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瓜 的 故 事
张福生
如果说到军旅生活中的趣事,我就会想起当年我们连队发生的那次南瓜事件……
那是1970年,我在铁道兵7师35团1连当兵。1973年时,我已经当班长了。说起我们1连,那可是师里响当当的标兵连队,连年都是先进单位。无论施工还是军事训练,都是走在头里,拿红旗的。特别是副业生产,更是全师以至铁道兵的先进连队。为了这个先进的牌子,战士们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劳动,流下了多少艰辛的汗水啊!
我们铁道兵部队,常年在荒山野岭及穷乡僻壤施工,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修建铁路又是强体力劳动,没有较好的伙食供应是不堪重负的。当时部队的伙食费标准:陆军及一般地面部队每天0.44元。洞外施工每天0.54元,只有在隧道内施工才能达到每天0.64元的最高伙食费。但是,在那些比较偏远的贫困地区,就是有钱也买不到什么副食品。从肉禽来说,也仅有猪肉,而且大部分是远地运来的咸肉,见不到牛肉。其它如鱼、鸡鸭、鸡蛋什么基本没有。甚至连豆腐这样副食品也见不到。在蔬菜淡季,部队只能吃干海带及脱水的军用干菜。当然,粮食能基本保证供应,但多数是地方粮站里的压仓米,而且储存时间太长已经变了味道。当我们心酸地看着那些当地老百姓,经常徘徊在连队伙房周围,觊觎着从伙房里倒出来的洗锅水,期待着从中捞些已有馊味的饭米碎,用南瓜叶包回家充饥时,我们有这样的米饭吃,还有什么可不满足的呢?
部队就是部队。战士们靠着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大搞副业生产,在地方老百姓认为不可能长出蔬菜的贫瘠土地上种出了绿油油的蔬菜。战士们也在副业生产中收获了果蔬,赢得了荣誉,锻炼了意志。无论是在激流险滩的金沙江畔,还是在景色秀丽的川东丘陵,我们都坚持不懈地大搞副业生产,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收益。
1973年3月,部队移驻到覃家坝。这是个一面靠山,一面傍水的小地方,风景不错且地势较为平坦,视野开阔。对于刚从大巴山过来的我们,感觉真的很好。二月时节,已经是大地回春,一派春意盎然、生气勃勃的景象,在我们眼里俨然是风景如画了……
才到这里没几天,各班的班长就已经偷偷摸摸地看好了自己的“自留地”,准备开始大搞副业生产了。由于各班自行其是抢占菜地,使几个下手较迟的班错失良机,以致为了菜地闹到连长那里去了。随后,连队从整体利益出发,重新调整菜地分配给每个班排。有的班长虽然还有意见,也发作不得了。
连队副业生产的大动员激发了战士们的高涨情绪,个个摩拳擦掌,欲欲跃试。这些战士大多是从农村入伍的,对于摆弄菜地,可是大显身手的好机会!班务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许许多多的种菜建议,讨论热烈而积极。
计划有了,行动就是一句话的事了,说干就干! 我们选择了种南瓜。这家伙有分量,也好种。三四月间,春雨绵绵,是开种的时节。我们在不富养分的地头田边,挖了一个1.5米深的大坑,圆径有1米多。这使当地村民吃惊不小,有人说:解放军吃得太饱了,种个南瓜还挖这么大的坑……
接下来,我们在大坑里填上两大箩筐猪粪,再垫上厚厚的一层青草沤在一起。这些可都是绝好的肥料,底肥足,瓜菜才能长得好呀!我们连队的一百多头大猪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优质的农家肥,再加上我们一百多口子的拉撒,积肥的条件比村民们好多了。这些做好以后,我们再用地面土把大坑填埋起来,只等南瓜秧出来后,移植到这个大坑里了。地下的肥料经过发酵,在秧苗长成长过程中,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的肥力。一切都顺理成章地进行着。到了五六月间,南瓜花开了,引来不少蜜蜂,嗡嗡作响,采花传粉忙碌不停。这时候,我们就要在花蕾中选些粗壮结实的留下,不太好的摘去,避免坐果太多影响收获。
我们班种的其它蔬菜也长势良好——茄子紫,辣椒绿,番茄红,白菜正葱茏。萝卜钻出头,豆角长丝吐,莴笋一簇簇,蒜苗一畦畦……
其实,我们菜种得好还有秘密武器,那就是炸药!施工使用的硝铵炸药是极好的肥料。我们到炸药库搜集一些破包零散的硝铵炸药用作追肥,效果惊人!
就在我们沾沾自喜地欣赏着自己的绿色佳作时,连队的其他班组也没闲着,他们的菜地也搞得轰轰烈烈。他们会到别的班组菜地观察,暗暗地进行着不公开的竞赛。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每个班都种了不少的南瓜!这意味着,别的班也把南瓜作为夺取今年交菜数量的杀手锏。我们稳操胜券的计划遇到了麻烦,其实,更大的麻烦还没开始呢……
七八月间,正是炎热难耐的季节,施工也进入了最后的紧张冲刺阶段。眼看我们为之拼搏了半年多的车站道轨工程即将竣工,大家无不兴高采烈、情绪激昂。施工紧张,体力消耗极大,大家却因为天气太热而胃口不佳,端着饭碗难以下咽。连长见此情景,立刻把炊事班长叫来,极其严肃地给他下了一个命令:必须经常调换菜谱,做好饭菜,满足战士的要求。盛饭的箩筐不能有剩饭!
说实话,比起其他连队,我们连队的菜谱真的是不错了,所以战士们也没有什么意见。但是,眼下的实际情况也会影响战士们的饮食,当然应该改进。立刻,炊事班从猪圈拉出一头大肥猪宰杀,晚上,香喷喷的红烧肉就端在了战士们的饭碗里。炊事班每天都有变着花样的荤菜,让大家吃得满嘴流油,开心不已。
由于我们生产的蔬菜季节性较强,前一茬菜吃完,后面的跟不上,所以主要的蔬菜就是南瓜了。这时候,南瓜正是收获季节,每天傍晚,从菜地收菜回来,是一天中最高兴的时刻。我们扛着个个都有三四十斤的大南瓜,喜滋滋地送到炊事班。盯着炊事班的班副过称,记下称好的重量,一斤都不能少!我们班刚从炊事班出来,别的班又扛着大南瓜进炊事班了。一拨又一拨来炊事班送菜的,送的都是南瓜。每个班的战士都是带着收获的喜悦而来,又带着年底先进的梦想而去。荣誉,对于每个战士来说,都是同样重要。
紧接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南瓜大餐开始了。一开始,南瓜炒肉片,不错,津津有味。后来,南瓜红烧肉,还行,吃肉丢南瓜。接下来,南瓜丝炒肉丝,挺有味道的,有新意。最后,南瓜汤、南瓜羹、煎南瓜、炸南瓜、拌南瓜……几乎顿顿都有南瓜。再好的东西也架不住天天吃啊!吃饭前战士们原来吼声震天的歌声:“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嗨啰嗨……”也唱得无精打采了。炊事班长又被叫进连部,连长和他进行了短暂的谈话。第二天,餐桌上的南瓜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碧绿的青菜,令数日不见其面的餐者喜极而食,几筷之下,碗中已无绿色。是啊,太少了点,毕竟各班交来的蔬菜主要是南瓜,青菜不多呀。炊事班长第三次被叫进连部,一番指示,炊事班长唯诺而去。
为了落实连长的指示,炊事班发动群众想办法,把普普通通的南瓜搞出很多花样。最受欢迎的就是南瓜丝大包子了。把南瓜擦成丝,用盐腌一下,再用五香粉、味精等调料和肥肉拌在一起,包成大包子。包子一出笼,香味冲天,一咬顺嘴流油。有的战士连食数只,直至撑得肚歪腹圆。南瓜包子的香味随风而去,隔壁修理连不时有人跑到我们食堂来蹭食,美其名曰找老乡……伙房南瓜包子的香味连远在一里之外的村落也闻到了,炊事班门外总会有数位老妇徘徊张望,盼求可得一二食之。
后来南瓜的制法,实在不能效仿。开个大油锅,将切片晒干的南瓜片投入油炸,虽说炸南瓜片香脆酥松,食油的耗损却太大,没几次就不再制作了。到后来,可以想到的吃法都用过了,就是美味的南瓜大包也没了市场。可怜的炊事班已是黔驴技穷,战士们对南瓜的憎恶情绪却有增无减。而南瓜的消耗战还远远没有结束。大家一见炊事班菜棚里堆积如山的南瓜就头疼,这时候大家才知道毫无计划滥种南瓜的结果……
于是,南瓜的故事翻到了哭笑不得的一页。
六月的川东,正是酷热难耐之时,一日深夜,闷热无风,连长为了施工的一个难题翻来覆去,彻夜难眠。半夜时分正要迷迷糊糊地睡去,忽然听到炊事班方向传来一个不大不小的声音,好像有人跳水,再仔细听,又没有了。也许是边坡的石头滚下来了吧?我们连队就住在州河边,当时开挖地基的石头经常滚下边坡冲进河里,听到这样的声音不足为奇。可是一连数天,这样的声音时常出现,更奇怪的是,值班的哨兵也像什么没发生过一样。这天晚上气候炎热,连长起身下床想去洗一把澡。出了门,正欲往水池方向走,忽然听到炊事班方向传来“扑通”一声闷响,使他大吃一惊:莫非有人跳水自尽不成?连长疾步走到响声近处,才发现声音来自炊事班的菜棚。他轻轻地摸了过去,更让他吃惊的是:值班的哨兵正抱着一个大南瓜往菜棚外的墙角走去,在这个位置可以居高临下地看到州河,他高举着南瓜丢了下去。南瓜顺着陡坡骨碌碌地滚进州河,随着河水无声地消失在漫漫夜色中!连长见此不由大怒,上前一步抓住哨兵的手,呵斥道:“好啦!还丢!”黑夜中,那哨兵以为来人是接岗的哨兵,头也不回,言语道:“我不丢了,你来吃呀!”当这倒霉的哨兵发现竟然是连长时,顿时呆如木瓜,说不出话来……
怪事同时不断发生:放在菜棚里的南瓜减少得很快,而且剩下的也开始集体生病了。炊事班切开准备做菜的南瓜,发现有腐烂的味道,于是,这个南瓜就合情合理地丢到猪圈里喂猪了。再切一个,依然如此,而且坏南瓜越来越多。随着炊事班对患病南瓜的处理,堆积如山的南瓜堆渐渐矮了下去。虽然大家对自己辛苦劳动得来的南瓜遭此厄运有些心痛,但是想到交菜时已经记过账,收菜的数量已有保证,再是,能早日摆脱南瓜之苦,也算有些安慰,因此大家也就不以为然了。
第二天,连队召开了军人大会,讨论昨夜发生的事。使连长的心被深深刺痛的是:发生这样的事情不能完全责怪战士,也是连队领导工作没有做好的结果。大家通过讨论也都认识到:丢弃毁坏自己劳动成果的行为不可取。原来,南瓜生病是有人趁值班时用细管把水注进南瓜,南瓜就从里面烂开了。随后大家献计献策讨论南瓜处理的出路。还真是那句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你一言我一语,居然想出了绝好的处理办法。离连队不远有个地方的建设煤矿,矿里的蔬菜都靠向村子里的农民采买,连队主动和煤矿联系,供应他们一部分。事情一拍即合,第二天,一条船靠上了我们连队的河沿,一阵忙碌,装走了2千多斤南瓜,每斤三分钱。随后,煤矿还陆陆续续来运了好几次。有了卖南瓜的钱,就可以去买更多的副食品改善连队伙食,大家满意了,炊事班也不烦恼了。一场南瓜危机就这样过去了。
从此以后,大家再也不敢乱种南瓜了,大家都明白了,宁愿种菜竞赛中少点数量,也要按实际需求种植蔬菜的道理……
这一年年终总结的时候,我们七班的成绩是这样的:11个人,一年上交蔬菜10450斤。位居第一名的12班12125斤之后。
多年以后,每当翻开当年笔记本上记载的这些数字,回忆起那时幼稚可笑的事情,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而现在的我却很难想象再重复当年的那种努力,再现当年的那种激情。往事带给我的精神力量和不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训使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受益匪浅,永远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