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兵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的一个兵种。无论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时期,都曾为祖国的铁路大动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青藏铁路”这条高原天路,东起自青海省会西宁,止于西藏首府拉萨。全长1956公里,海拔高度在平均3000米以上。它的修建,历史意义重大,并创造出世界铁路史上,八个世界第一,成为中国铁路建设的最大骄傲。
我们矾山川的子弟,也曾以铁道兵战士的身份,为它的建设铺轨,架桥,凿隧道出过力,流过汗,经历了高原气候的孝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献出了保贵的青春,甚至是年轻的生命。至今矾山大街村入伍的铁道兵战士,袁生印烈士的墓碑,仍矗立在广阔高原天峻县的烈士陵园里,向世人诉说着当年高原铁路建设所经历的千辛万苦……
时光荏苒,那是46年前的1976年春节后,我们矾山川(矾山镇21,虸方口乡3,黑山寺乡11,小矾山乡3名)的一群适令青年计38人,怀揣保家卫国,建设祖国的梦想,换上65式军装,从张家口南站乘坐军列,历时2天3夜,来到青藏高原的边缘西宁市乐都县。成为了铁道兵10师49团新兵团五连四排的铁道兵战士。迈出了军旅生涯的第一步。
新兵五连的驻地,选在乐都县城北的一条獈长的山沟中。地势与原虸方口乡的山沟,大同小异。在原青海锻造厂废弃的西山坡旧厂房楼中,住扎着新训五连,我们四排13,14,15,16班,全部由矾山川子弟组成。新训排班长是老连队老兵,矾山田建国,高成,仓上村李志山,好地洼村靳苏章分别担任各班副班长。新兵训练地选在低海拔区,主要是通过训练使新战士逐渐适应高原气候,增强军事技能和体质,达到从老百姓到军人的平稳过渡。在训练老兵的严格要求下,大家进步很快。
直至新训结束,矾山川子弟组成的新训五连四排,在新兵团汇报演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集体分配到十师49团直属队的汽车连和团仓库。返回老连队后,分到汽车连的驾驶员学员,直接到团汽训队集合,训练基地是哈尔盖,又开始了历时6个月的汽训队生活。
团汽训队共有解放卡车10辆,分为8个训练班。矾山川战友:张秀峰,侯占山,高成,田建国,袁生印分别担任二班,八班,五班,四班,六班副班长,班长由驾驶员老兵组成。汽车驾驶员,是铁道兵中最为难苦和繁忙的工作,肩负着全团补充给养和工地运输等重要任务。当时,铁十师修筑的西宁至哈尔盖段铁路己经建成并投入试运行。
新的任务是从哈尔盖至格尔木,途经刚察,夫峻,乌兰,德令哈,全长650公里。师部设在蒙古藏族自治县乌兰,筑路大军各个团,在这长长的线路上沿线住扎,施工。东起的哈尔盖,坐落在青海湖畔,团里的铺轨基地、转运站、汽一连、修理连、卫生队、团仓库、汽修连及四营各连,住扎在这里。团机关、汽二连和其他各营在刚察车站沿线。
那时的筑路工作,机械化程度还不高,战士们的手工作业多于机械。汽车连的驾驶员,日夜和施工连战友生活战斗在施工第一线。饱偿了高原施工的甘苦,筑路沿线平均高度都在海拔3200米以上。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晴天紫外线照射,雨雪天气温急速下降,风大的吓人。高原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顺口溜:早穿棉,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形容青藏高原的气候,非常真实。
忙碌在工地的汽二连战友,拉土方,填石方,与施工连战友同吃同住同劳动,按时运送上下班战友。那时,我们的军车日夜穿梭在工地与连队之间,拉水,运油,运煤碳,拉物资送给养,不分春夏秋冬,日夜奔驰在高原上。
青藏高原虽然气候恶劣,但她也是祖国的一块宝地,物产丰富,盐湖边有装不完的食盐,露天的热水煤矿不用开采,直接装运。放眼远眺是一望无垠的草原,在蓝天白云晖映下,分外美丽的,远处的青海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伴随微风闪闪发光,汇成宝石般的湖面。唐区农场的万亩油菜花和翠绿的青稞,黄绿相间,象彩带铺向远方。偶尔会有一群藏羚羊,飞快地从草原掠过,雪白的羊群,棕色的牦牛群悠闲的在草地移动。一两座藏胞的毡房点缀着草原。牧民唱着藏语歌曲与大自然溶为一体。展现在驱车前行战士眼前的是一幅幅诱人的画图,感染陶冶着战士的情怀。
战士自有战士的追求,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也会挺身而出。在中越反击战打响后,接上级命令,需从我团抽调20名技术过硬,思想进步的优秀的汽车兵上前线。战友们群情激昂,纷纷写血书,勇跃报名参战,经过严格选拔,我们涿鹿和矾山的战友:李桂忠,李文海,周青春等同志光荣地成为参战的一员,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为国为民立下了新功。
大街村战友袁生印同志,在执行长途运送物资任务中,光荣牺牲。为青藏铁路建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至今仍然让人深深地怀念……
燕王沟村战友李尚太,在工作中腿部受伤,被评为三等甲级残疾,现退役在乡。
矾山川走出的铁道兵,虽然均已退役,但是很难忘记曾经的军旅生活。当年参军的21名战友,袁生印,田建国,练荣忠,朱有亮,许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在此我对他们表示深切地悼念。也怀念那段当兵的历史。铁道兵它在我国建军史上,虽然仅仅存在了短短的35年历史,但它所立下的丰功伟绩,后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76年从矾山川走出去的铁道兵,是这个兵种中唯一的一批河北兵,1976这个年份将永记心中。
76年,是祖国多灾多难,最为让人心痛的一年。一代伟人相继离世,特大天灾唐山地震,使国人经历了难以想象的伤痛。持别是伟人们相继陨落,更成为中华儿女不堪回首的隐痛。我们怀着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踏进军营。在悼念朱总的悲痛中,刻苦训练。在心里默默为唐山人民祝福中,加强学习。在毛主席逝世的日子里,军营战友们失声痛哭,心情沉重,悲痛万分。又在封碎四人帮后与全国人民欢腾。扎实训练走好每一步,军营生活,是最为锻炼人的生活,解放军切切实实是一所革命的大学校。
当兵的历史,成为退役返乡后工作的动力。美丽的家乡靠我们建设,现在的矾山正在建设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愿我们的家乡明天更美好!
作者:高成
欢迎投稿!联系方式: 微信fsz07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