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难以磨灭的记忆
2020-07-29 07:38:57 浏览:7502次 【

难以磨灭的记忆

    

作者近照

我是1963年2月入伍的,归属铁道兵第5师25团6连。先后参加过黑龙江森林小铁路、贵(阳)昆(明)线、成(都)昆(明)线、攀枝花支线等铁路建设。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到我们亲手修建的钢铁大动脉对祖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出的巨大贡献;想到我和我的战友为之奉献的青春年华和勤劳汗水,在这里绽放着无尽的辉煌,心中无限慰藉。

然而,伴之而来的还有一段痛彻心底的回忆。

1964年9月,我们团奉命从黑龙江小兴安岭奔赴云南宣威,投入贵昆线的修建,我们师承担了“全线最艰巨的任务、最困难的工程(师长顾秀语)。”

我所在的连队驻在云贵交界处的乌蒙山上,经过简单而紧张的营建后即投入施工。当时,施工条件很简陋,设施设备紧张,有限的机械集中在重要施工点,其他大量工程要靠战士们的肩膀和双手,用铁锹、洋镐和八磅锤一点点开凿完成,我们用汗水浇筑桥梁,贯通隧道,用一颗赤子之心精心铺设逶迤绵亘的铁道线。

1965年3月11日晚,全营集中看电影,我作为一名老兵,主动留下来看营房。当夜幕笼罩整个营区时,我趴在煤油灯下,一边警惕着营房的安全,一边静静的看着书。突然,从营房外传来一声尖利而失常的喊声:“连长------连长------”,紧接着像有人从高坡上滚下来一般,带着沉重的隆隆声,闯进了营房,我急忙穿上衣服,拿起枪冲出宿舍。

跑下来的战士直冲连部,冲着值班首长边比划边喊叫。这是个湖南兵,平时说话很难听得懂,这时他紧张而不连贯的语言越发让人愕然。值班首长是指导员,好不容易才听懂是工地上出事了。他急匆匆冲出连部,站在操场上高喊:“家里有人吗?赶快上一号洞口,工地上出事了。”紧接着强调:“不要带枪”。

我应声冲出宿舍,向一号隧道口飞奔。从营房到工地不到两公里,我赶到时三排长正在清点人数。

“人齐了没有?”

“少一个。”

“谁?”

“正在查。”

“新兵够不够?”

“副班长!”

“到!”

“老兵呢?”

“李茂生——”没人应答!

一个新兵战栗着说“老兵没上来。”

整个施工现场已被塌下来的土石完全掩埋,看不清作业面的轮廓。

三排长着急的喊:“人被埋了,赶快挖啊”。话音刚落,就有三四个战士拿着钉耙,在排长指示的地方刨土找人,我也立即投入营救,我不知道被埋者有多深,不敢用工具,只好用手刨,一边刨,一边喊着:“小心耙子刨着人。”因为塌下来的土方不是特别多,很快就找到了被埋的李茂生戴着的安全帽,我们才开始有目标的施救。

我们有四五个人集中刨李茂生身后的土。这种土其实不是土,是一种风化的岩层,说它软,却碰的钉钯叮当响,使再大的力气也挖不进去,只能抠;说它硬,却不见整块,全是不规则的小块。这给我们的营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我们在前面刨,身后有人把刨出来的渣扒的更远些。当李茂生的头部完全露出来时,只见他闭着双眼,已经没有了呼吸。我急切的喊道:“快挖呀,胸部露出来才能呼吸。”于是前面几个人刨的更快、更有力。

当李茂生的双肩露出土面时,卫生员给他注射了强心针。他的面部没有任何表情,只有从鼻孔里流下来的一缕血。

这时,从营房方向陆续有人跑来,我自忖,战友们支援来了,李茂生会有救的。

指导员也大声喊道:“再上一班,把他们换换!”

不知是谁上来要换我,我只说了声:“换他们,我能行。”再后来,上来两个战友,一个拉我,一个夺走了我手中的钯子,手里没了工具,我只好退后一步,看到刨出来的碎石块又滚到了坑里,我急忙用手去扒,扒着扒着,不知什么时候手里又拿着钉钯,换了一个位置,拼命刨起来……

李茂生被埋后,身体姿势仍保持站立状态,胸部紧贴在已凿成的坑基坎上,当他的上身直到膝盖露出来后,我们曾试图将他拽出来。我的双臂穿过他的腋下,紧紧抱着他的上身,其他战友有的拉着他的裤腰带,有的扯裤子,一起往上拉。但任凭我们怎样努力,李茂生始终埋在土里,巍然不动。我禁不住哽咽着,近似央求,又像祈祷的喃喃道:“老战友,你也使点劲,不就出来了吗。”

作业面越来越深,空间越来越小,施救难度也越来越大。就在十万火急的时刻,观察险情的战友突然大喊道:“有危险,要塌方了!”——原来塌方的崖面上,又出现了一条裂缝,这是二次塌方的前兆。现场情况十分危急,当时在场的每一个人,谁都清楚二次塌方的后果,但是没有一个往后退,也没有一个人停止营救,只是互相警示小心,互相鼓励抓紧抢救。

面对险情,唯一的办法就是用木头顶住岌岌可危的崖面,不使它崩塌,不再出现二次危险。木头扛来了,却找不到合适的支撑点,无法救急。情急之下,我和另一位战友会了个眼神,“人抗!”“对,人抗!”险情不允许我们有任何的犹豫,我俩立即转身,脚蹬在坑基上沿,背靠在将要塌下来的崖面,拼命抗住将要塌方的断面,又有两个战友来支援我们,用同样的方法,齐心协力,我们用自己的身躯组成了一付排架,共同抵御已经松动的崖面,避免二次塌方,为营救李茂生同志争取时间。

崖面上不断有土块碎石滚落,打在我们身上,有人脱下上衣护在我们脑后,保护着我们。

塌方的危险稍有扼止,但留给施救的空间太小了,只容得下一左一右两个人的位置,挖土的两个战友,一会儿跪着,一会儿爬着,整个上身钻到坑里拼命用手刨土,忘记疼痛,忘记危险。

身后不断有人发声:“换一换,让我来。”主动轮流替换,渐渐地,十字镐已经施展不开了,只能去掉木把,手握镐头使劲凿;铁锹也不好使唤了,只能用手捧土;簸箕放不进去了,用安全帽端。直到只剩下李茂生的左脚时,我们用钢钎凿松了周围的石块,才将他拉上来。然而,李茂生同志始终闭着眼睛,没能呼吸一次……

我记不清整个营救过程有多长时间,只觉得现场人很多。

驻在附近的兄弟连也来支援我们了。

当李茂生同志被安放在一块木板上时,现场一片寂静,间或传出风化石被人踩踏发出的嘎嘣声。随后,指导员用嘶哑而沉重的声音打破黑夜中的寂静,并带领大家向李茂生同志默哀致敬。然后安排了现场守护人员,宣布全连带回。

回营房的路上,我走在最后。被汗水浸透的衣服这时也像冰一样贴在身上,冷得让人发颤,心里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伤痛感:我们没能把战友活着救出来,是天大的遗憾!

第二天,全连官兵为李茂生同志开了追悼会。指导员用低沉而沙哑的声音讲述了李茂生同志的牺牲经过和简要生平。

李茂生同志和我同年入伍,甘肃武都人,因家境贫寒,读书不多。他不苟言谈,性格耿直,忠厚朴实,待人和善。从新兵训练到施工,总是任劳任怨,不怕苦、不怕累,苦活累活都是抢着干。每次行军,他都抢着帮别人扛枪背包,他的青春活力和乐观精神时时感染着身边的人。

这次塌方事故是他所在的班在开挖一号隧道口的边墙坑基时,由于作业面小,一个班分两个轮次作业。当坑基挖到近两米深的时候,突然发现有塌方迹象,人员紧急撤离。坑基两头的战士迅速从两端向上爬,李茂生同志和另外一名新战士在中间,向任何一端跑都来不及了。李茂生同志凭着自己身高力大,把这个小战士直接从坑里举了上来,自己再准备跳时,已经来不及了……

李茂生同志是为了帮助战友脱险而遇难的,他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感动了所有在场的人。会场一片抽泣声,那个被救的新战士更是悲痛不已,趴在地上撕心裂肺的哭叫,怎么也拉不起来。

此情此景每当回想起来,总不免心生悲戚,潸然流泪。

在我参加过的每个工程中,都有战友为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永远值得缅怀,然而李茂生同志的牺牲对我的震撼更强烈,留下的记忆更深刻,大概是因为我亲历了营救他的全过程吧。

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每当遇到一些困难、挫折和不顺心的事,一想到李茂生同志的牺牲,就全都释怀了。人家命都没了,我们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呢?

2012年5月我们团的部分老战友在宝鸡聚会,纪念从军50周年。宝鸡是我们的新兵集训地,在这里搞纪念活动,别有一番情怀。会议开始,我们为李茂生及其他已辞世的战友默哀,为他们祭洒了一杯满载深情的酒。

会上得知,李茂生同志的墓已和其他牺牲的战友一起,从乌蒙山迁到宣威县烈士陵园。有战友专程去祭奠,并拍了碑照,我得知后,心里感觉宽慰了不少——李茂生战友不再孤独寂寞了。

李茂生战友,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你。

 

      

2020年7月

原铁道兵第五师二十五团六连战士  魏怀杰
 个人简历 :
 1963年2月入伍,历任战士,副班长,副排长;
 196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8年10月按期转正;曾连续五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9年4月退伍。
 
 


全部评论(0)
  • 铁道兵艰苦筑路的长篇小说 《铁血青春》在铁血读书网上线作者:陈东海近日,一部描写铁道兵艰苦奋斗、为国牺牲的长篇小说《铁血青春》,在国内知名网站《铁血读书》网,面向全球上线运营。书中讲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河边草浏览:4313次 评论:0
    2021-05-17 22:11
  • 京津冀地区野营拉练记—— 铁道兵第12师师部机关野营拉练纪事。(下篇)四、军次孤山子28日吃过早饭,师机关野营拉练队伍向孤山子出发。有两部车帮公社拉煤还没回来,所以上午先派两部车出发到孤山子,把人送到孤山子..

    河边草浏览:6376次 评论:0
    2020-10-25 13:04
  • 京津冀地区野营拉练记—— 铁道兵第12师师部机关野营拉练纪事(上篇)2020年国庆节期间,我在家查阅去年建国七十周年前夕如何迎接国庆节,国庆节期间如何欢渡、庆祝的一些资料,如天安门大阅兵活动,北京市大型游园活..

    河边草浏览:6411次 评论:0
    2020-10-25 13:01
  • 襄渝铁路和陕西三线学兵袁培力(5853 部队学生 2 连)襄渝铁路是当年我国三线建设中的重点战备工程,东起湖北襄樊,西经陕西南部秦巴山区,南达四川重庆。襄渝铁路沟通了我国西南和中南的铁路网,具有极其重要..

    河边草浏览:11209次 评论:0
    2020-08-16 07:34
  • 《童年的记忆》68团李树成我的老家在凌源县佛爷洞乡落洼塘子屯,那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山村,村子北面的山体东西相对延伸出两道山岗,山岗两端的距离恰似一座高大的山门守卫着村子里的安全,从南面高山里流出来的一..

    河边草浏览:6890次 评论:0
    2020-08-13 20:37
  • 难以磨灭的记忆作者近照我是1963年2月入伍的,归属铁道兵第5师25团6连。先后参加过黑龙江森林小铁路、贵(阳)昆(明)线、成(都)昆(明)线、攀枝花支线等铁路建设。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到我们亲手修建..

    河边草浏览:7503次 评论:0
    2020-07-29 07:38
  • 中国最北嫩林铁路,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南起嫩江经大杨树、加格达奇、林海、塔河、盘古、樟岭、劲涛、图强、漠河至古莲,全长677公里。1964年的冬天,人民铁道兵中的三、六、九师指战员,带着开路先锋的使..

    河边草浏览:7250次 评论:0
    2020-07-19 17:15
  • 成昆线通车的回顾原铁道兵第一师司令部战士:李汉球回顾50年前成昆铁路通车的往事,使我的心情激昂却久久不能平静。我作为铁一师机关的警卫战士有幸地参加1970年7月1日成昆线通车典礼感到无限光荣和自豪,当..

    河边草浏览:7885次 评论:0
    2020-06-30 14:27
  • 南方吹来的缕缕清风,犹如绿色的使者,把春意带上了树梢,带上了达子香的枝头。八万里兴安退去了黑白灰的色调,披上了翠绿的新装,这就是祖国的最北大兴安岭。就在这绿色的版图之上,有一条银色的长龙,蜿蜒伸向大..

    河边草浏览:8304次 评论:1
    2020-06-11 20:43
  • 我的铁兵生活篇章回忆当年,离开学堂;身穿军装,走向营房;青春年少,怀揣梦想;保家卫国,献身国防;抢建襄渝,备战备荒,巴山汉水,摆开战场;炸药雷管,如同钢枪;铁锤钢钎,叮咚作响;开山架桥,日夜繁忙;建成..

    河边草浏览:10275次 评论:0
    2020-04-12 11:52
  • 国槐,、丁香、广济寺____黎川青年在铁道兵12师干部教导队的军旅往事琚木根,几个月前,收到老家黎川县委,县政府网站《黎川发布》一条信息,黎川要着力打好张恨水这张牌,如张恨水故居,张恨水剧院·····..

    河边草浏览:11850次 评论:3
    2020-03-12 22:39
  • 激 流 丹 心 (青春岁月之五)张福生浑浊而不羁的江水好似一匹暴烈的野马,奔腾呼啸着从上游滚滚而来。黄色的泥水中裹挟,夹杂着泥沙,芦苇,材草偶尔还有几根原木,卷起飞腾的浪花,一泻百里。滴溜溜的漩涡在狂滔大..

    河边草浏览:10651次 评论:0
    2020-03-05 17:10
  • [致敬英雄][致 敬 英 雄]抗疫英雄谱文/国洪钟南山~定海神针象神话里钟馗的化身斩妖除魔正气浩然满腹经纶是现实中苍生的神明冠毒猖獗横刀立马冲锋陷阵[肯定人传人]权威发声雷霆万钧!从此打响抗疫战争[暂无特效药!]..

    河边草浏览:10932次 评论:0
    2020-02-14 14:25
  • 《难忘部队时的一些往事》顾太健我1970年12月中旬接到入伍通知书,23号下午乘船离开老家泗阳。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一师四团勤务连。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离家四十九年了,离开部队也三十六年了。在部队的十..

    浏览:13050次 评论:0
    2020-01-15 14:29
  • 张福生南瓜的故事张福生如果说到军旅生活中的趣事,我就会想起当年我们连队发生的那次南瓜事件……那是1970年,我在铁道兵7师35团1连当兵。1973年时,我已经当班长了。说起我们1连,那可是师里响当当的标兵连队,连..

    浏览:12932次 评论:0
    2020-01-05 14:42
  • w-079# 原创作者:铁二师 张锁龙 永远铁道兵2019-12-26凡是当过兵的人,说起战友情,总是滔滔不绝。这是因为由无私、真情、纯心铸就的高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战友情谊,铭刻在心,念念不忘。在战时,“把生的希望留..

    浏览:13007次 评论:0
    2020-01-03 22:10
  • 记叙文 陝南往事 (二)文/原铁道兵52团勤务连 杨玉恒(二)汉江老船工当年我们部队驻在安康岚河口的时候,我结识了一位常年在汉江边岚河口摆渡的老船工,老人六十左右岁,中等身材,黝黑的脸庞,刀刻般的皱纹,络腮胡须..

    浏览:12966次 评论:0
    2020-01-03 22:09
  • 记叙文 陕南往事(一)文/原铁道兵52团勤务连 杨玉恒——引子一九七三年十一月,我们部队完成了襄渝铁路修建任务以后,离开安康岚河口,转战河北滦平,参加沙通线(现称京通线)建设,距今已有四十多个年头了。在那片留..

    浏览:13293次 评论:0
    2020-01-03 22:06
  • 铁道兵军嫂的风采原创 作者: 张锁龙 永远铁道兵 2019-12-23铁道兵随着革命战争的需要而组建,又随着和平发展的需要而撤销。我在铁道兵这个大学校里锻炼成长工作30年,现在又过去35年,这支铁军的官兵和军嫂们的生动..

    浏览:13198次 评论:0
    2019-12-31 21:33
作者专栏
  • 老鼠爱上猫

    注册时间:2022-07-10 20:57

  • xJThfvckALUEg

    注册时间:2022-04-21 13:55

  • YCGlqyMfuexzkm

    注册时间:2022-04-15 08:54

  • ECABdTRLyJHn

    注册时间:2022-04-12 09:25

  • kVJeORUZpWdD

    注册时间:2022-04-05 02:0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20123号
Powered by qibosoft Code © 2018 qibosoft

联系电话:18075603283 邮箱:327789046@qq.com

©永远的铁道兵 ©铁道兵家园

湘公网安备 43070202000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