,又随着和平发展的需要而撤销。我在铁道兵这个大学校里锻炼成长工作30年,现在又过去35年,这支铁军的官兵和军嫂们的生动的、鲜活的、感人的事迹时刻映入我的眼帘。特别是每年“三八”妇女节时,想起当年铁道兵的军嫂们,她们可歌可泣的风采,难能可贵的精神,令我潸然泪下。当年的铁道兵军嫂健在者都是奶奶辈、外婆辈了,今天写篇短文以表对她们的崇敬和思念之情。
为了爱情,选择了当铁道兵的老公
铁道兵战时负责铁路运输保障和对空作战任务,平时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常年在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的穷乡僻壤、深山老林、高山峻岭之中修路架桥为民造福,是无尚光荣的、大有作为的。虽然铁道兵的指战员个个是铁汉子。但是他们是人,是有感情的人,他们需要生活、需要心爱的人。要找一个心爱的人,又谈何容易。干部和老战士找对象时,遇到过许多形形色色的刺痛,有的女方一听说是当铁道兵的,就直摇头或摆手免谈,或者提出条件说:“谈可以,嫁给你也可以,但要马上转业复员回来。”对于热爱铁道兵事业的军人,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部队里大龄干部和老战士找不到对象比比皆是。
毅然,许多铁道兵干部战士非常庆幸,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对事业执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一些姑娘的心,渐渐的爱上了“兵哥哥”。铁路修到哪里,哪里的姑娘都有爱上铁道兵的,一些“桂妹子”、“闽妹子”、“湘妹子”,前后当上了铁道兵军嫂。外地的、家乡的姑娘爱上铁道兵老公的动人事,实在太多了,只说一、二则。有一位上海姑娘,看到铁道兵九团一位老战士在上海安装假肢,看到他失去一条腿,还那么乐观豁达,就主动问他是怎么负伤的?当她知道他参加过援越抗美战争,回国后参加铁路建设,在零下一、二十度严寒下施工锅炉爆炸负伤的。
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感动了她,折服了她,向他表白:“我爱你!”这突如其来的爱,弄得这位战士不知所措,连忙说:“这不行,这不行!我是个战士,又是一个残疾人,不配、不配。”“有什么配不配,不论你复员与转业到哪里,我要跟你一辈子,要照顾你一辈子,你为了祖国失去了一条腿,应该得到姑娘的爱。”这位姑娘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了家人,家人个个反对,最后,终于被这位姑娘的爱所征服。还有一位大龄干部31岁迟迟没有完婚,成为“老大难。”无论是部队里的首长还是家乡亲友都为他的婚事着急。他的一位同学和女方的一位同学在一起工作,都很关心他们的婚事,于是就为双方作了介绍,他们开始了不见面先通书信联系,刚刚通了一、二封信,双方情意有些相投,正准备深入发展之际,男方突然接受执行特殊任务的命令,当年,援越抗美是保密的,只能说执行特殊任务。二个多月失去联系,他认为这下可能又黄了。
后来可以通信后,又联系上,不但没有散热,而是更炽热。面对越南战事频频,真是生死难料。男方提出,等“特殊任务”完成后再谈吧,不要给你增添牵挂。女方则说,当年红军长征那么艰苦、那么危险仍然恋爱结婚。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俩一年后终于结成伉俪。结婚时,没有一张床,是一张1.2米宽的竹床加一块木板,没有一床新被,天冷了,就买了一个毛毯、买了二只枕头,结婚证一领,买几斤喜糖单位里一发。婚后,18天又上越南前线去了。
承受苦难,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爱情,是发动机,是排除一切艰苦险阻的原动力。铁道兵军嫂与自己的丈夫大部分是远隔千山万水的恋爱,不是花前月下梧桐树下手牵手的浪漫的恋爱,是靠着封封情书传递着彼此的心声,连结着彼此的情感,当爱情发展到如胶似漆地步时,一对一对地走向婚姻的殿堂。
殿堂,殿堂在哪里?甚至无人知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铁道兵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要多快好省建设铁路,大部分铁路建设是边施工边设计,一条铁路基础工程结束,除铺轨、架桥、临时运营的人员外,其他施工部队又投入另一条铁路的基础工程施工。为了祖国的铁路建设,许多指战员的婚期一次又一次推迟。在爱情的驱动、父母的催促,有些军嫂是到部队里来结婚的。她们哪里晓得在湘黔铁路雪峰山麓、包兰铁路的茫茫沙漠、襄渝铁路秦巴山麓、青藏铁路戈壁滩上……修造铁路,哪里去找殿堂呢?连队俱乐部是最好的婚姻殿堂,婚房是临时营房、居民的闲房、帐篷、大涵洞等。殿堂虽小,婚房简陋,但爱情的烈火燃烧的旺旺的,在这样情况下,新婚夫妻仍在专心的一起描绘着婚后幸福蓝图。
蓝图,蓝图怎么实现?谁知道有何等的艰难。军队干部的婚姻和家属随军是有限制性规定的。解放前规定,团以上干部可以结婚;解放初营以上干部可以结婚;1955年部队实行薪金制后,排以上干部可以结婚,但不能随军;营以上的干部家属可以随军;连职干部家属随军受军龄限制;到婚龄的战士可以结婚,家属必须在家乡。婚后的军嫂面对着两种状态,一是分居,带来的寂寞孤独无助之苦;二是随部队东奔西跑劳累之苦,为执行“特殊任务”,随军的军嫂也只能住在家属基地,同样品尝着寂寞与孤独之苦。由于长期分居,企盼爱情的结晶早日来临,有的一年、二年,有的三年、五年都未如愿以偿。
分居的干部企盼着探家中有所收获。有位副教导员的爱人为了在家照顾体弱多病的老人没有随军。副教导员回家探亲虽然有所收获,由于爱人无法休息,过度疲劳,一次又一次流产,后来变成习惯性流产,怀一次孕就流一次产,十分痛苦。他们的老人心里面着急,告诉儿媳去随军吧,不要管我们。孝顺的儿媳哪能肯呢?儿媳只肯到部队探亲,探亲期间,经妇产科测验证明又怀孕。医生告诉她要卧床休息,同时采取药物保胎才有希望。经过精心的保胎治疗,终于使这位副教导员在37岁时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位汽车连的连长结婚多年妻子未怀孕,后来怀了孕,并平安的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位连长欣喜若狂在产房门外蹦跳着呼喊着:“我要当爸爸啰!我当爸爸啰!”孩子,孩子怎么抚养?这又是一个难题,孩子有啦,怎么带、怎么培养,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至。孩子的出生打破家里的寂静,带来勃勃生机,但也带来许多烦恼。随军的军嫂坐月子,是军嫂之间互相帮助、照顾中度过的;未随军的军嫂坐月子,由双方父母照顾度过的,但大部分事都是要军嫂自己去操办的。不少军嫂产后都患上了腰酸背痛的、手指麻木的、拉肚子的等后遗症。然而,孩子是一天一天抚养成长的,军嫂所付出的心血是难以计数的。军嫂,是妻子、是母亲,也是社会工作者,她们不能没有自己的事业。
铁二师医院有位副院长的爱人也是医务工作者,学校毕业后支边到了青海,无依无靠孤独一人在青海打拼。生了孩子后,无人照顾、请不到保姆,单位里又没有托儿所,一切都要自理。自己上班、孩子锁在家里,特别是遇到抢救危重病人,顾不上家里的孩子,有时,小孩在哭着尿着无人问津。为了照顾孩子与工作两不误,有时把孩子哄睡了去上班,有时孩子不肯睡,无可奈何地给孩子打冬眠灵催孩子睡着,打一次针自己哭一次,不然又怎么办呢?无奈,只有无奈,由于长期使之,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成长。副院长的爱人带着十多岁的儿子到部队来探亲,我们问孩子:1+1=?孩子答:1+1=1。又问:1—0=?孩子答:1—0=0。令人心酸不已,我听了眼泪似断线的珠子索索地向下滴,为了部队建设,军嫂付出实在太多了太多了,甚至连子女都付出了。
还有一位团后勤处处长家属批准随军,一个读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来部队,这个孩子在东北小学里,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到湖南后就地入学,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在家乡“红五星”,到湖南是“红灯笼”。处长责问孩子:“为什么成绩下的这么快?肯定不用功。”一气之下,就狠狠地打了儿子,屁股打着一条一条红杠。再问孩子,你的成绩为什么下降?是什么道理?孩子哭着说:“爸爸,老师讲话我听不懂。”当孩子的话音一落,处长潸然泪下:“儿子,爸爸错怪你了,爸爸打错了!”父子俩人抱在一起哭起来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没有经历的是难以体会到的。
比翼双飞,各自岗位展翅翱翔
军人,就意味着奉献,作为军人的伴侣,必然具备同样的品格,才能与丈夫同命运,共呼吸,军嫂就是有军人品格的人。有位干事的母亲入伍前就多病缠身,入伍不久病故。由于部队执行特殊任务未能回去为母亲送行,心里十分愧疚。更使他惴惴不安和发愁的是家里父亲和一个读初中的弟弟两个人的生活安排问题。俗话说,家无女人不为家。日常洗衣、烧饭有谁来料理。正在他苦恼的时刻。弟弟来信告诉他,令人感动的事。同村的一位与他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姑娘主动走进他的家里,承担起这个义务。当时,还是战士的他,决心安心服役,争取立功受奖,当一名优秀军人。
三年的坚守、三年的等待,不断地鼓励他,并一再表示:“不论今后如何?当干部我爱你!复员回来我同样爱你!我一定好好照顾伯父和弟弟。”爱情的力量使他俩终成眷属。
随军的军嫂,她们的心与部队建设,发展息息相关。当部队执行作战任务,她们在家属基地时刻关心前方的战事,鼓励丈夫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当部队执行铁路施工任务,她们参与服务施工的一切活动,夏天,生产冰棒,为指战员防暑降温提供冷饮;施工需要大量手套、垫肩等劳保用品,她们组织缝纫赶制;工地修涵洞、修桥、铺轨需要大量碎石道碴,当供不应求时,她们就立即成立打道碴小组,生产碎石、道碴供应工地,保障施工顺利进行。随军的军嫂成为一支招之则来,来之能战的服务部队的预备队、突击队。铁路建设日新月异地变化着,路基一段段筑起、桥墩一个个竖起、隧道一个个打通,无不包含军嫂的一份功劳。
分居的军嫂,她们心系部队,与丈夫心心相印,与部队紧紧相连,鼓励丈夫在部队安心工作,在各自岗位开展竞赛,比翼双飞。一位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嫁给铁道兵一个连职干部,互相鼓励。她刻苦钻研业务不断上进,从一个住院医师开始、后来晋升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并被选拔参加中国援桑医疗队,赴非洲为人民服务。她的丈夫在她的鼓励下,一心一意在部队兢兢业业工作,由连职干部逐级晋升至营职、团职干部。她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和阿公、阿婆,带着两个孩子,长期在地方工作,一个人生活的日子是很不容易的,她从未向丈夫叫过苦。她与丈夫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是屈指可数的。从结婚到丈夫兵改工前转业回家,整整的16年间,因为丈夫出国援越抗美,军嫂出国援非,5年多未见面;军嫂部队探亲5次,其中一次只有12天,因丈夫被指令出差,只能打道回府;丈夫因工作繁忙,也不是年年回家探亲先后只有4次,分居16年中,生活在一起不到200天,双方默默地把青春献给部队建设、献给祖国和国际主义事业。
有位省歌舞团的舞蹈演员,嫁给铁道兵的一位通信参谋。1965年5月1日结婚,正在度蜜月时,丈夫接到执行“特殊任务”的命令,离开新婚的妻子,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同年9月16日壮烈牺牲在战场上。这突如其来的噩耗,犹如五雷轰顶,她承受了“泣血千声君不还”的痛苦,纵横流淌着“四十五年相思泪”。她没有被悲痛苦难征服,而是坚强地生活着,在舞蹈艺术事业上奋发努力,成为国家一级演员。她梦牵夫君音容,等君相逢等到“青丝已飞雪”,企盼“来生再结缘”。
铁道兵军嫂为祖国为人民承受人生的苦难,在苦难的人生舞台上演绎着一幕幕壮丽的诗篇。
(编发:彩云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