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铁道兵试验员小张
2021-11-01 20:40:06 浏览:2257次 【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是一个技术兵种,战时要抢修、抢建铁路,保障军事交通运输畅通,保证我军的作战需求;和平时期则投入祖国的铁路建设,以保证货畅其流、人员流动、使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新兵小张

       小张是一九六三年开春当上铁道兵的,服役期间一九六四年到一九六七年底曾作为试验员从事技术工作。从那时至今,一晃快六十年了,有些人和事记不太清楚了,但他仍对有很多场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小张当上铁道兵时,正是铁道兵三、六、九师奉命开进大兴安岭,举行东北林区铁路大会战的年代。一九六四年初,他所在的铁道兵第三师第十三团十一连,离开原驻地,进驻一个叫十三公里二的地方。因为大雪封山,他们迎着风雪下了轨道平板车,又踩着塔头沼泽地步行了十三公里二,才来到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所以就给他取名十三公里二

       铁道兵来到原始大森林,很多地方人迹罕见,没有地名,为联系方便,就给起个有意义的地名。譬如大兴安岭腹地鄂伦春自治旗的三荣岗,就是喻指劳动光荣、艰苦光荣、当铁道兵光荣!

       在这里住下后,很多新兵的脸上都冻的脱了一层皮。刚过春节,通讯员通知他到连部,指导员对他讲:团部要举办一个试验员培训班,每个连派一名战士参加,咱们连决定派你去怎么样?他表示服从命令,指导员对他讲明天出发,你去了以后要好好学习,为连队争光!

       小张是从石家庄获鹿中学高中二年级参军的,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能参加团里的试验员培训,让他激动不已。

       特种兵的铁道兵编制大,一个团有16个施工连队,另外还有机械连、汽车连、修理连、勤务连、卫生队,每个连派出一人,这培训班差不多就是二十个人。他心中牢记指导员的好好学习,为连队争光的指示,认真参加培训。大约一个月后进行结业考试,应该是他运气好,考了个全团第一名。回到连队不久,就被调到了团试验室。


铁13团列兵小张


       那时铁道兵每个团都有一个试验室,负责铁路建筑材料水泥、混凝土、钢材、砖、石、木材、水质、土质等的试验,归口在司令部作战股,业务直接受团总工程师领导。团试验室的试验设备很简单,都是初级的,如砰秤、天平、酒精灯、烧杯、烧瓶、石蜡、刀、铲、混凝土坍落度试验器,混凝土试块钢模,PH试纸等,后来配备了苏联产的混凝土强度回弹仪。要做建筑材料的抗压、抗剪、抗折、抗弯等要求较高的试验,需要取样送到师试验室或到地方上的科研单位去做。

       小张到试验室不久,就被派往由十四团施工建设的黑龙江省东宁县(现东宁市)小绥芬河上的吊水壶大桥进行见习。那里水面比较平缓,因有一股不大的溪流,从山上直泻下来,犹如一把天生的水壶向河中注水,故取名吊水壶。河北岸山高耸立,南岸山低平缓,在这里要架一座横跨两岸的大桥,桥长216米,有13个桥墩,也就是说,要架12孔梁,它是绥芬河上游森林铁路(窄轨)干线上的关键工程,今天看来是小桥,当年可算是大桥了。


取消军衔制后的试验员小张


       小张从19646月到达至当年8月离开,基本上见证并参与了该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受到了锻炼,增长了见识。

       小张做试验的住地在河南岸,靠近大桥的山脚下,一顶小帐篷,既是他们的工作间又是睡觉的地方,吃住都在这里,门口用砖石垒了一个小火炉,做饭、烧水、做试验都用它。洗澡下山坡要到河里去。

       刚到时,有十四团的试验员和他,还有一位地方上派来学习的人员,他们按照之前选定的混凝土配合比,每天开出混凝土配料通知单,送达施工战士手中,并督导混凝土的搅拌和浇注。整个工程的技术负责人是十四团的工程师张守义,后曾任石家庄铁道兵学院院长。他经常过问,关心和指导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试验室的小诗哥

       那时是东北铁路大会战的铁道兵战士日夜奋战在林区的火热年代。小张当时是一个心中充满浪漫激情的二十岁的小青年,得空喜欢写几句诗或小文。今天翻开看一看,便是当时战斗生活的真实记录。现摘录如下。

       《记桥墩基座施工》

千军雷动水生烟,

马达轰鸣震山川。

一湖灯火映千尺,

一道水帘遮半天。

       因是夜间施工,灯火通明,数台抽水机需把桥墩基座模型内河水水面以下基坑里的水抽净,才可浇灌混凝,所以有此场景。

       《灌注桥墩》

随着抬料人的脚步,

料由料场一筐筐飞上了喂料台;

随着拌合机的转动,

混凝土由钢塔架一盘盘射入模型......

       《制模》

叮当叮,当叮当,

木工棚里闹翻江。

蒋木匠,祝木匠,

二十几个一大帮。

谁家这多好木匠?

请看颈上红领章。

       职工师傅分任务(老师傅是部队职工)

叫干哪样来哪样,

锛的锛,锯的锯,

钻眼的钻眼,

抛光的抛光

就这样,一套套模型横卧制梁场!

       《扎筋》(即在模型内绑扎钢筋网)》

雾满山川灯满天,人群漂浮在云端。

好像仙女织云锦,个个飞针又走线。

……

穿针用的银丝线,(细铁线),

串织使的带钩针(钩状的绑扎钢筋工具)

……

兵织云锦——钢筋网,

“彩虹之骨”——战士锻。

这里写的是战士夜间在模型上绑扎钢筋的情形。


意气风发的小张和战友战斗在大兴安岭


       《灌梁》(即用混凝土灌筑大桥一个个梁体)

车轮飞转,马达高叫,人声喧嚣,

储料场,喂料台,拌合机,运输道,

凉篷联立模型架,振捣器在篷中嚎。

       为防日晒雨淋,梁体的灌注在凉棚内进行,混凝土用人力铁斗车,通过木板搭建的翘板推送到模型架上,用铁锹送入模板内,用捣固铲和电动捣固棒,捣实抹平。

       《架梁》

为架梁先把便桥建,

为架梁先修运梁栈,

钢轨直把桥墩连一串。

……

徐徐蠕动的梁啊!

压得大地直抖颤。

吭唷,吭唷的号子声哟,

摇撼整个山川。

那拉梁的牵引绳啊!

像绷紧的弓弦。

你顺着牵引绳往前看哟!

一个滑轮组把你的视线,

引到桥梁下,河岸边。

这时,

你的眼睛会瞪得溜圆。

在那里有二十条汉子在赤膊大战,

一盘绞磨在转。

二十条汉子是动力,

二十条汉子同一个步调向前,

磨转,绳盘,汗落……

磨转引绳动,绳盘梁向前,

绳盘一盘,梁前行寸半……


小张在大兴安岭的甘河大桥


       小张回忆说,当时根本谈不上什么机械化,自动化,主要是依靠接近原始的工具加人力进行施工。梁放在平板车上,用绞磨牵引,在钢轨上滑动到两个桥墩之间,进行架设,我们铁道兵战士就是用这样的办法进行架桥、开山、铺路的。


       一次事故让小张铭记多年

       两个月出头的长见识,学习实践阶段很快就结束了。然而,有一件事至今使他不能忘怀,那是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让人心惊的过失。

      记得在梁体灌筑接近尾声的时候,由于他的监管服务不到位,致使一位施工人员将正在使用中的塑化剂,当做清水全部加入了混凝搅拌机,幸亏发现的早,搅拌好的一盘混凝土,只有不到一手推车注入了正在灌筑的梁体模型中,才避免了一场大祸。他们在那个梁体有问题的部位做了记号,以便拆模后观察和进行补救。

       那个年代在高寒地区进行混凝土施工,一般都要定量加入少许氯化钠或氯化钙以及塑化剂溶液,前者是用来抗冻增温,以加速混凝土的硬化(也叫低温早强混凝土)后者是为了增加混凝土的润滑、流动、可塑性,以避免在钢筋混凝土的灌筑中出现蜂窝、麻面和空洞。

       但这种塑化剂加多了,就会严重降低混凝土的强度。这件事令他深深的感到自责和愧疚。待梁体混凝完全硬化拆模后,由师部实验室的邹家璧技术员(他是全师混凝土实验方面的专家)带小张对该梁体的问题处用环氧树脂进行了修补加固。

       这是小张对自己二十岁时刚当上试验员时的一段回忆。后从十四团回到原部队十三团后不久,就接到了一项选址开办混凝土成品场制作涵管的新任务。


       领命筹建新线涵管加工场

       小张先是沿甘河的河滩,根据河摊砂石的质量,存储及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大约探查一公里多的地段,最终选定在甘河东侧,公路西侧一片开阔的河滩上,用水、运输、施工都很便利。

        经领导批准,小张便开始了取样,进入了选择混凝土配合比试验。试验场单独搭了一顶帐篷,小张与二营的技术员黄凤鸣两人居住。用试验器具每日进行试验,经过反复试验,最后选定了一个配合比。用的是料场(河滩)取来的卵石、砂子,标号为500的硅酸岩矿碴水泥,水即甘河里的水,至今他还清楚记的水泥、沙子、卵石、水的比例是1 : 2.26 : 4.03 : 0.65,按当时施工技术规范的规定,水灰比是最大的,制作成混凝试块,放在水槽内,经过精心养护,待满28天混凝完全硬化后,送师部试验室检验。检验结果,抗压强度达到每平方厘米230多公斤,满足了涵管设计每平方厘米200公斤的要求,包浆光洁度等也都符合要求,至此,开办成品厂的一项关键的准备工作就算完成了。


       灌注铁路大桥桥墩


       这项试验是在冬季进行的,期间有两件趣事,如今他还记忆犹新。黄凤鸣技术员是包头铁道学院毕业的,学的是土本工程,手很巧,会做木工活,高高的个子,身体很棒,曾是内蒙古手球队队员。他是蒙古族人,不吃猪肉,过春节的时候连队包饺子吃,他吃羊肉馅儿的,大家是猪肉馅儿的,他的先包先煮,猪肉的后包后煮,分的清清楚楚。

       尽管这样,吃完饺子后,他还是躺在床上,抱着肚子直喊胃疼,因为精神作用,他总觉得可能吃到了猪肉馅饺子,有猪鬃在胃里扎的慌。

       再有一件事,就是在一天夜里,他们在帐篷里听到外边有此起彼伏的如旧时独轮车木轴转动摩擦发出吱扭吱扭的声响,响的刺耳吓人,黄技术员有经验,他说是群狼从冰河上过来了,围着帐篷在转,咱们不要慌,把炉火烧旺,把子弹上膛,不要动,我们不惹它,它一会儿就过去了。

        他俩这样做了,过了半个多小时,果真平静下来了。因为他们的帐篷是临时搭建的,而且离二营五连营房的距离少说也有四五百米,这一场有惊无险的经历,使小张增加了遇事不慌,冷静处置的见识。

       冬去春来,混凝土涵管成品场开始兴建了,待建好后便投入涵管的制作,施工人员是五连的战士,二营派出了许技术员带队,他是总负责人,小张负责混凝土的下料、搅拌、灌筑、养护。为了抢工期,上级要求他们加快生产。小张提出了采用蒸汽养护的建议,这样既可提高混凝养护期间的温度,又可保证其湿度,可以极大的提高混凝土硬化速度,在短时间内达到强度,同时也可提高模型板的周转使用率,领导采纳了这一建议。

       小张们吃住都在这里,上级给配备了一台柴油发电机,解决了照明和施工用电。还有一台轻型小锅炉,用它烧水,其产生的蒸汽用来养护混凝土,可是有一个问题小张想不出解决的好办法,就是蒸汽出来是一条蒸汽输送管,如何能同时分送几个混凝涵管制品的养护?他向许技术员讨教,许技术员说:这好办,用三叉管。于是由他制图送修理连,很快就造出了三叉管供我们使用。

       通过这件事儿,小张才第一次知道了有三叉管这个器具。一台小锅炉有专人看管,产生的蒸汽分送三个涵管制品养护,他们用草袋经铁线编织成一个圆罩, 给一个个涵管制品造成蒸汽养护房,一切准备就绪,混凝涵管正式投入了生产。

       大约在秋季来临之际,他们完成了涵管的生产任务,在嫩林铁路线上,从朝阳往北到加格达奇段上百公里使用的都是他们生产的铁路涵管。


      投身隧道混凝土试验任务,遇到塌方

       在完成涵管生产任务不久,领导又派遣他接手朝阳隧道的试验工作,该隧道分一、二号,一号隧道在南,长约四百多米,二号隧道在北,长为二百三十一米,两个隧道相隔一二百米,小张接手时一号隧道已开工了一段时间,二号隧道也不久开工。

      混凝土配合比是原先选定的,与他一起工作的试验员有五个人,小张是带队的,他们单独居住在一顶帐篷里,吃饭在营部食堂,几个人排了班,昼夜轮流跟班作业,那时,为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上级赋予他们可以叫停连队施工的权力。

       问题往往发生在混凝土搅拌时的加水量上,因为水多了拌出的混凝土稀,灌注起来就省力,这是施工人员常犯的毛病,可是一旦水过量了,水灰比就增大了,它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施工人员很多人是不懂这个道理的,有一次为此和施工连队的连长争吵了起来,惊动了营长,营长把连长狠狠批评了一顿,纠正了他们在施工中的这一错误做法。


       小张和老战友在大兴安岭桥梁工地


       在这里执行任务一年多的时间里,小张曾亲身经历了一次隧道塌方。一天他正在二号隧道南入口不远处待封顶的混凝土拱圈的模板上用木柄钻打测温孔,即钻透模板还处在硬化阶段的混凝土上打一个小眼,放入温度计测温,正在那里弯腰干活,就听到轰隆一声巨响,接着就听有人喊:“塌方了,工地上立刻慌乱起来,很快就看到几个战士在排长的指挥下,用工地上做学习宣传专用的黑板抬出一个人来,只见这个躺在黑板上的战士口鼻正在不停的向外涌血,人已经不行了。原来这位战士正和另外一位战士用大抬筐向外运送挖下来的碎石,突然洞顶坍塌落下的石块,正好砸在抬杠上,茶缸一样粗细的杠子被砸断了,他走在前面,猝不及防,被震坏了内脏,牺牲了。

       相邻的两个隧道,山上的石质是大不相同的,一号隧道的石质硬,开挖时可以产生巨大的石块,二号隧道的石质风化严重,节理发达,石质松碎,开挖时落在地上就成了碎块。但是无论石质硬还是软,一旦发生塌方事故都是要命的。



       小张为众多专家巧测草碳层

       在隧道工地工作期间,小张还执行过一次临时紧急任务,一天,营里传来了电话通知,说是一会儿团里来车接你去执行一项任务。功夫不大车就到了,他一看是团首长坐的吉普车,那时铁道兵工地小车很少,一个团只有一辆从苏联进口来的吉普车。小张问司机是什么事儿?司机只知道很多首长都在工地现场等着哩,小张来到现场,看到有团长高太珍、总工程师王泽洲、师部总工程师等,他们分别是东北会战指挥部的总工程师,齐齐哈尔铁路局的总工程师,满头银发的是铁道部第四设计院葛副总工程师。

       他们让小张看了现场。原来这里地表下面出现了草碳层,这种土质冰冻时硬得如石头,一见阳光便化得像稀粥,需要得到它冰冻状态下的质量(即每立方厘米的重量)。他们这些专家需要用这个数据进行计算,确定筑路基的施工方案。

       因为这种情况稀有,大家在想办法,十三团总工程师王泽洲提出让小张来试一试,是团长高太珍亲自下令去接的,小张边听他们叙述要求,边动脑筋飞快地思考,最后拿定了主意,就回答说:行,我来试一试,但要回试验室取仪器。于是又坐着车回团试验室取来了刀、铲、酒精灯、烧杯、烧瓶、蜡线、石蜡、天平等。

       在现场,他点燃了酒精灯,用烧杯化上石蜡,就请施工的战士抛开土层,取出一块不大于烧杯口径的,切削比较规矩的冻块,不待它融化,迅速用绳捆扎,放在化好石蜡的烧杯中一沾即提出,由于该冻块被迅速凝结的石蜡将其密封了,就保证了它的固态,烧杯有刻度,读出了它的体积,然后放在天平上称出重量,扣除它沾有石蜡的体积、重量(读烧杯刻度可计算得出)再扣除蜡线的重量,就是碳层冻块的体积重量了,再通过计算,一下子就得出草碳层的质量。就这样,通过一系列的紧张工作,达到了专家们的要求,完成了任务,汽车就又把小张送回了隧道工地。


     1964年 小张的施工技术笔记


        夜间穿行森林遭遇野狼跟踪

       在朝阳隧道工程接近完成的时候,为了对隧道所灌注的混凝土进行强度检验,一天小张回团试验室去取混凝土强度回弹仪,这是一个苏联产的仪器,带有一个可以回弹的突出的圆头,只要在混凝土上一按压,它一回弹,便可从仪器刻度上读出此处混凝土的强度,该仪器只有现在旅行保温壶大小。

       小张往回返时是晚七点多,路上要翻过朝阳山,有五公里的路(那时部队多为步行)。领导要他明天再回去吧,小张说没事,于是就往回返了,身背回弹仪,随身没有带枪。走到朝阳山下,撅了一根不粗不细桦树棍,齐眉高,扛在肩上。按照小时候听行武之人讲的,背后留有三分之二长,身前留有三分之一长,以备不测时护身。

       月朗星稀,小张孤身过朝阳山,走的是半挖半填的临时公路,他靠外沿走,这样左边高处离他远,右边是低处,利于安全。一架山五公里,他以每12分钟一公里的速度行进,回弹仪背在身上发出咔哒咔哒的金属撞击声,走了将近一个小时,看到了电灯光亮,快到驻地了,这时一高兴就唱起马玉涛的《见到了你们格外亲》这支歌。

       唱着唱着,突然感到身后有唰唰唰的声响,猛然一回头,看到两点绿色的光,不好,有狼的念头在心里一闪而过,顿时,头发根就竖起来了,抡起桦树棍,用尽全身力气,学着武松打虎,往起一跃,哇呀大吼一声,只见那东西掉头就跑远了。

       小张就再也不敢唱歌了,手提桦木棍,快速往回赶,此时在百米之外,他们几个战友拿着手电筒扛着枪来接他。他们打过电话知道他要连夜返回,就接来了,这算是他的小小历险记吧!


小张刻印的避雷针设计安装图纸


       一九六七年在朝阳隧道工程结束后,小张返回了老部队。不久,又在师试验室主任带领下去齐齐哈尔铁路局照实物绘制混凝土震动台的图纸。因为铁三师没此试验器械,三师实验室要仿制一台。小张一行四人到齐齐哈尔后,每天除了吃住休息之外,也不逛街,就是到人家铁路局照着震动台实物绘图,在大家的指点下,群策群力,由小张来绘制完成,连一颗螺丝钉画的都清清楚楚。大约用了一周的时间,图制成了,他们返回部队不久,由师修理营照图制造出了一台混凝土震动台,交师试验室投入使用。

       1967年,还有一个令人回味的小插曲,就是小张用土办法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难点。团部设在乌尔奇,是一处背山面南的开阔地,西侧紧靠施工线路,团长如果工作不忙,都喜欢在早饭前后到西侧工地上转一圈。

       有一天,一座小桥正在进行施工,那座小桥只在河中间有一个桥墩,因不是雨季,河里的水流很小,要灌注桥墩了,立上了模板,可是一股涓涓细流总是渗入模板内,积水约厚十公分左右,这样灌注混凝土严重影响工程质量,怎么解决?成了难点。

       团长就和大家一起开诸葛亮会研究办法,团长点了小张的名,小张想到小时候上手工课时用密度很高、胶性很大的红土,活成泥,做笔筒和茶碗的经历,就提出了用粘土合成胶泥(硬面团状)封堵水流试一试的建议。于是大家就采用这种办法,从模板和河床接触部的外围用胶泥强力封堵,结果保证了桥墩混凝土的顺利灌注,看来土办法有时也能解决大难题。


小张1965年整理装订的试验技术资料汇编,保存至今。


       回想一下,小张差不多当了四年试验员,期间也做过些试验员职责以外与技术相关的工作。因为部队当时处于大兴安岭山地林区,夏秋时节常常有雷电发生,团首长指示,由工程师设计营区避雷针的安装,他设计好后,就把刻印任务交给了小张,小张就照他的设计用铁笔、钢板刻出,油印好后随之下发各营连,依照设计,各个分散的营房驻地都安装了避雷针,保障了驻地雷雨季节的安全度夏。


       后记

       作为试验员的小张,一九六八年一月被调到了政治处,至此就改行了。在四年的试验员工作中,小张只做过极少量的水和土工试验,主要做的是混凝试验,但铁道兵试验技术的范畴要广的多,小张认为自己在这所大学里收获满满。


       老兵们在哈尔滨铁道兵起航纪念碑前留影,一个消失的兵种,几十万老铁不死的军魂!


       今天年近八旬的小张“”向笔者展示当年用腊线装订成册的工具书(资料)及其目录。书中的内容是由铁三师实验室组织多人于一九六四年用铁笔刻腊板油印而成。幅面大小相当于今天用的A4纸,共133页。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他们当年试验工作的主要范畴和技术标准。此书至今还摆在他的书架上。如今“小张”早已成为“老张”,大名张志安,我的老战友。转业后到石家庄粮食系统工作,退休前曾任等级面粉厂厂长,市级优秀企业家。

全部评论(0)
  • 征服林海雪原,挑战人间酷寒。新中国建设需要大量的木材,大兴安岭有万山木材可供开发,而这一切都需要一条铁路来实现。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大兴安岭因其酷寒成为生命禁区,冬季零下三、四十度的常态,零下57摄..

    河边草浏览:175次 评论:0
    2022-07-14 17:25
  • 昨天,我们十二位铁道兵老战士应邀参观了中铁建华北区域石家庄地铁项目部现代化施工现场,与大家座谈交流,深深感到我们中铁建传承了铁道兵的光荣传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建设成就,在成就面前更需要,百尺竿头..

    河边草浏览:189次 评论:0
    2022-06-04 06:26
  • 一个年届耄耋的老铁道兵回首往事,青春的记忆,是幸福的痛。偶然,打开尘封的柜子,拾起一本本久违的连队和军校读书笔记,端详起来,青春的记忆,便跳了出来。没有想到,从戎新兵的我,曾经那样努力过。此时我所..

    河边草浏览:1174次 评论:0
    2022-03-20 02:35
  • 猎头野猪慰问亲人解放军——铁道兵兴安筑路故事二十二 “先遣团”在完成修筑简易公路的任务后,不到半年时间,有过四次大搬家。有一次,新驻地的营房还没有建好,就又接到转移的命令。命令他们从“沟里”转移到与鄂..

    河边草浏览:1202次 评论:0
    2022-02-12 13:51
  • 开国上将吕正操吕彤羽:低调务实的名门之后 和吕彤羽相识纯属偶然。八年前,在全民抗战77周年纪念日前夕,在华北烈士陵园河北博友启动“寻访抗战地红色之旅”仪式上,我在第一排领导人上见到他,他是冀中抗战研究会..

    河边草浏览:1591次 评论:0
    2022-02-12 13:50
  • 哈尔滨的铁道兵起航纪念塔军帐中过大年穿越大兴安岭腹地的嫩林铁路线通车了,看着锃亮的钢轨,极目远望,一排排深绿色的军用帐篷扎根在路基的边坡上,像是一片扎根森林的小屋,守护着忙碌的筑路人,为他们遮风避雨,..

    河边草浏览:1692次 评论:0
    2022-02-12 13:50
  • 难舍军壶情洛钊 我二十岁那年已长到1.83米,身材高大,体态超群。高中马上毕业了,我最大的愿望是响应党的召唤去当兵。经过报名、体检、政审,当兵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记得当年,我们一家人都到火车站去欢送我,母亲..

    河边草浏览:1248次 评论:0
    2022-02-12 13:46
  • 大兴安岭女子兴安之冬魅立冬这天降雪,不由人浮想联翩。我从小生活在北方,每一年冬天都可以看到雪。对于雪的洁白,冰的寒冷,风的刺骨,夜的静谧并不陌生。小的时候,清晨一觉醒来,不愿起床,总愿“萎窝子”。屋外..

    河边草浏览:2060次 评论:0
    2021-11-19 21:57
  • 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是一个技术兵种,战时要抢修、抢建铁路,保障军事交通运输畅通,保证我军的作战需求;和平时期则投入祖国的铁路建设,以保证货畅其流、人员流动、使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 新兵小张小张..

    河边草浏览:2258次 评论:0
    2021-11-01 20:40
  • 南疆铁路示意图翻开祖国的版图,新疆以它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疆域辽阔而引人注目。长期以来,人们赞美新疆、歌颂新疆,希望能把他的无尽宝藏开发出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可是,巍峨的天山却像一条巨大的卧..

    河边草浏览:2880次 评论:0
    2021-10-10 13:36
  • 青藏铁路的汽车兵你到过青藏高原吗?那可是一个任你驰骋的大自然景观。在没有修建青藏铁路之前,那时坐汽车去雪域高原,汽车需要翻过文成公主梳妆入藏的日月山,再经过藏红花遍野的金银滩,才能来到青海湖畔,与青藏..

    河边草浏览:2901次 评论:0
    2021-10-04 00:30
  • 何为“铁道兵的“亥老大”?说白了,就是“铁道兵里的汽车兵”。上世纪60年代中央军委按干支纪年方法为全军颁发汽车车牌序号,铁道兵汽车车牌代码以“亥”字开头排序,并无深意。为什么叫“亥老大”?盖因为铁道兵的..

    河边草浏览:2844次 评论:0
    2021-10-04 00:19
  • 志在四方的人民铁道兵在落日西沉的余晖里,偶然遇见几列斑驳的老气横秋的闷罐车车厢。那脱落的斑驳车漆,带着所有过往时光的痕迹。小时候常常看着飞驰而过的火车,想象着那些关于远方的故事。参军的时候,才第一次坐..

    河边草浏览:3770次 评论:0
    2021-07-08 14:28
  • 致敬远去的英雄铁道兵 大兴安岭首府加格达奇北山铁道兵烈士陵园,这里安息着300多位为国捐躯的铁道兵烈士。征服林海雪原,挑战人间酷寒。新中国建设需要大量的木材,大兴安岭有万山木材可供开发,而这一切都需要一..

    河边草浏览:4645次 评论:0
    2021-04-11 18:03
  • 我与王久战的深情厚谊刘春美王久战(前排左起第一人)和铁道兵学院老校友在一起20世纪90年代,因企业改制后经济效益普遍不佳,单位开始减员裁人。二00一年七、八月间,石家庄市第二棉麻总公司也无法正常发工资,我与..

    河边草浏览:5039次 评论:0
    2021-03-02 20:49
  • 话说抗美援朝刚结束,1954年2月,王震将军领命出任铁道兵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年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那时他带领铁道兵部队坚决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克服技术、装备落后等困难..

    河边草浏览:5404次 评论:0
    2021-03-02 20:48
  • 没有毛泽东的时代,这些年是谁毁了我们的初心?是谁颠覆了我们的核心价值观?黑了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时代英雄,抗美援朝的黄继光、邱少云,甚至连我们伟大领袖和统帅毛泽东也不放过。这样的人该是永远为千夫所指的历史..

    河边草浏览:5732次 评论:0
    2021-02-02 21:04
  • 威廉.迪安是美陆军步兵24师的少将师长抗美援朝战争中朝战俘营故事五角大楼内,美国将军迪安阵亡的追悼仪式正在隆重进行,并被授予国会的荣誉勋章。美国《星条报》等报刊却刊登了我新华社记者所拍摄的迪安生活在战俘..

    河边草浏览:5779次 评论:0
    2021-02-02 21:03
作者专栏
  • 老鼠爱上猫

    注册时间:2022-07-10 20:57

  • xJThfvckALUEg

    注册时间:2022-04-21 13:55

  • YCGlqyMfuexzkm

    注册时间:2022-04-15 08:54

  • ECABdTRLyJHn

    注册时间:2022-04-12 09:25

  • kVJeORUZpWdD

    注册时间:2022-04-05 02:04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备2020020123号
Powered by qibosoft Code © 2018 qibosoft

联系电话:18075603283 邮箱:327789046@qq.com

©永远的铁道兵 ©铁道兵家园

湘公网安备 43070202000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