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万山
铁兵进户助农忙,入驻金盆困难乡。
民众手中持异石,天机泄露现金矿。
1968年秋天,我随部队“支农”工作队来到了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乌兰察布”蒙古语为“红色崖口”)察哈尔右翼中旗金盆哈页人民公社驻地,我被分在大珠莫尔太大队。
这里比较偏僻,交通不便,卫生队的救护车是顺着一条裸露着沙石的山沟开到这里,山沟里平时没有水,每年到了春暖花开时,冰雪消融和夏季瀑雨才会有水。我和一个姓张的老大爷住在一起,他也负责我的一日三餐。
我们部队来的官兵都一样,“以抓革命促生产”的精神,宣传毛泽东思想,消除派别促进联合,促进农牧业生产。并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正常是白天抓生产,晚间以生产小队为单位组织政治学习。
生产队以集体土地和马牛羊为主,贫下中牧的家庭也有少量自留地和自留牛羊等。每户人家都有人放牧,牛羊在山坡上吃草,羊倌牛倌有时会到山沟边石头上休息,或昂首苍穹放喉高歌,抒发心中情感,或玩玩石子弄弄沙子,回顾童年的游戏。
亦娱亦乐,嬉戏间无意中发现山沟里有异样的石块,捡起来玩耍,左看看右瞧瞧,把它甩出去,又捡回来,在手中掂来掂去,又和普通的石块比一比。
不比较不知道,一比较还真是有蹊跷,同样大小的石块,这异样的石块却特别重,是普通石块重量的三五倍,大凡重的石块都带点金黄色。于是就把这些较重的石块带回家中收藏,常年累月,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两块,三五块,甚至还有更多的这种异石。
铁道兵是卧虎藏龙之地,有识之士大有人在,工程技术员是铁道兵的技术骨干,初高中生不乏其人。他们对于各种物质的比重烂熟于心。物质的重量与4℃时相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比,称为比重。
大多数矿物比重介于2.5~4之间,唯有重金属矿物常在5-8之间,极少数矿物(如金、铂族矿物)可达到19~23。根据矿物的比重和成色,确定了农牧民家中的石块就是金矿石。
我感到好奇,便也要了一粒米大小的金矿石。古语云“真金不怕火炼”,我欲试一试是否真的不怕火炼?来到村里的铁匠铺,请师傅们放入炭火中煅烧,是真是假,便一目了然。其结果就像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炼丹炉中一样,七七四十九天,出炉后还是活蹦乱跳的毛猴子一个。
黄金是一种很柔软的金属,在纯金上用指甲可划出痕迹,这种柔软性使得黄金非常易于加工。根据黄金这一物理属性,用试金石鉴别黄金成色的原理就是根据条痕的反射率和色泽的鉴别来判断。
▲金箔
为了证实金子具有柔韧性和延展性的物理特征,又请铁匠师傅将那粒金矿石放在铁砧上,一锤接一锤地敲打,发出铿锵的响声,犹如美妙之音乐。须臾间,一小粒金矿石竟然变成了一片薄如蝉翼的金光灿灿的金箔。我将其挟在书中保存,直至退役带回家中,几次搬家,金箔在何时丢了,已弄不清,十分可惜。
工作之余,常与张大爷闲聊,一天问及金盆这个地名的来历时,张大爷就将他听前人所述娓娓道来。金盆地名原本是“经棚”,清康熙年间清政府设置察哈尔八旗,从东北地区迁徙到今察哈尔右翼中旗原金盆公社政府所在地一带住牧,开展农牧业生产。
在此兴建了一座召庙,同时在召庙旁边修建起一座六棱木塔,塔内装有利用水流动力可以转动的经轮。并在召庙旁设了一个驿站,专门用来存放经卷。从此,人们称这个地方为“经棚”。
另有一个神话传说,天庭王母娘娘在瑶池开蟠桃盛会,各路神仙纷纷前来参加,唯独不见百花仙子前来。谁知这天百花仙子去了麻姑洞,与麻姑仙子弈棋,黑子白子杀得昏天黑地不见分晓。待到百花仙子赶到瑶池时,蟠桃会早已散去,又赶到天庭向王母谢罪,王母十分恼怒,气不打一处来。
此时,一仙童捧一金盆进来,请王母娘娘洗漱就寝,王母接过金盆就向百花仙子砸去,百花仙子身子一闪,金盆飞出天庭,落到了察哈尔右翼中旗崖石上,金盆也粉碎一地,盆里的水也流淌开来。正如唐代刘禹锡诗云“金盆已履难收水”。使辉腾锡勒边变成一块四面群山围绕的盆地,便是当今的金盆公社;水流的地方便是金盆的母亲河--铁石河。
历史上“经棚”与“金盆”同时使用,因字音相近,人们也没认真地确定是经棚还是金盆。直至1958年成立金盆哈页人民公社,才结束了“经棚”的名字。
在金盆民间百姓手中存有这么多金矿石,猜测此地一定有金矿。鉴于此情,我们部队向国家地质部上报情况。地质部十分重视,一批地质学院的大学生来到金盆安营扎寨,进行划方勘探取样,筛查金源,确定开采价值。
他们采样也是用传统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黄金和沙子的比重不同,通过人工盘洗,把黄金从沙子中分离出来,从中可以得到细粒的金子。他们每天起早带晚,终日汗流浃背,吃尽千辛万苦,一个人一个月下来,从数吨沙子中筛洗出三五两金子。最终探明和确定金盆公社具有丰富的储金量,类型为沙金矿。
大学生的到来,使我见识了“沙里淘金”的现场和淘金过程。“沙里淘金”一词来自实践,而且历史悠久,使我明白了黄金为什么不按公斤计价,而按克标价的道理。
因而对“沙里淘金”的词义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它不仅比喻好东西不易得到,也比喻做事费力大而收效少,还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选择精微,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含有艰辛勤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还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意思。
同时还衍生出了“披沙拣金”一词,古人读史研史,常用于“历考前史,征召诸价值词,虽然古人糟粕,真假混淆,而披沙拣金,有机会获得宝”。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为“将丰富的
1969年10月内蒙古正式成立了“地方国营察哈尔右翼中旗金盆金矿”,这样,一个人工开采沙金的序幕由此拉开。
金矿石是国家资源,部队通过思想工作,让散落在农牧民家中的金矿石捐献出来上交国家,凡捐出金矿石的农户,奖励红宝书一本(毛主席语录)及毛主席像章一枚,农牧民欢天喜地。
其中一户人家还捡到一块含金量约70~80%的狗头金,重约二三百克用黄布包着,打开一看,竟然是一个非常活灵活现的“母子猴”形状,看起来就好像是一只母猴坐在地上,怀里抱着一个刚刚出生不久后的小猴子。不得不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的是惟妙惟肖,让所有的人看到后都拍案叫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黄金最早、产量较大的国家之一,黄金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时,在当时居世界第5位。1949年全国解放时,黄金产量降到我国历史最高纪录的一半。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缓慢,直到1964年在周总理的倡导下,冶金部成立了中国黄金矿产公司,黄金生产才开始恢复。
为了加快黄金生产,扩大产能。1975年的6月19日,王震副总理到内蒙视察金盆金矿时,一见到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尤太忠,就高兴地大声说:“要金子来了!”,在听取内蒙古自治区冶金局汇报黄金生产情况时,得知金盆金矿共有职工230人,王震高兴地笑了。
王震在会见该矿全体职工时说,从这个矿的情况看,我们国家的黄金资源很好,
并要求矿区人民公社社员都行动起来,在党委领导下,搞农业、牧业,搞采金,多种经营,用采金这把金钥匙打开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大门。
其实我们部队除了发现金矿外,还发现了石棉矿,为内蒙地区的矿产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975年6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左四)视察内蒙古察右中旗金矿时,观看溜槽选出的金粒。
当年看到王震副总理视察内蒙金盆金矿的报道,我开心地笑了,我知道他是我们铁道兵第一任司令员,他并不知道金盆金矿是我们铁道兵支农工作队发现的,如果他知道是英雄的铁道兵发现的金矿,该有多高兴啊!
如果铁道兵部队不去支农,说不定金盆金矿还沉眠在辉腾锡勒沙石之中,或许要推迟多少年才得到开采。
今日在花香和暖阳下,细细地咀嚼着回忆的芬芳,我的记忆和花香一样芬芳,闻着花香写回忆是晚年生活的一大乐事。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编辑:毛 秘 方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