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地:一块是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是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另一块就是位于中国东北角的北大荒。
对北大荒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始于铁道兵。
很多人知道铁道兵有个嫩江农场,但多数人不知道北大荒带85字头的11个农场曾经全是原铁道兵的农场。这段历史故事与王震司令员有很大关系。
★ ★ ★ ★ ★ 铁道兵第一任司令员、政委王震是个极其热爱土地的将领,早在1941年带领359旅开发南泥湾时,就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震点燃开发北大荒的第一把荒火
1954年5月,刚从抗美援朝炮火中回国的铁道兵5师(现中铁十五局集团),来到黑龙江省修建卫口至五营的汤林铁路。6月,王震前往工地视察。一到汤原县(佳木斯市附近)铁5师营地,就在副师长余友清的陪同下察看战士们种的菜地。望着脚下绿油油的蔬菜和远处长满了草的荒原,他情不自禁地蹲下去,抓起一把黑土说:“这土真肥啊!一使劲能攥出油来。比起戈壁滩的沙地和早年南泥湾的黄土要强上百倍!” 于是,一个安置转业复员官兵“屯垦戍边”的想法油然而生。 原定直接回京的王震干脆改在哈尔滨下车,专程拜会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听闻在三江平原还有更大的荒原,面积相当于几百个南泥湾时,王震兴奋起来。 9月,汤林铁路支线基本完成,部队进行整编,王震再次来到铁5师并专程到边境小城密山县,对松花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完达山南北的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地区1000万亩可垦荒地情况进行了细致了解。 10月14日,受王震指派,余友清带领800多名铁道兵转业复员官兵到密山、虎林地区勘察、选点,筹办农场。
铁道兵开发北大荒时住的马架子和帐篷 ★ ★ ★ ★ ★ 1955年元旦,以余友清为场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五〇部队农场(895是铁道兵番号开头的数字)”在密山县正式成立,这是北大荒建立的第一个军垦农场,拉开了我国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序幕。当年,该农场即开荒14万余亩,其中人拉犁开荒4.65万亩;播种近4万亩,粮豆总产量3383吨,盈利5万元。
铁道兵开垦荒原
1955年8月14日,王震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呈《关于开发北大荒问题》的报告,毛泽东圈阅,彭德怀在报告上批复。铁道兵为落实报告成立了领导小组,各师团的复转官兵组成班、排、连、团的建制。
国务院批转关于铁道兵设置垦植局的文件
1956年3月31日,铁道兵向国防部正式提出设置垦植局的报告。拟在今后3年内,将经过抗美援朝和新建铁路工程锻炼的官兵(及其家属)5至6万人,复员安置在黑龙江省密山、虎林、宝清、饶河地区,开垦种植1000万亩土地,建立垦植局,所需投资从铁道兵上缴工程费收入中解决。国防部于4月5日将这一方案转报国务院,国务院于21日批示同意设置垦植局,下设5个总场、1个独立分场,共计3万人。
开发荒原的官兵及家属们劳动休憩
4月24日,铁道兵在福建南平召开第一届党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组建虎林农场、组建垦植局的决议,确定由王震负责东北虎林农场的规划和垦殖局的组建工作。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农垦部,任命王震担任部长,同时兼铁道兵司令员和政委。6月,王震以铁道兵司令员和中央农垦部部长的双重身份参加在密山召开的铁道兵垦植局成立大会,任命垦植局局长、副局长。 ★ ★ ★ ★ ★ 铁道兵战士们穿山越岭,冒着风雪严寒开赴北大荒
自1956年6月29日起,铁道兵复转官兵,共计1.74万余人,先后从四面八方来到北大荒。除八五〇农场外,八五一(铁11师建)、八五二(铁2师建)、八五三(铁3师建)、八五四(铁4师建)、八五五(铁5师建)、八五八(铁6师建)、八五九(铁9师建)农场如雨后春笋般在荒原诞生,铁道兵复转军人轰轰烈烈开发北大荒的战役打响了!
三江平原农场分布图
1956年12月,铁道兵垦植局接收黑龙江省划给的金沙农场、永安农场和军委总后勤部划给的牡丹江军马场作为畜牧场。1957年,又接收公安系统划归的密山、青山农场以及牡丹江青年垦荒队组建的青年农场。到1957年底,铁道兵共投资5550万元,拨给机械71台、汽车110辆,建立了13个农牧场;铁道兵农场群职工达2.28万人,人口达6.7万人,耕地260多万亩,播种107.6万亩,收粮1.25亿斤;同时,建房32万平方米,筑路200多公里,架线240多公里,完成水利工程72万多立方米,为三江平原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王震兴奋地扛着农场生产的南瓜 ★ ★ ★ ★ ★ 1957年3月5日,中央军委指示:“将铁道兵垦植局(1960年改称牡丹江农垦局)移交国务院农垦部,铁道兵不再继续投资。”同年9月,王震也不再兼任铁道兵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1958年年初,王震得知全国将有10万部队官兵转业复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消息后,立即找到解放军总政治部负责人商谈,请求尽量动员组织这些官兵到东北地区的国营农场去。于是,又一轮开发北大荒的战役打响了。 此为后话。
素材来源 中国铁建