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返大兴安岭走嫩林铁路巡礼(上)
2020-11-04 16:20:50 浏览:9904次 【

嫩林铁路巡礼(上) 作者:杨景林



嫩林铁路巡礼(上) 作者:杨景林


undefined


嫩林铁路巡礼(上)

作者:杨景林

2016年8月27日至31日、全国铁道兵战友旅游协会组织进行“重返大兴安岭走嫩林线铁路活动”,十几个师地三十多名铁道兵战友,从十几个省区市赶赴及格达奇,欢聚在铁道宾馆,摆酒开宴,载歌载舞。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们当过铁道兵,嫩林线铁路联结着战友情。

我是在8月26日,从大连登车出发的。一颗心早已飞向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塔河、樟岭、阿木尔、西林吉……一个个地方,一串串故事,电影似的映现于脑海,让我一路上激动不已。

次日中午,列车驶进了嫩江站。

嫩江古称墨尔根,虽然开发得比较早,但由于地处边塞绝域、苦寒之地,生存环境无比艰辛。“四时皆寒,五月始脱裘,六月昼热十数日,与京师略同。夜仍不能却重衾,七月则衣棉矣。立冬后,朔气砭肌骨,立户外呼吸,顷须眉俱冰。出必勤以掌温耳鼻,少懈,则鼻准死,耳轮作裂竹声,痛如割。土人曰,近颇称暖。十年前,七月江即冰,不复知有暑也。墨尔根山城,寒益烈,卧炕必为通夜之火,更设大炉。然薪于侧,焰甫尽,则寒气入室。卧者惊而起矣,数益薪,始及旦。墨尔根七月则雪。雪不必云也,晴日亦飞霰。或皎月无翳,晨起而篱径已封。旭光杲杲,雪未已也。”墨尔根的先民为开发、建设、保卫这片土地,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4年8月,铁九师第四十一团负责打前站的二连,进驻嫩江渡口,他们肩负四项任务:一,修复嫩江站到江边的路基;二,修整嫩江中遗留的废弃桥墩;三,负责过江人马辎重的摆渡;四,修筑江对岸的五公里路基。

嫩林铁路巡礼(上) 作者:杨景林


通往江边的六公里残损路基和江中十几根半截子桥墩,是以前大兴安岭开发下马停工遗留下来的。该连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路基修复和桥墩加高的任务。与此同时,抽调一个班负责摆渡。他们把四条铁船用跳板固定在一起,由十来个战士用木杆当篙往返两岸。铁九师师部机关虽然驻在嫩江县城,但部队所承建的路段大多在江对岸。先期乘火车经富嫩(齐齐哈尔市富裕站至嫩江站)铁路抵达的部队,人员和物资全靠这条大船运送过江。两个月后开始封冻,但冰面仍不能通车,还要依靠渡船运输。为此,必须不时将阻碍行船的冰面炸开。一天,七班长邹本进装完炮,已经把导火索点燃了,忽然发现有一炮没埋好,便急忙跑回去处理;在撤离时炮响了,邹本进粉身碎骨……烈士的血肉撒落大江,染红了嫩林线的起点。

等到冰面可以过车了,交通压力才得以缓解。浩浩荡荡的运输车队,不分昼夜地川流不息。直到1965年1月,铁九师所属部队才全部进入施工点,该师承建的嫩江至大杨树九十点八七公里路段,于当年年底完工。

我所乘坐的列车从嫩江发出近一个半小时,不知不觉间驶进了一条大拉沟。这条名叫龙头山的拉沟,开凿始于1965年4月,完成这一任务的是铁三师第十四团九连。

龙头山位于嫩林线起点约一百公里处,处在达拉宾与乌鲁布铁之间,盘龙卧虎般扼守着进山之路。计划用七个月把龙头山劈开,挖出一条长两千米、宽二十米、深十九米的特大拉沟,无疑是一场异常艰难的硬仗。第一,龙头山大部分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的坚硬程度不言而喻。第二,作业面狭小,兵力展不开,只能小集群多波次地轮番攻击。第三,这么大的拉沟,本连头一回干,只能在实战中摸索经验。第四,营房离工地二三里地,中间这顿饭只能野餐。连里提出力争在“十·一”之前拿下它,以此来向国庆十六周年献礼。动员会后,全连战士纷纷写决心书、挑战书、保证书,士气高昂,信心十足。

嫩林铁路巡礼(上) 作者:杨景林


四排接受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在龙头山顶部开凿三口竖井,每个直径三米、深度三米,间距为四米;以用来进行松动爆破,为拉沟开挖做前期准备。

龙头山的花岗岩非常坚硬,十磅大锤砸下去只留下个白点儿。战士们不惜气力地与顽石搏斗,一个班顶下来累得筋疲力尽,甚至连喊“累”的劲儿都耗尽了。然而,更让人难以承受的是,从事如此繁重的劳动,却常常食不果腹,高粱米脱水菜,倘且不能管饱,根本见不到新鲜蔬菜。但是,指战员们从不叫苦抱怨,上了工地照样争先恐后。

随着竖井的不断加深,作业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是井下工作面狭小,在不足三米的空间里,只能施展一组锤子;二是打完眼放炮时,上井躲避非常费事儿,上上下下很耽误功夫。三是井里特别闷热,四十多摄氏度,让人难以承受。战士们为了抢进度,往往不等硝烟散出,就马上下去接着干,呛得喘不上气来,一个劲儿流眼泪。泪水和汗水合在一起流,浑身上下除了土就是泥,只有眼珠儿和牙齿是白的。一 次次上下攀爬,一寸寸向下开凿,一回回装药点炮,一筐筐往外清碴.....

就在施工较劲儿的时候,炸药却供应不上了。铁三师五个团加直属单位近三万人,奋战在南北一百八十多公里的线路上, 需要填、挖、换、弃、运的土石,达九千八百三十五万立方米,需要开山采石加工道碴近四十万立方米。隆冬高寒,冰天雪地,冻层厚达两三米。镐锹劈不开,钢钎打不进,一锤一个白点儿,震得虎口开裂。使用机械也不行,不论什么型号的,一上去就乱蹦乱跳,爪钩、履带打空转。揭开冻土,打破石层,最管用的就是炸药。没有充足的炸药,冬季施工便无法进行。而计划内的炸药,用量已经严重超标。炸药!炸药!到处都吵着闹着催要炸药,快要把师、团领导给逼疯了。

嫩林铁路巡礼(上) 作者:杨景林


第十四团决定自制炸药。在师里的支持下,通过外出取经和翻查资料,制定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指定师工程师林宗祥和团技术员周治安具体负责。经过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地研究、筛选、修改、实验,终于掌握了硝酸铵(化肥)、刨花(木粉)和柴油的合理配比。5 月上旬,可用八号雷管直接引爆的铵油炸药,终于研制成功了!它原料易得,制作简单,操作便捷,使用安全, 成本低廉,费用不到二号铵梯炸药的三公之一。在上报会战指挥部的同时,通过召开现场会的形式,迅速在全师推广开来。会战指挥部组织所属单位,当月即召开了四次现场会。铁道部得到消息后,立即组织西南、西北、华中等地的铁路工程部门,先后三批前来参观学习。

经过两个多月紧张而艰苦的作业,龙头山上三口竖井终于开凿完成。近百吨的铵油炸药,连同雷管和导火索,被填埋进竖井里。

指挥员一声令下,导火索同时点燃。躲在千米开外的战士们,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突然,传来一声闷雷似的轰响,整个大山颤动了一下,蘑菇状的烟柱腾空而起,碎石和沙土随之翻滚飞升,又暴风骤雨般的倾泻下来。

“成功啦!”“胜利啦!”战士们欢呼雀跃,工地上一片沸腾。劳动的收获,胜利的喜悦,让大家欣喜若狂。

这次大爆破,松动土石二十多万立方米。用这些土石在龙头山南北两侧,填筑起两条各长三公里、高三米多的路基。

为了开挖龙头山拉沟,九连牺牲了三名战士,还有多名战士身负重伤,有的甚至造成终生残疾。

13点45分,列车驶进朝阳一、二号隧道。这条隧道总长六百八十七米,正当嫩林铁路的咽喉之处,被称为大兴安岭林区的南大门。

1965年6月30日凌晨,正在紧张施工的隧道,突然发生了意外塌方。铁三师第十三团十六连战士郭凤堂,被掉落的石块砸昏在地。碎石犹如密集的冰雹,还在噼里啪啦地下落。马上就要发生更大的塌方,抬走郭凤堂已经来不及。千钧一发之际,副班长张春玉赶到了。他扑到郭凤堂身边,猛地把他掀了出去。就在这一瞬间,轰隆一声巨响,一块重达一万多斤的巨石滑落下来,把张春玉和王物件等人拍在了下面。王物件被砸成了一张血饼。张春玉被砸得昏了过去,上半身被巨石死死卡压,左腿骨封合性粉碎骨折,右胸的三根肋骨被压断。苏醒之后,他想到的是救战友,想到的是交党费。在巨石下面被卡压了两小时四十分钟,他没叫过痛,没流过泪,充分显示了铁道兵战士忠贞高尚的品质和英勇顽强的精神。

嫩林铁路巡礼(上) 作者:杨景林


战友们在七台千斤顶的助力下,才把张春玉从巨石下解救出来。先后经历了五次大手术,张春玉的左腿才被保住了,但却落下了终生残疾:左腿僵硬强直,膝盖不能弯曲,走路一瘸 一拐。然而,一个铁打钢铸的硬骨头战士,却顶天立地站立起来!1966年9月19日,国防部授予张春玉“铁道兵硬骨头战士”的光荣称号。

张春玉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了三年,上海姑娘杨凤燕在护理张春玉期间, 对英雄充满了敬佩之情和爱慕之意。铁道兵政治部和沈阳军区政治部协商,一起出面促成了两个人的美好姻缘。1969 年秋天,他们在加格达奇举行了婚礼, 杨凤燕随之也调入铁道兵,并在大兴安岭林区安了家,担起了工作、家庭两副担子。 这种奉献精神令人敬佩。张春玉很快被提拔为干部,先后担任连队副指导员、指导员、师组织科副科长、师医院副政委等职务。他说:“我愿做一把泥土、一块石子、 一根枕木,铺在通往共产主义的大道上,让革命的列车从我身上通过,全速前进!”张春玉,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他的英雄事迹,在大兴安岭乃至全国广为流传,成为部队和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为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写下了光彩夺目的英雄篇章。

列车经过二十二个小时的运行,于14时10分抵达加格达奇。

加格达奇,鄂伦春语,意思是“樟子松生长的地方”,为大兴安岭北坡的门户。1964年大兴安岭林区开发之前,这里还是个百十户人家的荒凉小镇,在建的火车站一片狼藉,停车线只有三股道,总长不一公里多,连个简易的站台都没有。

1964年7月5日,大兴安岭林区会战指挥部在加格达奇成立。铁道兵三、六、九师八万官兵,林业和铁路两万员工,通过尚未运营的伊加(伊图里河至加格达奇)铁路,陆续进入加格达奇。一时间整个车站到处堆满物资,小镇变成了一座庞大的帐篷城。作为林区开发指挥部、大兴安岭特区政府、大兴安岭林业局所在地,大兴安岭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加格达奇堪称“万里兴安第一城”。

嫩林铁路巡礼(上) 作者:杨景林


1964年11月,铁三师师部机关入驻加格达奇,在北山坡脚下安营扎寨,住的是砖平房和“条夹泥”(树条或板条填夹泥土)简易房,也有不少单位暂时住在帐篷里。1965年4月末,修建了一座“板条夹泥”的礼堂。1970年9月,师部机关迁移到塔河;1972年末又回撤到加格达奇,入住原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大楼(铁道兵大兴安岭林区指挥所于1970年1月3日,改称铁道兵东北指挥部,从加格达奇迁址辽宁省兴城县城)。1974年建起了三千八百九十二平方米的师部机关大楼。1983年底铁道兵改工并入铁道部、铁三师改制为铁道部第十三工程局,其局机关继续驻在加格达奇,直到1987年8月,才迁址吉林省长春市。

1988 年 7 月,“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修建完工。1999 年 9 月 26 日,在纪念碑附近重建的革命烈士陵园落成。这两座矗立在北山上的标志性建筑,犹如镶嵌在花冠上的明珠,成为加格达奇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战友及群众,慕名前来瞻仰和拜谒。

我与加格达奇结识于1970年末,军列载着刚刚入伍的我们,一路北上扎进了她的怀抱。打开车门,寒气袭人。下车站在冰雪覆盖的站台上,映入眼帘的是冰封雪裹的山野,奇寒酷冷给我们来了个下马威。来到站前广场上,望见街道对面的门市房,夹杂的砖瓦房、木板房以及帐篷,还有后面的几处脚手架子,全都掩映在冰光雪影之中。我们排队走进旁边的一座大房子,十个人一桌,站着吃午饭。早饭还是在嫩江吃的,下车出站走出去挺老远,吃了顿馒头米粥就咸菜。这顿午饭也是由军供站提供的:馒头和白菜汤。饥寒交迫的新兵们,狼吞虎咽抢着吃。这就是加格达奇给我们的“见面礼”。

分配到第十五团的新兵们,再次登上火车继续北上,一口气又走行三百七十多公里,来到了嫩林铁路当时的终点樟岭。团部和其所属的大部队都驻在此地。下车后再次分兵,大部分就地留下,而我们这些分配到十四连的新兵,背包罗伞地踏着冰雪继续北进,跟头把式地徒步跋涉了五公里,乘着夜色走进点着油灯的营房。帐篷里很温暖,老兵们很热情,但是伙食很一般:高粱米饭,土豆炖白菜。湖北籍新兵咽不下高粱米,一些人当场就哭起了鼻子。我们的铁道兵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嫩林铁路巡礼(上) 作者:杨景林


1973年11月,我又来到了加格达格,来参加铁三师文艺汇演。由我作词的两首歌:《打锤歌》和《喜迎铺轨队进深山》,受到好评,并被师宣传队选中,演出效果比较好。转年我被调入师宣传队创作组,同组的有刘锡洋、郑海金、韩志晨等人。我创作的相声《冰河砥柱》,经师文化干事朱宝德修改定稿,由师宣传队张少林和李永田表演,在1974年12月铁道兵文艺汇演中,获得了创作奖和表演奖;并在1974年12月20日的〈铁道兵报》上,全篇整版刊发。

铁三师文艺宣传队,性质虽然是业余的,但跟专业文艺团体相比,无疑更加贴近基层生活,节目更为观众喜闻乐见。从战争年代的铁道纵队三师文工队、铁道兵团三师文工队,到建设时期的铁三师文工队、铁三师文艺宣传队,始终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节目以自行创编为主,反映部队的战斗生活,起到鼓舞指战员的革命斗志、提高部队施工战斗力的作用。那首影响深远的歌曲《铁道兵志在四方》,就是由铁三师文工队黄荣森创作的歌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铁三师宣传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大兴安岭地区最有实力的文艺团体。演出的节目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向林海进军》、《开路先锋》、《硬骨头战士张春玉》、《我是光荣的汽车兵》等一批小节目,下连队、到工地、入班排、进帐篷,深入基层,巡回演出,深受广大指战员的欢迎。联唱《林海雪原铺新路》、歌伴舞《帐篷伴我走天下》、男女生二重唱《我为亲人运输忙》、合唱《铁道兵和老百姓一家亲》、组歌《林海组歌》、小歌剧《一块玻璃》、舞蹈《让水》等节目,或气势磅礴、激情澎湃;或婉转悠扬,甜美动听;或声情并茂、意韵隽永。还有表演唱、枪杆诗、器乐演奏,以及相声、快板书等等。尤其是样板戏《红灯记》和《沙家浜》全本,以及《智取威虎山》、《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选段的排演,轰动一时,广受赞誉。师宣传队下连队、到地方巡演的足迹,遍及大兴安岭林区和周边地区。嫩江、大杨树、加格达奇、小扬气、林海、新林、新天、呼中、碧水、塔河、十八站、敖鲁古雅、盘古、樟岭、图强、漠河、古莲、吴八老岛、满归,还有满洲里、齐齐哈尔、昂昂溪、沈阳、葫芦岛、盘锦、桦甸、海城、哈尔滨、大连、密云等地。1977年至1978年,排演了大型话剧《于无声处》和《枫叶红了的时候》,权作是压台谢幕的精彩绝唱。

嫩林铁路巡礼(上) 作者:杨景林


我在团、师宣传队创作组工作六年,除了创编文艺节目之外,还在《大兴安岭日报》、《大兴安岭文艺》、《群众演唱》等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相声、报道等作品和文章。1978年春节,我在加格达奇完婚。大年三十儿晚上,我和妻子应邀到本地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叫冯泉,是一位中学教师。其实我们素未谋面,结识缘于1975年我在《大兴安岭文艺》第三期上,发表了《写在雪地上的诗行(诗三首)》;冯泉老师则在《大兴安岭文艺》第四期上发表了评论:《意境·联想·语言——读<写在雪地上的诗行>(诗三首)》。见面之后才知道,我们竟然是同乡,都是乌兰浩特人。吃过年饭,意犹未尽,我和妻子沿着冰雪覆盖的街道,一直走到加格达奇火车站。但见候车室里灯暗人疏,人在旅途之感油然而生。我即将告别军旅,就要离开加格达奇,何时才能故地重游啊?

一别三十八年,今天我回来了,来到梦牵梦绕的加格达奇,寻找自己激情燃烧的青春。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换新颜。”加格达奇呀,不管你还认不认识我,我却已经不认识你了,因为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漫步街头,放眼四顾,到哪里去找寻三十八年前的影像?雄伟的高楼鳞次栉比,宽敞的街道车水马龙,繁华的门市珠光宝气,幽雅的园林美轮美奂,在璀璨的秋光里宛若仙境,于锦绣的胜境中犹如画图。找到了新华书店,尽管已经改换门庭,但我还是盘桓良久,买下一本《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回忆录》,还有一张《大兴安岭旅游景点分布图》。

来到铁道宾馆,见到各地战友,虽说没有一个认识的,但仍然久别重逢似的,嘘寒问暖,倍感亲切。大家齐声高唱《铁道兵志在四方》,仿佛又回到了青年时代。乘着酒兴,填词一首:《水调歌头·重走嫩林线》——“重走嫩林线,千里北疆行。大兴安岭新貌,展现画图中。乡镇星罗棋布,街市流光溢彩,山野更葱茏。美景惹人醉,追忆庆重逢。 想当年,闯林海,打先锋。爬冰卧雪,开山劈岭建奇功。踏破千难万险,战胜奇寒酷冷,热血化长虹。铁路贯南北,伟业跨时空。”

undefined


(待续)



全部评论(0)
  • 重返大兴安岭走嫩林线铁路活动(下) 原创作者:杨景林 驰名中外的知青女子架桥连,正式成立于1970年3月8日。一百六十多名从上海、杭州以及佳木斯等珹市,上山下乡来到新林林业局大乌苏林场桥梁大队的女知识青..

    河边草浏览:7471次 评论:0
    2020-11-08 19:30
  • 重返大兴安岭走嫩林线铁路活动(中)6.8万 · 5天前原创作者:杨景林铁道兵文化2020.11.02我们这个三十多人的旅游团,在加格达奇只住了一个晚上,8月28日清晨,登上一辆“中巴”车,走公路去漠河县..

    河边草浏览:7058次 评论:0
    2020-11-08 19:23
  • 嫩林铁路巡礼(上) 作者:杨景林嫩林铁路巡礼(上)作者:杨景林2016年8月27日至31日、全国铁道兵战友旅游协会组织进行“重返大兴安岭走嫩林线铁路活动”,十几个师地三十多名铁道兵战友,从十几个省区市..

    河边草浏览:9905次 评论:0
    2020-11-04 16:20
  • 铁道兵第三师与加格达奇(下) 作者:杨景林 北京玉泉路铁道兵机关大礼堂里,气氛异常肃穆,人们默默就坐,全场鸦雀无声,明明知道即将发生什么,但又压抑着心中的悲痛。陈再道司令员宣读中央军..

    河边草浏览:6893次 评论:0
    2020-10-27 14:13
  • 6.7万·1天前原创 作者:杨景林 铁道兵文化 2020.10.241965年进行军衔改革,其实就是取消军衔,全军上下一律改为佩戴红领章和红帽徽。从6 月1 日开始,干部战士官兵一致,全都佩戴上了新的领章和帽徽。1965年6月15日..

    河边草浏览:7547次 评论:0
    2020-10-25 10:45
  • 铁道兵第三师与加格达奇(上)作者:杨景林 1964年秋,铁道兵三个师八万官兵,挥师大兴安岭,修建嫩林铁路。这条铁路南起嫩江站,北至大兴安岭林区,全长六百八十公里。第一阶段任务,修建嫩江至塔河段,长四百四十六..

    河边草浏览:10191次 评论:0
    2020-10-23 21:38
  •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下)作者:杨景林第十三团团部机关就驻扎在西林吉, 部队承担修建育英至古莲段三十公里的铁路, 重点工程是阿木尔河大桥。该桥设计为一河两桥, 一号桥九孔, 二号桥七孔, 合计长度四..

    河边草浏览:19332次 评论:0
    2020-10-22 13:58
  •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中)第十二团承担修筑的线路上,有一段三公里长的塔头地(所谓"塔头",指的是沼泽地里的草丛,根系周而复始腐烂再生,与泥灰碳长期凝结堆积,形成人头粗细的塔状草墩,长短不一地散布在..

    河边草浏览:15364次 评论:0
    2020-10-22 13:57
  • 铁道兵第三师与大兴安岭林区(上)作者/杨景林纵观铁道兵三十五年的光辉历程,追寻其所属十五个师的战斗足迹,这支四海为家的工程技术部队,志在四方修铁路,哪里需要哪安家,开山的炮声就是前进的号令,通车的汽笛..

    河边草浏览:10083次 评论:0
    2020-10-22 13:56
  • 高阳台儿童公园拾趣文/杨景林百岁修为,三番蜕变,公园名冠儿童。市井合围,传承不改初衷。一泓碧水飞天镜,径道旁、姹紫嫣红。绿荫中,鸟啭莺啼,歌舞升平。寻欢作乐绝佳处,更招徕孩子,顺带家庭。嬉闹游玩,漫天..

    河边草浏览:8542次 评论:0
    2020-05-30 20:04
  • 高阳台冰峪沟览胜高阳台冰峪沟览胜文/杨景林碧水萦回,青峦错落,苍茫鬼斧神工。冰峪沟中,奇观胜景驰名。两河环抱双龙汇,岸壁边、林立孤峰。乐游源,拟态巉岩,妙趣天成。船滑地镜云磐谷,摄波光潋滟,山色溟濛。..

    河边草浏览:8390次 评论:0
    2020-05-28 20:05
  • 沁园春沁园春空中花园巡礼文/杨景林闹市围屏,广厦珍藏,富丽景观。望穹庐壮阔,流光溢彩;花丛锦绣,比美争鲜。鱼戏清波,鸟鸣碧树,大气磅礴仿自然。临仙境,越轩廊芳径,上下回旋。卓绝室内公园,令寻访游人展笑..

    河边草浏览:8511次 评论:0
    2020-05-22 16:26
  • 水调歌头 • 品味太阳沟文/杨景林旅顺赏樱罢,品味太阳沟。老街拙朴清寂,旧貌浸乡愁。幸有出行食客,光顾农家饭店,地窄却人稠。各式铁锅炖,香气漫天流。瘟神遁,逢节假,举家游。放飞野趣,吃喝玩乐解烦忧。世路..

    河边草浏览:8943次 评论:0
    2020-05-06 09:36
  • 满庭芳 • 畅游樱花园文/杨景林春夏交合,驱车旅顺,举家酣畅游玩。赏樱高地,标号二零三。遍野繁花怒放,望不尽、五彩斑斓。林如海,薰风馥郁,锦绣漫山川。欣欢,迷醉里,徜徉胜境,意趣翩跹。庆瘟疫涤除,万众陶..

    河边草浏览:8971次 评论:0
    2020-05-06 09:32
  • 大兴安岭铁道兵追怀(七律十首)作者:杨景林大兴安岭雄鸡冠顶嵌明珠,北部边陲展画图。林海苍茫山冷寂,雪原浩瀚地荒芜。人烟禁地高寒苦,动物王国世界殊。十万军民开宝库,大兴安岭跨征途。开路先锋转战兴安铁道兵,..

    河边草浏览:9688次 评论:0
    2020-04-30 20:58
  • 沁园春 • 战疫情作者:杨景林 沁园春 • 战疫情作者:杨景林湖北遭劫,武汉危急,大疫逞凶。幸中央决断,驰援救助;调拨款物,荟萃精英。医护当先,党员奋勇,义胆侠肝济众生。逢国难,更甘于奉献,不畏牺牲。全..

    河边草浏览:10179次 评论:0
    2020-03-21 20:24
  • 《火神山医院建设不完整记录》看得人头皮发麻,其中的艰难没人知晓,只知道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中国的力量!首先,中央一个紧急命令:由中建三局牵头,武汉建工、武汉市政、汉阳市政等企业参建,在武汉知音湖畔5..

    河边草浏览:13067次 评论:0
    2020-02-15 11:21
  • 欢庆建军节 聚会东戴河文/ 杨景林2017年建军节前夕,原铁道兵第三师文艺宣传队发出“集结令”,二十多位老战友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渤海湾一一我们来啦!东戴河一一我们来啦!老战友见面那个亲热一一动情地问候,热..

    河边草浏览:19064次 评论:0
    2019-10-03 20:31
  • 原铁三师宣传队暨创作组战友哈尔滨聚会记事 2009年“五一”劳动节期间,铁道兵三师宣传队暨创作组,在哈尔滨举行了一次盛况空前的战友聚会。 这次聚会由丁国军、王学文、吕景文、李永田、胡乃泽和耿清江等人组织..

    河边草浏览:20800次 评论:0
    2019-10-03 20:21
  • 爱 女 情 长杨天 蔡地 我们有两个女儿,戏称其为“一吨”。有些人羡慕地说:闺女比小子更会疼父母,你们一准儿老来有福。我们呢?也引以为荣自以为乐。给俩孩子起的乳名就可证明:长为“可心”,次为“如意”。 ..

    河边草浏览:19077次 评论:0
    2019-10-03 20:01
作者专栏
  • 老鼠爱上猫

    注册时间:2022-07-10 20:57

  • xJThfvckALUEg

    注册时间:2022-04-21 13:55

  • YCGlqyMfuexzkm

    注册时间:2022-04-15 08:54

  • ECABdTRLyJHn

    注册时间:2022-04-12 09:25

  • kVJeORUZpWdD

    注册时间:2022-04-05 02:0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20123号
Powered by qibosoft Code © 2018 qibosoft

联系电话:18075603283 邮箱:327789046@qq.com

©永远的铁道兵 ©铁道兵家园

湘公网安备 43070202000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